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巨匠杨宪益:文学的世界里,没有国界

2022-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燕晓悦品读书

《我的舅舅杨宪益》是一本日记体的生活记录,记录的是翻译巨匠杨宪益人生最后十年的生活片段。

作者赵蘅,是我国现代画家,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苡的女儿。

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舅舅杨宪益的生活点滴,同时,又用速写的方式将舅舅的生活片段定格在一幅幅画面中。

赵蘅的笔触非常细腻,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温馨的画面跃然于纸上,让人读来十分的轻松自在。

整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贯穿于其中的优良“家风”。

家风,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代表的是整个家族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使所有家庭成员都处于一种文明、和谐的氛围之中。

杨宪益,便是这个大家族中的精神代表人物,他的博学,他的哲思,他的平易近人,他的乐观,都对身边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1 千里姻缘

1915年,杨宪益先生出生于江南水乡——江苏的淮安,这里风景如画,人杰地灵。

江南,既是中华文化核心最浪漫的代表,亦是养育和滋养人才最华美的殿堂,杨宪益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从小便接受着最正统的国学教育。

1935年,他考入了英国牛津大学。在那里,他邂逅了自己的一生挚爱,同时,也是后来翻译路上的“黄金搭档”——戴乃迭,一位出生于中国的英国姑娘。

贯通中西的杨宪益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翻译工作,但冥冥之中,仿佛有种力量牵引着他朝这个方向发展。

他在英国求学期间,只是一时好玩,便将《离骚》翻译成18世纪的英文诗,与英国导师进行交流。那一年,他只有24岁。

为了帮助戴乃迭学习中文,杨宪益又与她一起翻译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的传奇小说,鲁迅的散文,艾青的新诗等等。

1943年,夫妻二人回国后被推荐到梁实秋负责国立编译馆工作。对于他们的到来,梁实秋非常高兴,那会儿,他正想着如何把中华优美的文字传递到西方去呢。

那个年代,只有翻译家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大批量地从外面引进西方文化,却还没人将中国文史经典翻译成外文,让老外也能认识到咱们的文化瑰宝。

在种种机缘巧合的安排下,翻译工作便成为了杨宪益夫妻二人的终身事业。

02 她,走了

多年来,杨宪益都是和夫人戴乃迭共同翻译作品。杨宪益负责一边看原著,一边口述英文,戴乃迭则在一边飞快地打字速记,然后,杨宪益再根据文稿进行审校。

夫妻二人夫唱妇随,共翻译了上百部经典之作,其中有《红楼梦》、《楚辞》、《鲁迅全集》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许多外国友人就是通过阅读他们的译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俩双双荣获了"译界泰斗"的美誉,这不仅是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也是世界翻译史上的传奇。

可惜,生活并不会像这幅琴瑟和鸣的画面一般总是美好,岁月这把无情的杀猪刀,从未饶过任何人。

1999年,戴乃迭承受不了大儿子自杀身亡的打击,郁郁而终。杨宪益悲痛欲绝,从此之后,再不肯翻译任何作品,他说:“她不在,我不出现。”

《我的舅舅杨宪益》所记录的这段时光,便是戴乃迭走后,杨宪益度过的孤独而热闹的日子。

失去了戴乃迭的杨宪益是孤独的,同时,许多友人常去看望杨宪益,他的生活又是热闹的。

在这本书里,赵蘅既是主角,将自己与舅舅聊天,以及请他为自己点评文章和画作的生活片段记录其中;她又是一个旁观者,舅舅和他人的对话,舅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她细心地捕捉了下来。

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杨苡与杨宪益之间的交流了,他俩手足情深,聚在一起便有聊不完的话题。

有时候,他们会聊聊过去;有时候,又会交流一些对作品的看法;他们更喜欢一起翻译优美的外国小诗,把它当成是平淡生活中的调味剂。

在赵蘅眼里,杨苡虽然是自己的妈妈,但内心仍然是一个小女孩,她始终对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杨宪益既是舅舅,又是老师,更是人生的灯塔,照亮自己前行的方向。

她将兄妹二人翻译的小诗收录于《兄妹诗译》一书,与《我的舅舅杨宪益》一同出版,喜欢诗歌的读者们可以大饱眼福了。

03 手足情深

杨苡先生在《兄妹诗译》的后记里说:“我已经活到了103岁这个年纪,好像命运不停地用一把一把苦味的甘果向我掷来,嘲笑我们反抗,却不能说痛。”

她和杨宪益翻译外国小诗时,会慢慢地咀嚼那一行行的诗句,享受这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她说:“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终于尝到了它的甜味。”

全书收录的诗歌共分五辑,关乎于人生的理想、平凡的生活、美好的爱情和苦涩的成长。

我从中挑选了一首个人非常喜欢的田园小诗与大家共赏:

丛丛的荆棘

丛丛的荆棘藏起,每年春天

都是如此,锈了的铁耙,一杆

早就用坏的锄头,一个石碾。

只有榆树还突出荆棘上面。

我也最喜欢农村的这一角,

正如同任何花一样的迷人。

我喜欢荆棘上常有的轻尘,

常有,除非要证明雨的美妙。

这是英国中世纪的著名诗人爱德华·托马斯的一篇小诗,他的诗作里,常常弥漫着英国乡村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清新愉悦。

杨宪益的这首译作不仅承袭了这位英国诗人的风格和特点,还保留了中国现代诗体优美的意境,让人读来心生向往。

如今,杨宪益已随夫人驾鹤仙去,杨苡今年也已经103岁高龄了。有人感叹道:“大师们正在一个个老去,甚至离我们而去,大师时代就要结束了。”

虽然大家都在急切地呼唤着大师,可是,真正的大师并不是单纯学出来的,更不是通过考试评定能够生出来的。

04 结语

杨宪益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个人传记《杨宪益自传》中自勉道:“每见是非当表态,偶遭得失莫关心。百年恩怨须臾尽,做个堂堂正正人。”

《我的舅舅杨宪益》是日记,也是随笔,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震耳发聩的大道理。文字间流淌的,是和谐温馨的亲情,是豁达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精神。

读完本书,我们会发现,这些大师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从不向命运低头,他们锐意进取,他们脚踏实地,他们乐观向上,他们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了诗。

世事无常,人应有常。

他们执着于文化的匠人精神,才是我们这些后辈们应该去继承并发扬光大的瑰宝。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