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爱折腾的小伙子7年在3个国家读书创业,这次他又要做些不一样的
我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做什么,只知道我一定不会做什么。很多人喜欢“规划”人生,因为那样可以有安全感。但是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生活,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趁年轻就应该多折腾,别等老了坐在藤椅上抱着一堆照片想着“what if…” 不安现状就果断去行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保持思考。
●●●
汶川地震不仅带给他悲伤,还有对善的思考
距离08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8年,但它遗留的震撼和悲伤、以及触发人们对生命意义、人生课题的思考依然深远。
25岁的王志文,在八年前地震发生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他却到现在还记得每个同学看到报道时不自觉落泪的悲哀神情。大家知道灾区需要救援和物资,纷纷自发筹款、写信,总想做点什么。
这些情景好像刻在了王志文的心里,一直对他触动很深。也是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日后要做公益事业的决心。
尽管之后几年,社会陷入多次“慈善危机”,但王志文坚信其实每个人心底都会有一种善心,只不过现在被社会的复杂表象包得太紧,不被发现而已。
现在,他终于能够实现这个理想,创立“慈体”协会,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新的公益平台,努力解决传统慈善公益组织的弊端和漏洞,让人们献爱心的时候能少些顾虑,还能让给予者和受助孩子产生更近距离的联结。
他以90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公益事业的转机,我想我们也该重新去认真看待慈善公益这个事业。
●●●
爱折腾,但绝不是瞎折腾
关于王志文,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声音好听,浑厚又磁性。当得知他获得过2009年南开国际声乐大赛流行唱法A级证书时,我就想这人真不简单。
2013年他自己创立留学咨询机构当CEO,15年还兼任了一家海运公司的市场总监。学费和生活费全都靠自己解决了。
但这些都不算什么,他最令人惊叹的,大概要数他这趟读了“七年”的大学历程。
这段历程,简单来说,他今年25岁,却在读大三。来美国读书以前,他还有两家“前任”母校,三所大学分别在厦门、波兰和美国。七年间他辗转这三个地方,换了三个专业。
他坦言自己爱折腾,而且不愿将就,只想看看自己能闯到什么地方,所以不断在改变。
高考考取了厦门大学的王志文,读了一年的新闻传播觉得不如预期,又争取到交换去波兰的机会,就到波兰读规定的经济管理。
欧洲的学分制满分5分,王志文平均GPA是5.38,排在综合里第一。刚说完他又急忙补了一句:
“我没有很用功,其实是他们不太用功。”
这一年王志文19岁,拿到全额奖学金,又自己解决了生活费,完全实现经济独立。
我问他怎么解决的生活费。他大笑,
“在宿舍楼的公共厨房里,给那些懒得买饭的留学生们做午饭。”
然而只读了一年,王志文就发现经管专业很皮毛,什么都学但是什么都很浅,在本科阶段要想研究一些有价值的经济理论是不可能的。
对于他来说,能学好,但是没有学到想要的东西,就意味着该另寻出路了。
王志文找了教授聊天。教授的建议是美国比较适合他。用王志文原话来说就是
“我毅然决然地买了单程票,飞回来了”。
回来的那一刻相当于他解约了,放弃了厦门和欧洲的两个大学文凭,从头开始。
所以如果美国的学校申请不成功……可以说绝不能有这个如果。这种没有回头路的选择,不是每个人有能力承担它的后果。
还好,他接到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通知。但为了不靠家里,头两年王志文过上了彻底的打工生活。
头两年王志文做过很多工作,服务员、仓库搬运工、律师助理、翻译等等。赚够了生活费和学费,再去上学。
他见过也做过那些在底层奋斗的小人物,这与之后他当CEO时,比起老板的称谓和规章制度,更在意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他,读经济数学,头脑冷静,逻辑清晰。内心又充满激情,似乎一直期待着下一次人生的巨大变革。
他不安于每个现状,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思考,这让他一步一步地看似走了很多弯路,实则是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他的路。
在也许大家认为他“差不多该安顿下来了吧”的时候,他又马不停蹄开始了一个大举动:他想做公益组织,像开头介绍的那样,做和传统模式不一样的公益。
●●●
冲动、果敢、决心、毅力,一个都不能少
他说,其实汶川地震这件大事让他有不止一面的思考,不仅关于生命、关于自身有巨大的启发,也有关于同龄人——90后这个群体的通性的发现。
九零后虽然娇生惯养但想法看法独到,但更是有大情怀大爱的一代人,所以他选择相信这个社会本质不冷漠。
他想,即使仅有一己之力,也想让大家重新认识慈善这件事,哪怕对社会只有一点点触动。
说了这么多,我始终认为,在他身上所有“厉害”的事情,都必须归功于他保持思考的习惯。
即使是在每个正在进步的阶段——好比在厦大成绩优异可以交换去欧洲,这种事情换做很多人,尾巴都翘上天了吧,好像这就已经是人生巅峰。
一旦你这么觉得了,那么这也就只能是你的最大成就了。
王志文不把这种阶段性的成果当结果,随时能跳出自我的圈子,超乎想象地客观分析自己所走的是否一条正确的路,发觉方向不对了就找机会调整。
一次决断不难,但好几次——从决定欧洲到美国求学、决定求学前的两年打工,以及决定自己这个年龄与常人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种种选择和决断,都让他看到更多深层的东西。
王志文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要想,要敢做,还要不止一次敢做!
习惯性思考加上适时果敢,哪怕不能复制他的故事,也可以让你的状态有一个质的飞升。
虽然“慈体”还处于成立初期,但我有直觉只要是王志文,就可以做得好。
不知道哪天他的“慈体”会爆发小宇宙,像他以前的故事一样精彩纷呈,让我们这些看客再次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