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读书诗词歌赋

第4颗星 |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2017-03-20  本文已影响158人  星空书屋阿凯
## 书籍简介
书名:中国文学史
讲述:钱穆
记录整理:叶龙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这本书十分特别,它并不是钱穆先生撰写的著作,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根据当年的课堂笔记整理校订而成的。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回到了60余年前的香港新亚书院,坐在台下,听钱穆先生亲自教授“中国文学史”这门课。先生讲课别具风采,不时有神来之笔。

所谓史者,即流变之意,有如水流一般。吾人如将各时代之文学当做整体的一贯的水流来看,中间就可看出许多变化,例如由唐诗演变下来即成为宋诗和宋词是也。

诗经


文学的起源是诗歌,即韵文先于散文。伏羲、神农时相传已有诗歌,但不可靠,要讲文学,只能从诗经讲起。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大概自西周起,其创作年代约在西元前1185年至585年之间,历时六百年之久,可说是三千年前的文学作品。

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体类分别,赋比兴是作诗的方法。朱子说:“风大抵是民庶之作,雅是朝廷之作,颂是庙宇之诗。”

诗是采诗之官采来的,采来的诗是国风。“古者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故当时的诗是由政府所汇集,故有政治意味。

“赋”是直至其名,直述其事的意思,“比”是引物为比的意思,“兴”是托物兴词的意思。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无论是赋,是比,或是兴,均有“物”与“情”两字。《诗经》三百者,实写物而抒情,所谓叙物、索物、触物,为的是言情、托情、起情。吾人如读中国一切文学作品,一定要先懂得赋比兴的道理,并且最好是先读《诗经》。读《诗经》时不可一字一句地照字面直讲,要心领神会,必须迎合作者之情意。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此诗单就字面看,是说有一女孩因失恋而痛苦,但其实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读诗之前,必须先看其序,先需知道其写诗的原因。毛诗注释云:“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图事,权臣擅命也。权臣擅命,祭仲专也。”谓郑昭公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诗讽刺之。我们读古人诗词时,不能照字面直解,其实各有其委婉曲折之深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但尚未出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因为诗经是一部集体的创作。直到《楚辞》产生,屈原成了中国第一位文学家。

《楚辞》虽是一部总集,但以屈原的作品为最多。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当推首篇《离骚》。《楚辞》是承接着《诗经》演变下来的。《楚辞》中的“兮”字,是楚人的语音,即是“啊”之意。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的散文,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可以称为“史”的散文时代,代表作是《尚书》以及《春秋》。《尚书》是记言的,它记下国家领导人所发布的文告,实际就是历史文件。《春秋》是记事的,它记录下历史的事实经过。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这部书是政治性的,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官书。

第二个时期可以称为“子”的散文时代,它是思想性和哲学性的,代表作当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从《论语》开始,又可以将古代散文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像《论语》这部书,可以说是散的,零星的,由许多章节拼凑在一起而编成一本书,并无连贯意义。《论语》第一篇名叫《学而篇》,因其首句是“学而时习之”。第二篇称为《为政篇》,因首句是“为政以德”。文中各条可以随便放置,可见当时人只是零星记载而已。《孟子》这本书也是如此,如将“孟子见梁惠王”等拼凑成一章《梁惠王》,只是《论语》较短些,而《孟子》较长些。

第二阶段:如《庄子》一书,已进一步成为假设的对话寓言体了。孔孟都有学生记录他们的言行,庄子没有,故庄子自己写作。《庄子》每一篇均可分章。如《养生主》一篇,其中第一章叫《庖丁为文慧君解牛》,下面还有第二、三章等,不能把甲篇中一章任意插入乙篇中,各章均有其整体性,可以分章来读。不过《庄子》中亦有取首句起篇名,如《秋水》篇,便是取“秋水时至”。同时,《庄子》由数章合成一篇,此法与《孟子》相似。

