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讲的是成本,这一章写的真好,我都要被圈粉了,大学里学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知道成本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里的重要性,但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现在已经完全回忆不起来了。
除了对成本的定义清晰明了,举的例子生活化且有趣外,在用科斯定律解读社会成本问题时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先来看看什么叫成本。书里举的这几个例子真是太好玩了:
看电影的例子,我们花50元买了电影票去看电影,结果看了20分钟就发现电影不好看。这时候我们要考虑这部电影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我们的成本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觉得电影的成本是我花钱买的电影票,也就是50元钱,但是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点,看电影所占用的时间。实际上经济学中对于50元钱的定义叫做沉没成本,是已经过去了对我们未来不会产生意义的事,有意义的是即将要花去的其他资源,比如看电影时间。所以搞明白看电影所付出的成本是时间后,对于看了20分钟觉得不好看的电影就更容易做决策:是否要继续看下去。如果没有其他什么事,那可以继续看,如果有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就应该立刻起身放弃看不好看的电影而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就会避免掉入“呀,我都花了50元了,不看多亏呀”错误直观感受陷阱。
一句话: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这个代价不是负面感受,也不是沉没成本,而是靠想象,想象放弃了的选项中价值最高的是那个。
如果想象力不好怎么办?
那引入成本下一个特点,成本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别人决定的。
这里有个好玩的例子,美国征兵。美国如果想征得更多更合适的兵,如果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成本,那颁布一条义务兵制就行啦,一分钱都不用花,但是这样做放弃了最大价值,也就是国家征到一个廉价的士兵,但可能社会少了一位化学家,一位艺术家或一位企业家,长远看并不利于国家发现。
那怎么办?实现志愿兵制,政府出钱请士兵,根据士兵报名的意愿最终定出一个平衡价格。而愿意接受这个价格的士兵,是在别处机会最少的人,也就是认为当兵是最能给他带来满足感的选择,这样政府就能征集到最愿意当兵的人。
联想到我们国家,如果有更好工作选择的年轻人的确不愿意去当兵的。用经济学方式来制定决策,是最“划算”的方式。
这一章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科斯定律”。这个我看度娘百科解释,真是像看文言文一样,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讲什么。
薛兆丰仍然是用了很多例子来说明科斯定律的概念以及这个定律在解决很多社会成本问题中的指导意义,同样也可以很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特别生活化的例子。一个宿舍4个人住,某一天2个人想在宿舍开趴体,2个人想在宿舍里安静的学习。宿舍是4个人公共的地方,谁都不肯让步,谁都觉得自己有理,怎么办呢?
科斯定律就能派上用场了,先看下科斯定律,书里也用很多例子引出了科斯定律,我就简单拎出结论: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产权归谁,资源会落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
再直白一点,科斯定律就是“资源谁用的好就归谁”,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交易过程的平衡,解决那个点就好了。
回到抢宿舍的事件上来,僵持不下怎么解决,用科斯定律。宿舍是公共资源,最想用的那个就为这个资源买单,比如想复习的同学有成本概念,认为自己出去学习需要花钱,那愿意出100元(考虑出去呆一天要花不止100元)买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开趴体的同学愿意接受100元,那就让出宿舍给想学习的人,如果开趴体的同学一算,再找地方可能需要花300元才能开趴体,那就愿意出150元使用宿舍。这样双方有了一个协商的点,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讨论出一个合适的价格,想开趴体的同学和想要安静学习的同学花费自己愿意承受的成本各自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场地资源。
生活中有了正确的成本意识,学会运用科斯定律对资源合理分配,可以在各种冲突中找到合作解,也就是那个最佳平衡点。
看完这一章,发现各种学科都是从生活中发现和总结一些定律,然后再把定律运用到生活中,目的只是一个:提高效率。
经济学居然还可以这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