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想法读书

不持一砚归

2021-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左手梦圆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世称包公的包拯写的一首名诗。诗中的前两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不但是包拯出仕为官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北宋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包拯被委任为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军州事。在主政端州三年期间,最能直接体现包拯“清心”“直道”廉洁思想的就要从与贡品端砚相关的两侧故事说开去。

        包拯初到端州上任时,在查阅官府所判的案例中,发现“丹凤朝阳砚”案疑点重重。于是他亲下黄岗,前往砚坑,走访砚民,深入调查。终于得知之前的知州借着上贡,全按贡数几十倍征收砚品,以贿送官员,巴结权贵,谋取私利。前任知州贾守文以“私藏丹凤朝阳砚”将罗大寿判罪,其实是想杀一儆百,使砚民们任由贪官污吏压榨而不敢反抗。包拯痛感官场的腐败,下决心进行整肃,以净化官场生态。他先平反了“丹凤朝阳砚”冤案,并按规定补偿了罗大寿。然后随即发布“只征贡数”的严明州令。即砚民每年完成了贡砚任务后,所开采得来的砚全归自己所有,极大地调动了砚民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遏制了官场腐败漫延的势头。这就是包拯本着“直道”的原则来行事从政的。

        相传包拯任满离开端州时,他的手下暗中收取了地方乡绅送的一方端砚。殊不知,船到西江羚羊峡时,忽然江面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只几乎翻沉。包拯经过一番的细查,发现了那方端砚,他二话没说,随手便将那方端砚连同包着砚台的黄布掷入西江,并大声地说:“我们决不能带走端州父老的一砚一物。”顿时,西江又变得风平浪静,船只最后一帆风顺地离开了端州。包拯一方端砚也不带走,这是他本着“清心”的原则为人做官的。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包公当年大声说出的“我们决不能带走端州父老的一砚一物”的豪言壮语,此刻仿佛穿越了时空,响彻古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