第三阶段:至于《荀子》这本书,已进一步发挥个人整套思想体系了。《荀子》中《天论》《礼论》《正名》等篇,都是整体的一篇,不用零星的讲法了。到了荀子学生韩非的《韩非子》一书写有《五蠹》《六反》等篇,也是整体的论文了。

至于《墨子》一书,经考证出于《论语》之后,而在《孟子》之前。有《兼爱》上中下三篇,《非攻》上中下三篇,没有所谓的“章”,是一篇文章讲一个理论。

再谈《老子》一书,其外表看来,好像是把零零散散的字句拼凑起来,其字句犹如《论语》一般,但《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词句是经过凝练的格言,不用问答体,境界提高了。故说明《老子》成书年代在《论语》之后。

到了秦吕不韦集门客撰《吕氏春秋》,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及六论,共二十六篇。每纪各有孟、仲、季三篇,每篇下分五组,八览每一览各有八组,六论每一论各有六组,所讲次序均不得先后调换。

所以说,以上诸子百家的古代散文,自孔子到吕不韦,前后经历二百多年,每一本子书都随着时代有所演进。

汉赋与汉乐府

“赋”就是直述其事,但有的赋中亦可能还有比和兴。赋是古诗之流,一般称为汉赋,因赋在汉代特盛,实际上战国时代已经有赋。

赋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它在叙事时用散文,形容时则用韵文,好比和尚宣卷,有说有唱,又好像唱京剧,有道白,有唱腔。

谈起汉赋,最重要的作家是齐的邹阳和楚的枚乘两人。汉初的文学可以说是齐、楚两地作品汇合而成。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数千人,传下《淮南子》一书,内讲老庄,但都是辞赋。

赋后来变成皇室的消遣文学,作为供奉之用,成为御用的、帮闲的文学。汉赋写得最好的当推司马相如和贾谊两位。有人说:“如孔门要用赋,那么相如入室,贾谊登堂矣!”不过孔门不重御用文学。

乐府是衙门名,古代有采诗之官,去民间采访诗歌,在这个衙门的机构里整理出来的变叫“乐府”,如诗经中的“风”。

今举《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例子: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种文学作品,直透入生活中,讲人生共性,并无个性,是抽象的,与西方具体描写不同。

中国的韵文是由《诗经》解放而演变成《楚辞》,再演变成“乐府”,稍后再演变成整齐的诗。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时为西元196年,当时曹操带汉献帝迁都到许昌。建安时代的文学为中国的新文学,此时期的政治固属黑暗,但此时的文学却是划时代的。

由于汉末士大夫饱经党锢之祸,藏隐在门第,没有门第可躲藏的寒士,则心情大变,无心关注政治,故专注于人生悲欢离合、社会日常琐事;谈富贵功名者少,论儿女私情者多。此等少数读书人开创了一条新的平民文学之路,与《诗经》《楚辞》和汉赋截然不同。

曹操和曹丕父子虽在政治上为领袖,但其作品则并无官僚吐属,仍出于私人情怀。如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很多诗歌,都是对现实人生所感受的及时之作,对当时人生生活感受做出深情倾吐,情理融合,感人至深。

曹操的两子曹丕和曹植,他们的诗文也都承袭父风。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讲文学价值和技巧的第一人。建安时代是文学觉醒的时代,当以曹丕为代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谈到文章之技巧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浊清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章有说理文,如《论语》《孟子》《老子》等,另有记事文,如《春秋》《史记》《汉书》等,亦有抒情文,如《诗经》《楚辞》,共三种。但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两千年来当以曹丕为第一人。

清代姚鼐提出文章之气有阳刚、阴柔之分,此说法自曹丕承袭而来。文章的技法易讲,但气是活的,故即使全懂文法和文体,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好坏关键在气。中国的一切艺术均以气为主,此乃与西方文学不同点所在。我们可以根据“以气为主”来读曹丕一千八百年前所写文章,就能得其气。人生不该生活得太严肃,应能欣赏文学的活泼。

文章的体,较气易讲,曹丕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里说奏议要雅,书论要清楚有条理,至于刻铭和诔文,要实实在在,照它说它,诗赋则要有美感。

