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一篇

2017-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真一重九

                    中  华  汉  僧  第  一  人

      中国历史上,早在公元前138年,西汉以张骞任使者一行出使西域之始,便开始了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了,也打开了中原和西域文化对话的大门。相传这个时候,佛教已经在现在的新疆传播了。直到公元67年,东汉明帝刘平夜梦金人,便派使者蔡愔等到北天竺迎请摄摩腾、竺法兰两位西域高僧来到洛阳鸿胪寺。汉朝这个时候,因是白马驮经来到洛阳,而改鸿胪寺原址为白马寺,供二位高僧居住、讲法和翻译佛经之所。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就是由二位高僧翻译并传播的,也是当时中国佛教徒依此为准则修学佛法的一部经典。

        虽然,当时佛教已被迎请到中原,可僧人都是天竺或西域的,中原并没有人发心出家,而且能接触和信仰者,大都是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和上层阶级者。直到三国魏晋时期,才有中原朱士行发心出家。

        朱士行(203--282),法名“八戒”,俗姓朱。颍川(今河南平顶山禹州)人,三国时期著名高僧。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学沙门昙河伽罗法师来到洛阳译经传道,在白马寺开设戒坛,广度僧徒,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

        朱士行少年时期就志向操行德洁方直,自幼接触佛教,少年就有着很高的悟性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有着脱尘出俗,性洁意净的性情,不论怎样都不会使他改变初衷。他出家受戒以后,更为修学精进,深入研学《道行般若经》,并在洛阳常常为他人讲解此经。在他的研究和讲解过程中,却发现该经译文文句简略,义理艰涩难懂,前后文意不能融会贯通。于是他于甘露五年(260),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梵文原本。朱士行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再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沙漠,直抵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当时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枢纽,印度佛经由此传入我国内地,大多经典在这里广为流传。朱士行到达于阗后,果然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大品般若经》梵文本。他不辞辛劳,在那里共抄写九十章,六十多万字。公元282年,他派弟子弗如檀等,把他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他自己仍留在于阗。公元291年,由陈留镇金恒水南寺印度僧人竺叔兰、无罗叉等开始翻译、校订他抄写的《大品般若经》经本。历时十二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二十卷。因此,朱士行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

        在于阗国学习佛法,抄录佛经,他把抄录好的《大品般若经》梵本,共九章,共计六十多万言,想派弟子弗如檀等十人送回洛阳。当时于阗国盛行小乘佛法,大乘佛法生存空间甚小,当他想把此经送回洛阳时,却遭到了小乘信徒的横加阻拦。并且诬蔑《大品般若经》是外道经典,并向于阗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要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正因如此,于阗国王不允许弗如檀等人离开于阗国回洛阳。朱士行听说这件事后,气愤不已,以主张烧经证明大乘佛法的真理。他发誓说:“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说完后,遂即把《大品般若经》投入大火之中,火焰不但没有把经书烧毁,而火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完好无缺,《大品般若经》等字迹,放射出炯炯光明。弗如檀等立即启程,终于在晋太康三年(282)将该经送回洛阳,前后达二十年之久。

        西行求法的艰辛,让后世学佛者和佛教徒,真正得到了大乘佛法的利益。著名佛教学者汤用彤和吕澄,都对朱士行的出家与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视为是开创求法正法的风气的先行者,同时又是把大乘佛法传汉地的先锋者。当时通行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借着一片求法的真诚,而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和坚定,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等相提并论。他所求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翻译也不够完全,但对当时的大乘佛学的影响却是极大,意义深远。所以,在那时翻译佛教经典的风气,随即盛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佛法者,都奉朱士行为圭臬。

          朱士行西域求法的贡献,和他求得的《大品般若经》,从而开启了我国佛教僧侣西行求法的先河。同时,也将西域佛教文化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原与西域政治、文化的交流。大乘佛教在他把《大品般若经》送回洛阳的同时,而传入中原。

