陈茹-中原焦点团队讲师6期坚持分享第880天20210131
女人真正爱自己的三个习惯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累?”深夜,朋友R在群里仰天长叹。
刚刚给女儿辅导完作业,领导又打电话让她加班做一个明天一早就要用的PPT;婆婆突然生病,要她找关系弄到住院床位;老公在外地出差,什么忙都帮不上……
千头万绪,全都压了过来,让她无法喘息。
这样的日子,她已经过了六七年。从女儿出生开始,她的生活秩序就被彻底打乱了。
好像谁都可以要求她做事情,而她却找不到任何推辞的“借口”,只能劳心耗神地硬扛。
身体早就撑不住了,体检指标频频亮起红灯,却连去复查的时间和勇气都没有。
更令她心寒的是,身边的人从来不体谅她的辛苦,总抱怨她做的还不够,脾气也太差。
01
缺乏秩序感的生活,让人身心俱疲
类似R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少数。
狼狈不堪,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
另一位朋友小田,25岁,单身,家境尚可,没有多少经济负担,照样焦虑到头发一把一把地掉。
我问她焦虑什么,她列举出一份长长的清单:
父母让她去考公务员,于是她的休息时间全都贡献给了辅导班
闺蜜失恋,整夜整夜找她倾诉痛哭,导致她一周都没有睡好;
朋友让她帮忙设计一个logo,做了几稿对方都不满意,一直让她改,还绝口不提报酬…
小田总结说:“我感觉自己很糟糕,什么都做不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耽误了。”
当一个人的生活秩序不断被别人的各种要求打破,他很难保持从容稳定的状态。
而当无法达到别人的期待时,又难免会内疚、自责,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觉得自己越来越糟糕,心情低落,意志消沉。
小田原本是个爱好广泛的姑娘,喜欢摄影、花艺、吉他、旅游,但这些事情,她已经一年多没有碰了。
一方面是真的挤不出时间,另一方面也带着对自己的嫌弃和惩罚——“我这么没用,不配心安理得地享受喜欢的东西。”
无法掌握生活秩序的人,大多有着吞忍型的性格特质,会把别人的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先让别人满意,自己才能过的好。
这样,就陷入了能量耗竭的死循环中。
02
有秩序,到底有多重要?
我也曾是一个没有什么秩序感的人,活的很累。
比如,我不喜欢打电话,但如果有人打给我,即使当时不方便,我也一定会赶紧接。对方长篇大论地说自己的事情,我很想打断,却又觉得这样不礼貌。
可是,那位经常不分场合给我打电话的朋友并没有记住我的“好”。在一次通话中,因为觉得她吐槽男朋友时我没有站在她那一边,就愤然和我绝交了,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挂掉电话时,我气到全身发抖。生对方的气,更生自己的气。
不久后,在一次疗愈练习中,我终于找到了生气的根本原因——“我没有支持我自己。”
一味地回应对方的需求时,我并没有尊重自己的秩序感,不仅不设立健康的界限,还一次次牺牲自己,讨好别人。
长此以往,对方当然不会意识到我的辛苦与付出,反而觉得我就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她,替她说话。
而我自己,一边用付出来维持“我是个好人”的良好自我感觉,一边又觉得委屈不甘。
其实,外在的人、事、物,从来不是问题的根源,他们只是如实地折射出我们内在对自己的看法、观点而已。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无法维护自己的秩序,那么外在一定会出现相应的人,一次次挑战我们的底线。
渐渐地,我学会了把自己放在优先位置,不再表现的那么“友善”
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致时,就不暂时不去回应别人的需求,先照顾好自己,并在必要的时候很耿直地告诉别人,我需要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做的“后果”是,我的生活秩序变得干净、舒适,节奏适宜,有更多的时间做有价值的事情,人际关系也更加轻松、愉悦,再也没有人提出“非分”的要求了。
03
如何建立健康的秩序感?
健康的秩序感,是每个成年人的必备素养,它可以通过这三点来建立:
1、只在真正愿意的时候说“是”
当你并不是100%愿意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违心应允。
尽早拒绝,才是你对人最大的善意。
因为,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即使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真正给到对方什么帮助,只能白白消耗能量,还难免心生怨怼,得不偿失。
你若不尊重自己,也没有人有义务尊重你。而能够勇敢说“不”时,你的“是”才会更有价值,更被珍惜。
2、 “自私”一点,有所取舍
无论多忙、多无奈,都要定期给自己足够的空间,休养生息,不再背弃自己。
了解自己在这个当下需要什么,先好好满足这份需求,然后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如果有人说你自私,就心安理得地自私。
重要的事情,可以和对方商量更好的解决方案,寻求双赢;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可以直接谢绝。
3、把不合理的要求,当成试炼你界限感的考题
在建立秩序的初期,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很可能会触发我们压抑已久的委屈情绪,导致报复性爆发,矫枉过正。
此时,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别人有权提出要求,但你也有权拒绝。
知道自己有权利、有能力拒绝,反而不需要那么用力去表达。
把不喜欢的情境当成一种试炼,然后换一种更有力量和智慧的方式,为自己做出决定。
建立秩序感,可以极大地提升一个人对时间、精力的管理能力,降低内耗,真正地学会支持与滋养自己。
——摘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