文学贵有自觉独立,其本身即有独立的价值技巧,此即始于建安文学,特别是曹丕发表《典范·论文》之后。魏后有两晋,之后是宋齐梁陈,此时期政治黑暗,但文学却极为昌盛,另外宗教、艺术、音乐均达到极伟大之成就。

六朝时期,尤其是梁,可说是文学艺术最昌盛的时期,梁武帝的昭明太子萧统纂《昭明文选》,这是一部诗文总集。《文选》的内容除无《诗经》外,选入的有周、秦、汉、晋、宋、齐、梁、陈七代的诗文作品,一共有一百三十位作家。吾人如欲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加上《文选》就足够了。

唐诗

初唐四杰

中国文学中最高最正的要算是诗,而唐诗是最伟大的。清代编的《全唐诗》九百卷,计共四万八千九百首,作者两千两百余人。

《昭明文选》中选入的汉魏的诗多是五言古诗。而唐有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此外还有“歌行”“新乐府”等,诗体在唐代已大完备。

初唐时期知名的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时称“初唐四杰”。

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名句已家喻户晓: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亦有《滕王阁》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言滕王阁临江而矗立,其间佩玉、鸣鸾、画栋、珠帘形容王家富贵气象。“朝飞南浦云”“暮卷西山雨”,描写滕王阁生动尽致。末尾两句说出阁可重修,帝子却不可再见,唯有长江径流不息,有无穷凭吊之意。此诗与《滕王阁序》同时所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亦为千古艳诵。

杨炯善于写景和古体长篇,亦作律诗如《有所思》: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嚬红缕,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此诗见杨炯才思卓绝,杨炯的《从军行》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见他过得一飞魏晋门第的那种富贵生活,而只是普通社会日常的吐属而已。

卢照邻,他多五言长篇,如《结客少年场行》《咏史》《失群雁》等。

骆宾王,他所作五言长诗如《在江南赠宋之问》《畴昔篇》等并皆佳妙。

明代陆时雍对初唐四杰评语道:“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他们在当时诗坛开创了新风气,音律和谐,情真意深,步入了唐诗的正宗。

盛唐余音

讲到盛唐,最著名的诗人当属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尚有王维和孟浩然,世称“王孟”。

孟浩然虽是政治圈外人士,但为李白、杜甫和王维等人推重。其《过故人庄》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种诗称“田园诗”,亦是闲逸诗,境界高,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大地位。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更佳,是歌咏日常人生,此等田园诗始创自陶渊明。

王维善诗画,尤其精于山水画,人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信佛,故其诗中含有佛学哲理思想。王维在山中别墅作诗道: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又其诗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两句是晚间人尚未入睡。

王维老年时隐居终南山,有《终南别业》自述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还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都是田园派诗人。

李白是最难评论的一位诗人。李白是流浪的,从东到西,是一位流浪的人士。朋友中有很多道士,当他出长安时,有人形容他“仙乐满囊,道书盈箧”。李白是喜欢讲神仙、武侠的江湖人士。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可见李白对中国传统士大夫一套已经彻底解放了。

他的《古风》第一首,后人推崇他写得极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此诗主张文学复古,重视诗经中的大雅正声,可见李白对中国文学是有见解与批评的。

以上谈到信佛的王维和信道的李白,再说信奉孔孟儒家的杜甫。杜甫三十五岁起到长安,任官职到四十四岁为止,这一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是杜甫最为聊到穷困的时期,却做了许多好诗。

杜甫如一片枯叶,任由狂风吹飘。他是在大时代中无足轻重的一粒沙、一片叶,但杜诗变成了史诗,反映了当时整个时代。

杜甫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吃过残羹冷炙,生活极为困苦,但心胸宽阔了。杜甫的全部人格精神与时代打成一片,与历史发生了大关系。杜诗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这些诗句表达了儒家的最高精神,即社会不用他,他并不怨人。他内心是有牢骚的,但并不怨天尤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境界极高,心胸极伟大。我亦颇爱另一首《缚鸡行》道: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杜甫不愿将鸡出售,此诗富有哲学意味,记录日常生活有感。