        朱士行西行求法,他那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不畏艰辛,以为法忘躯的抱负毅然前往。他送回洛阳的《大品般若经》译出之后,颇受佛学界的重视。晋道安法师曾称赞道:“善出无声,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当时的佛学高僧,如帛法祚、支教化、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高潮。他的求法之举,也为后来求法者,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

        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人把《大品般若经》送回洛阳,他自己留在了于阗,于公元282年圆寂,示寂时八十世寿,在当时算是最长寿的了。他是一位精进修行的高僧,又是一位渴求佛法完整而求真的僧人,更是一位把大乘佛法传入汉地的先行者。他誓愿即成,他的道德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他那亦余心之所向,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求法精神,以及开启了穿越大漠戈壁西行求法的源头,犹如一盏菩提明灯,照亮了佛法传入中国的荆棘险途。也正因为有他和后来无数西行求法与弘法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备践神踪,给中国带来了大乘佛法的发展及完善,他们的他们的志宏誓愿带给了中国佛教界无限感动,也赋予了中原通往西域丝绸之路上的烛幽辉芒和佛教之光。

      从小对佛陀教法的聪灵体悟,一心参究经典,以及后来独自捐身西行求法的大愿,成就了他不朽的为佛教大乘传入汉地的功德。以至于他圆寂后,经火化,发现他整个身体完整的保留着。大家感到非常惊异,然后就有人说了一句“若得真道,法当毁败”,他的身体马上就自己碎了,于是他的弟子们遂将他葬之。这个事情是他的弟子法益,从于阗国来到汉地,讲给当时佛教界的。由此可见,朱士行的精进修行,把大乘佛法传入汉地的功德。

        朱士行时是三国魏晋时代的典型人物,他的佛学思想在那个年代极富影响,又因为那是个玄学盛行的特殊时代,思想学说流派极其丰富,颇显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味道,那个时候也是佛教初盛时期。所以这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凡是思想学说丰富,思想大家出生的年代,往往是动乱的年代。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金时期,及至清末民国都是如此。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形式,也有造就了那个时期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家。

        从佛教真正通过官方利用政治途径,经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进入中国以来,它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几千年的融入揉和,佛教文化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谁怎么反对或抵触,也无济于事。佛教讲的不是玄学,更不是鬼神,也不是唯心主义,它是人生观的真理,宇宙的客观现实,以及科学的而超出科学的智慧显现,它更是自然学科的真谛补济。而朱士行就是为这个学科推动的践行者、维护者。他那彻底理解领悟般若真义的心态,奠定了他为“誓志捐身,远求大本”的高尚德行,而求法不惜献身的伟大精神,更是历史以来朱姓人家的标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楷模。他那笃志深研遍究大乘佛教决心,讲解大品般若的精细,演绎了他本高德的人性根本。正如《放光般若经》一般,如是辉煌。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系列的发展、传播,激起了每一个佛教徒的求法渴望,于是就有着一个个为佛教完整的经典,而忘我捐躯的求法精神,不但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坚实物质财富,更有着激励人心的精神支柱。同时又架起了中原与西域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更重要的是,把人类文明提升了又一个阶层,挖掘人生最高智慧,以及最大潜能。显示出了汉地僧人西行求法的“坚定决心、坚持初心”的行为。不畏道路艰险,凭一片真诚之心,把象征真理、科学、智慧的大乘佛教之法传入汉地,为中国佛教发展、传统文化完善、人类文明完备和客观价值臻实,而永远长放光芒。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一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一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一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一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一篇

      作为汉地出家第一人,也是西行求法第一人的朱士行,开启了汉人出家、西行求法的先河。他的出家,专心精研经典,在讲解过程中发现不足,慨叹大乘佛经里这样的要典竟译得不彻底,发誓奋不顾身要西行去寻求原本,来弥补这一缺憾。把自己所抄写的经文派人送回洛阳,自己却留下继续学习,直至最后在那里圆寂,却证明了他的伟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