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札记 | 做学术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商学院大百科专访交大-曼

2017-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商学院大百科

多年职业生涯以来,并且处在中国信托行业最重要历史变革时期,并有幸参与并且发挥一些小小的作用,有些问题与我来说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并且终究要得到答案的。而从事DBA研究的过程并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很多答案其实是知道的,可是我们希望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所以DBA是一个思考过程,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理性去来解释我们脑海里的问题。通过主流的学术理论来认识中国的金融化过程,认识我身处的这个行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过程中还收获了很多人真挚的友情。老师讲的东西也非常有帮助。现在出去讲自己的行业,自己所做的事情,比过去有高度。不像以前就事论事,现在能从更理论的层面来理解和观察。

- 中融信托董事长 刘洋博士

信托新锐的进取之路

Q1

商学院大百科:看您35岁进入信托行业。您是如何进入信托行业的?在进入信托行业之前您干什么?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我是2009年进入这个行业,开始担任中融信托的董事长,之前一直在企业当中做相应的管理工作。

中融信托的前身是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一家100%国有控股公司的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7。2002年,哈国投重新登记,股权结构重组。2007年以后我出任中融公司的董事。2009年我接受股东委派,开始担任中融信托的董事长,当时不管是中融信托本身,整体中国信托行业的规模都还很小。

过去这八年,中国信托行业的规模增长确实很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2009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直接相关。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过去20年以来信后贷扩张的大背景的原因;

二、2009年,中央出于对经济放缓、国际危机传导的担忧,后续出台的经济政策,这样大规模的信贷扩张是信托行业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动因。

2009年以后,商业银行有表外资产投放的需求。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金融租赁公司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扩张都比较快。

再一个原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且2008、2009年前后,居民投资的渠道还相对比较少,所以信托公司从制度优势本身恰逢其时,所以规模增长比较快。

我在担任中融信托管理岗位期间,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融信托也抓住了一些市场机会。中融的团队比较给力,所以这几年的业务增长还算可以。

Q2

商学院大百科:信托发展比较迅速,和银行、保险、证券并称金融业四大支柱,在中国经济不断金融化的过程中,信托行业发挥怎样的作用?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肩负“受人之托”的本源使命,也让这一财富管理制度在协调金融资源配置上拥有独特的优势。

截至2017年6月,中国68家信托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超过23万亿元,信托已经成为继银行、资本市场外主要的社会投融资渠道,其一方面为数百万家庭提供了投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条生命之河,为实体经济输送了发展的营养和动力。

下一阶段,信托公司将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协调金融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协调、健康、充分发展。支持社会民生产业,为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提供综合类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流通和配置,履行自身职责和使命。

二、改变传统发展思路,聚焦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落实国家重要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立足推进消费金融升级,助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积极探索布局“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

Q3

商学院大百科:您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上任“中融信托”董事长,您把握这个危机带来的机遇,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也不太一样。您认为中国信托业或者说是其他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把握危机当中的机遇?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实际上2009年以后,作为信托公司本身,中融信托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到金融危机对我们有影响。

中央政府2009年是担忧国际金融危机的对中国经济的传导,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放缓。中国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就业等等都有非常现实的要求。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客观来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包括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当然这里还有其他较为复杂的原因。所以中国的情况和海外的情况还很不一样,还是有一些中国自己的特点。

中融信托在过去几年主要还是从专业的资产管理入手,结合供给侧改革的的角度出发,抓住了一些市场机会,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

Q4

商学院大百科:现在看到“中融信托”在进行一个大胆的业务转型,从一个单一的只有银信合作的业务转变为多元化的交易模式,在这个转变当中经历过什么?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我的体会是公司的业务转型都有痛苦。和2014年开始策划公司业务转型时候的初衷和现在的现实做法有很多不同,差距很大。大家需要下定决心去克服困难。

我们还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去转。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三组动力。

一个目标是从简单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能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市场上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

三组动力:第一叫私募融资类,是原来的主流业务。夯实这个基础,提高业务准入的标准,控制风险,在去杠杆的时候,管好存量,控制增量。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还是信托公司一个主流业务,不会有非常大的变化。金融机构本身要求非常稳定。

另外一组动力叫资产管理,不是利差收入,而是真正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业务在我收入的比例当中,也在逐渐提升,也开始增加到20-30%左右。

第三组动力是财富管理,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配置账户体系,提高客户体验,能够尽职、尽责的为客户管理资产,这就是我们转型的另外一个方面。

这些转型的方向都初见成效,但是也都是还在路上。这里面有一些认识统一方面的问题,监管落实的问题,还有团队大家能够达成共识、更有效率地去做这些事情的挑战。还需要比较长的一个过程,没那么容易。

Q5

商学院大百科:现在还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企业经营是永远在路上,不是今天决定下来,明天就完成了,没有这种情况。这个过程都会很艰难。

DBA学习的另类思考

Q6

商学院大百科:你的DBA论文题目是关于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和金融创新。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之下,中国信托业如何进行金融创新?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金融创新和创新本身含义有所不同,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主体通过合理的活动,然后去实现不断盈利的过程。金融创新其实是偶然发生的,与环境相关,一直保持快速变化的状态,是金融主体对环境变化的自动修补活动,一种通过现有的工具创建产品或商业模式而不断获得盈利的状态。

从学术角度看,我们不会说创新一定是好的,或者是坏的,从业务实践的角度,我们也更关注金融创新,是否有利于实体经济,是不是属于“不当创新”。

从现在看,当前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的程度已经非常高了,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金融行业的总体要求,都强调了金融安全的风险底限思维。无论从监管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机构的角度来讲,大家对创新没有像2014年以前这么热衷。

目前对合规、去杠杆要求更多,并不是说现在不鼓励创新了,而是鼓励合理的、合规的金融创新。我觉得未来几年,这是主旋律。

Q7

商学院大百科:是从传统那个地方沉淀下来?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不是这么理解的。不会回归传统,不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但是它要求回归本源业务。你不要为了盈利去故意创设资产,去空转或者是制度套利。要切实有效降低实体融资的成本,才能发挥金融本身的经济润滑油的作用。

金融创新的源动力是盈利,但是金融机构本身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属性,跟其他企业还不一样,和不受监管的企业相比也不一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责任,对保护消费者,投资者权益有责任。

所以我们说要回归本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不是回归传统。

Q8

商学院大百科:为什么你选择交大-曼大DBA?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一开始没有特别大的期待。没想着再拿一个学位来证明自己。但是有机会能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彼此,结伴去探索和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是我的初衷。

开始这一段学习旅程之后,才发现不是最初所想象的情况,越走下去,就发现已经投入了很多精力,不坚持下来就可惜了。而且还是很有意义的。

Q9

商学院大百科:那在交大-曼大DBA学习过程当中,您最主要有什么收获,对您最深刻的改变是什么?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DBA学习的收获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的工作。当我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从事的信托行业,和以前看不一样。从事DBA研究的过程并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很多答案其实是知道的,可是还是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是经得起验证的。

所以DBA思考过程能够使自己通过理性去来解释存在这些问题。通过主流的学术理论来认识中国的金融化过程,认识我身处的这个行业。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过程中还收获了一批朋友。老师讲的东西也挺有用的。我现在出去讲我们的行业,比以前讨论的高度要高很多。不像以前就事论事。现在能用一些理论来认识。

Q10

商学院大百科: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在40-50岁年纪时,最重要的什么?

交大-曼大DBA刘洋博士家庭。没有家人的支持,可能没有现在这样的结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