杜甫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此处说明杜甫尊重每一位作家,不论今人古人,他们各有不同的技艺本领,好名声不是白白得来,新的是从旧的传承而来。

中唐晚唐

中唐时期的诗人当以白居易和韩愈为代表。

白居易四岁能识“知”、“无”两字,六岁作诗,九岁懂声韵,是一位神童。他在二十岁后拼命读书,活到七十五岁。白居易每次完成诗作后,必先念给老妪听,待对方听懂了,才公开发表,故均为字句浅明之作。白居易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认为文章本身是有使命的及其意义的。

白居易自道:“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唯歌生民苦,愿得天子知。”白居易的讽刺诗是将人民痛苦生活现状与政府腐败现象融入诗中,故其诗能流行普及并大名远播。白居易尚有《长恨歌》及《琵琶行》一类的故事诗,相当于小说。

韩愈崇拜李白、杜甫,诗云: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主张非三代两汉文章不读,不看东汉以后文章。韩愈的作品,有时以文为诗,其诗亦近似文,如《嗟哉董生行》,很古朴。李白的诗最为放纵,韩愈的诗文古朴质厚。韩愈二十岁作的第一首诗 :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晚唐时期的知名诗人有李商隐、温庭筠等。

温庭筠和李商隐都以辞藻绮靡取胜,被称为“词华派”。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律诗。

唐宋八大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特点是,魏晋后中国人重视韵文,辞赋大盛。即建安之后,文学地位提高,人们重视韵文,魏晋后的著作,即便是“奏议”“书说”“碑志”也都用韵文写。大致来说,自汉代开始,就出现了辞藻华丽、音律悦耳的骈文,经过魏晋宋齐梁陈隋,一直到韩愈出,大力提倡古文复古运动。韩愈的散文可说是纯文学的,其次是韩愈的散文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韩愈一生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以来的儒家思想,自认为孔孟之道传人,为文应贯穿孔孟之道,主张“文以载道”。韩愈的哀祭不用韵文,而用散文写,如《祭十二郎文》。

韩愈还有两大贡献,提出辟佛以及提出尊师重道。他撰写《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原道》《原性》《原毁》以及他的“奏议”“序跋”“书说”“碑志”“杂记”“辞赋”“哀祭”等各类文章,影响后世极宏。

韩愈当时提倡古文,其中最为得力的助手要推柳宗元。

柳宗元因为勇于救人,而不顾个人得失,遂造成多次被贬。他从北方贬到南方桂林等处,正是山明水秀之地。柳宗元擅长写精短的山水游记,而不是用诗。

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作《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合称“永州八记”。每篇独立但有连贯性,八篇中隐含作者内心所郁结的怨懑之气,有所倾吐发泄。

柳宗元除了写山水游记外,主要还是心系国家,不论贬谪到哪,心中挂念的还是希望老百姓生活过的舒坦些,赋税少些。他的《捕蛇者说》说当地人民宁愿冒着被毒蛇咬死的风险去捕蛇,也不愿意改为缴纳赋税全年受苦。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韩愈、柳宗元只占两家,其他六家都是宋代,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欧阳修少时极喜韩愈文,潜心研习韩文,韩愈文体才借欧阳修得以发扬光大。

欧阳修被贬滁州太守时,常去琅琊榜玩,因此与琅琊寺的智仙法师成了好友。智仙为他盖了一座亭子,落成之日,欧阳修亲自题名“醉翁亭”,并作《醉翁亭记》,自称醉翁,在此常与民饮酒同乐。韩愈文章有阳刚之美,欧阳修文有阴柔之美。欧阳修每成一文,必张贴壁上,一面慢慢朗读,一面慢慢修改,有时候全文改完,一字不留。

我也相当喜欢王安石的文章,因为他熟悉政务,关心政事。例如,宋神宗登基不久即召见王安石,问宋朝开国百年来政局粗安。王安石以《本朝百年无事札》以对,说明政局虽粗致太平,其实积贫积弱,亟待改革。

