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的懂文天祥吗?
公元1279年,宋朝灭亡。元帝国的皇帝忽必烈听闻这个消息,向身边的大臣感叹:我蒙古铁骑当世最强,二十年之内金国和西夏皆被横扫,而立国三百年一直败给北方辽、金、西夏的宋王朝,为何能足足抵抗了蒙古军队的进攻50年之久?曾经在西夏和金无坚不摧的蒙古士兵们,为何在这五十年中成千上万的伤亡,就连大汗蒙哥也中弹身亡?
关于这个问题,忽必烈曾想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原因,这个人就是蒙古帝国的俘虏,宋朝大臣——文天祥。
关在大都监狱里的文天祥,经历着酷刑的考验,同时对他的策反工作也从不停止,但不论前来游说他的是蒙古贵族和汉族降将,他都以沉默应对,这些人带着钱财衣物,美女奴仆,高官厚禄,一个个满心欢喜地来,又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在被俘的四年多的时间里,文天祥一直保持着对任何探视和劝降斩钉截铁的态度,对于苦口婆心的劝降大队,文天祥只有一个字:滚!
1283年的一天,文天祥照常在狱中等待着今日份的劝降,但是他发现,今天的牢房外狱卒比平时多了不少,而且还有蒙古士兵进出,他猜想到一个人可能会来,但是这又似乎不太可能,因为这个地方不太符合那个人的身份。
没过多久,监狱的大门口一阵骚动,狱卒们退了出去,远处昏暗的灯光下,一个高大的身影若隐若现,他的身后跟着几位身材健硕的卫兵,这个身影越来越近,直到他的牢房门口,这时的文天祥似乎看清了这个人的样子:这是一位身材魁梧,气质雍容的蒙古贵族,留着络腮胡,他似乎是一个来劝降的人,却什么也没带,只带着一脸的微笑。
文天祥还在试着确认自己的猜想,这位蒙古人摆了摆手,牢房的门被打开了,紧接着卫兵退到了很远的地方,蒙古贵族走了进来。
“我是忽必烈。”这个声音传入了文天祥的耳朵,让他倍感惊讶。
一场简短而又著名的劝降,在一件阴冷潮湿的破牢房里开始了。一方是南宋俘虏,“宋末三杰”中到目前为止唯一活着的文天祥,另一方是元朝皇帝,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
文天祥没有对忽必烈行礼,也没有拿出对之前那一群劝降者说的那个字,只是默默等忽必烈开口。
“你可知道,你的君主早已经死于崖山,而你的战友,现在很多都是我的臣下,他们愿意成为大元的臣子,我同样信任他们。我同样知道他们的才能不及你的一半,如果你能接受投降,我会拜你为丞相,继续为我大元效力。”
这似乎是一个很有诱惑的条件,对于宋朝叛将或者降将,忽必烈在伐宋战争中都大加重用,这不是出于信任,只是他以汉制汉的把戏,他们大多数在宋亡后都被夺去了兵权,赋闲在家度日。而文天祥不一样,他是宋末天下公认的名臣,能力拔群且号召力强,他一旦能为元朝效力,对于忽必烈来说,这不但能够压制大宋移民的反抗情绪,还能使得自己在蒙古内部的汉化改革增加推力,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事实让他失望了。
“我拒绝您的提议。请回吧。”
忽必烈听到这句话十分的疑惑,如果说之前的劝降者身份不够尊贵,还可以解释文天祥的行为,但自己这个全天下最为尊贵的人亲自前来,却还得不到文天祥的垂青,那还有什么能让他臣服呢?
“你到底想要什么?”忽必烈提出了他此次劝降活动的最后一个问题。
文天祥的回答也很明确:“无需其他,但求一死!”
忽必烈走了,他始终没能理解文天祥的选择,他听说过儒家文化中有一个“气节”的概念 ,这个东西不像穿在身上的华服,而不像紧握在手的兵刃那样触手可及,但是却有很多很多的宋人都无条件的相信它、传颂它,甚至为他去死。
因为“气节”的存在,攻宋使得蒙古付出了50年和十多万士兵的代价,耗尽了三代人的心血甚至牺牲了一个大汉的生命;因为“气节”的存在,在钓鱼城的宋将王坚能坚守6个月之久,宋将吕文焕能在襄阳坚守6年,宋婵大臣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宋朝百姓会跟着跳海,浮尸十万……
忽必烈不理解“气节”这个东西,但是他决定文天祥相信,无法得到的东西,也就只能毁掉了。既然他只求一死,那就成全他吧。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大都刑场,文天祥向南方跪拜,从容的说了一句:“我的事完了。”接着刽子手刀落,忠魂殒命,时年47岁。
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前去给他收尸,在他的衣袖中发现了一封绝笔,这样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忠义之士,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明代的于谦、史可法,近代的谭嗣同等,皆以他为楷模,就像他衣袖中的绝笔说的那样:人生的路上,仁义本不分离,又互为因果,为自己的国家尽忠,才是做到仁的基础。读圣贤书,明白做人做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仁义两全,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