欧阳修的后辈里,还有他当年录取的好学生,曾巩、苏轼和苏辙。

曾巩备受欧阳修重视,他的《战国策目录序》,对战国策抒发个人意见,为常人所不及,说理清晰,立论精准。他的文学风格和欧阳修相近,偏于柔美。

苏轼是文学家中的全才,他能作散文、古文、诗、词、书法和画。东坡作文是无所用心,出乎自然。苏洵以论辩文最为取胜,其文古雅雄健,苏轼无论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主张“文与道俱”,至于苏辙,其幼年受父兄熏陶,文章风格和苏轼相近,但成就稍逊,但其文淡泊文静,写景状物,尤为精妙。

韩愈的复古文风以及文以载道的理想,如果没有欧阳修的继承和坚持,则晚唐五代以来的靡靡之音歪风将无法扭转趋正,所幸欧阳修提携的后辈,包括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在内,均能追随欧阳修,并力向前,才完成复兴古文大业。

宋词

词在宋代特盛,超越了唐代。

词的题材和对象与诗及散文均有所不同,词是柔性的,题目是细腻的,要低声婉唱,是阴柔美,与诗含有的阳性美不同。

如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诗已经苍茫万象,但词则描写细腻而非豪迈。

南唐后主李煜是大词人,亡国后被带到开封做俘虏时,所作词比之前更佳。他为王时,有词《玉楼春》曰: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被俘虏后,有词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后主所作此词,是代替大众而讲的心声,是有自己内心悲伤而为群众之声。

凡是一首好词,词中不宜表露身份,如下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未有透露作者本身身份和背景,是临空写来,甚佳。

词是从绝句演变下来,可以唱,而且是女孩在房间里唱,细腻而温柔。李后主爱唱词,常雇很多女子来唱。

词本属阴柔之美,但亦有人转换花样。苏东坡出,用韩愈、杜甫笔调作词,当然不算正宗的词。如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某日,苏东坡问一歌姬道:我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如何?歌女答道:柳词是要十八九岁女孩儿来唱,但苏先生的词则要由关西大汉敲打粗的铁板来唱。

柳永的词是婉约的,其《雨霖铃》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又如柳永的《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与东坡相同气魄作词的则为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第一大词人,也是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壮年时有恢复中原振兴大宋的壮志豪情,其《永乐道·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字里行间,一片抗金壮志。

元曲

由宋词而变成元曲,曲是社会平民化的。再由曲演变成明代的传奇,就有了昆曲。清人入关后,昆曲衰落,进而演变成京剧。

谈元曲,首先当提到关汉卿。他共创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八种,包括社会剧、爱情剧、历史剧等,比较出名的有《窦娥冤》《蝴蝶梦》《望江亭》等。

《窦娥冤》诉说窦娥一生悲惨遭遇,其父窦天章为了赴科举考试而向蔡婆婆借钱,因此不得不把女儿答应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婚后所遭遇种种苦难无人可以伸冤,最后被贪官判死刑郁郁而终。要等到其父功成任官返乡重申此案,凶徒判死,冤情得雪。其间种种曲折情节,感人至深。此剧中第三折道: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与关汉卿差不多同时的王实甫创作了著名的《西厢记》,成为反对旧式婚姻而开创恋爱自由的新风气。此外,金元时期还有一种散曲,是继诗、词以后衍生出来的新诗体。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些散曲,写景状物,都清丽可喜、雅俗共赏。

明清章回小说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评定“六才子书”,四部古典,加上两部后来的书。

四部,即《离骚》《史记》《杜诗》《庄子》,这四部有辞,有史,有诗,有子。另外两才子书是《水浒传》《西厢记》。《水浒传》是章回小说,是演说类。《西厢记》是表演的,是歌唱类。金圣叹评此两书极佳,其中亦有些改动。我由于读了金圣叹的批注,然后明白了文学。

自有《水浒传》后,此后最著名的章回小说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到了清代,够得上称为一流作品的便是《红楼梦》。

《红楼梦》与《水浒传》有不同之点:《水浒传》是粗线条作风,活的文学,既是由绘声绘色的演讲笔记整理而成。《红楼梦》却是闭门写作,描写得十分细腻,但并不是活的演说笔记。《水浒传》是针对社会活生生的描写;《红楼梦》虽可说描写得活龙活现,但不易用演说加演唱表达。

尚有小说,如《聊斋志异》《夜航船》。后来的小说,如《老残游记》《孽海花》《儒林外史》等,已不能与早前的《水浒传》和《红楼梦》相比了。

以死者心情写死者


在钱穆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的1955年,香港仍然摆脱不了港英政府治下的殖民地色彩。

钱穆在对时代变革留下无尽叹息之时,力图从传统中寻找应对时代的新价值,同时又不可能无视新文明的剧烈冲击,这种深刻的内心矛盾,在《中国文学史》讲稿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叶龙清晰地记得,钱穆先生开讲《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天,就说了一句重话:

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

1955年,那个时代,新文化一统天下,传统文化的地位不高。钱穆等一批大师从大陆到香港,创立新亚书院的目的,就是复兴儒家精神和传统。然而当时香港殖民地色彩浓厚,西方文明滚滚而来,中国传统文化难有立锥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钱穆讲中国文学史,自言是“以死者心情来写死者”

很久以后,叶龙才理解,钱穆先生开篇论断的“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并非是瞧不起他人,而是怀着“新文学新生,旧文学已死”的悲凉,呼吁一部像样得体的文学史,为的是“使死者如重生”。

时代转型中,钱穆一直怀抱忧患意识,思考中国文学的未来。在他看来,中国文学与人生、历史、社会高度融合。他很怀疑,新文学如果只限于神怪、武侠、恋爱、侦探等游戏消遣,会不会逐渐没落?这些观点,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钱穆一生守护中国传统文化,不曾言悔,只在极偶然的间隙,才留下对时代变革的一声叹息。

文学的流变

我对文学史知之甚少。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实在是帮我把中学时背下的诗词和古文,用历史的线,穿成了一串珍珠。原本头脑中散落分布的那些诗句,顿时多了一层深意和演变。我也理解了,韩愈和欧阳修等人为何倡导复古运动。

正如钱穆先生在课上所说,“中国文学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

当我们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历史”,根本体会不到什么。

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演变出汉赋汉乐府,在建安时代又开新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散文从诸子百家起步,到太史公的《史记》,骈文泛滥于魏晋南北朝时,后有唐宋八大家复兴古文,再到明清小说兴起。

只有看到这一路走来的中国文学后,我才忽然理解了钱穆对传承传统文学的固执和坚守。

钱穆先生对五四运动以来,一味打压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的现象,十分心痛。

他说,“弃旧迎新是十分不合理的,不能以为新文学是与西方文化接轨的,就认为值得重视,而旧文学就都是古老腐旧之物。这好比有了子女,便把父母抛弃不顾。中国文学自有一套生生不息的活的永恒生命。”

我想,钱穆先生那句,“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到今天依然是对的。

这本钱穆先生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中国文学史》亦是有诸多瑕疵的,它详略不当,太过口语化,太过初级,甚至偶尔有技术性错误。

我上面写的读书笔记,也舍去很多内容,包括《楚辞》《史记》等等,最后加上的“以死者心情写死者”是刘悠扬对原书写的附记,介绍钱穆先生讲课的时代背景。

但是,读完这本书,我补上了这重要的一课,给头脑中文学内容的肉,搭建了一个骨架。书中举了太多我们熟悉的诗词、文章片段。但我以前从未意识到文学的整体流变,这或许是当代文学教育的一大缺失吧。

我没读过多少诗词,但我不觉得这会阻碍我欣赏和体悟古人的情感。就像钱穆先生说的,懂得心领神会,体会作者的心境,而每首诗词对每位欣赏者都是不同的,是活的文学。

最后,以我最爱的一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收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向钱穆先生和叶龙先生致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