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人文国学与传统文化简书精品美文集萃

西安一个被人误会的地名,却是和白居易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2019-05-28  本文已影响3人  百里流川

前段时间流行的一首歌曲《琵琶行》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编曲的一首歌曲。,想必大家就算是没有学过这首诗,应该也能做到倒背如流了吧。

在这首《琵琶行》里有这么一句话“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两句诗,让“虾蟆陵”闻名天下,而如今在西安却只有—下马陵”。从“虾蟆陵”到“下马陵”,其实是千百年来以讹传讹的结果。

“虾蟆陵”由来

“虾蟆陵”一名由来已久,早在白居易之前就有唐诗提及,如谢良辅的《忆长安》中有“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皎然的《长安少年行》中也有“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记载:“坊(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虾蟆陵在县南六里”。从唐诗和史料记载看,琵琶行提到的“虾蟆陵”这一地名的确存在,而且在唐长安非常有名,是歌楼酒肆林立之地。

下马陵

那么,“虾蟆陵”又为什么会成为下马陵”呢?这和民间误传其为董仲舒墓有关。据唐人李肇的《国史补》称:“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其实,董仲舒墓根本不在长安,而在茂陵。著名地方志专家蒋纪新曾做过考证,认为董仲舒的晚年归宿史实清晰。按汉代礼制,皇帝一上任就要为自己建造陵墓,并在陵园附近建造陵邑,把达到一定级别的达官显贵豪门巨富迁入陵邑居住,这些人死后也循例陪葬于陵园周围。据《汉书·董仲舒传》载:“年老,以寿终于家。”这里虽未明言葬处,意思其实已很分明。另外,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也明确记载:“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由此可见,“虾蟆陵”是董仲舒墓亦为讹传。

历史沿革

“虾蟆陵”本在长安城东南,而现在的“下马陵”却在西安和平门内,这个错位也是因为讹传。据蒋纪新考证,明正德元年,西安城东南“下马陵”建了一座董子祠。

然而,事到明嘉靖二十一年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在这一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下令把这座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搬进城内,移建于今和平门附近的,并在这座董子祠后为其造墓。这简直是明目张胆的造假!

明嘉靖二十七年,钦差总兵张光宇又为这座董子祠后的董仲舒墓一本正经地立了墓碑。从此,明代陕西、西安地方志上的下马陵全都“迁移”到了城由“虾蟆陵”到—下马陵”还有一个讹传,那就是语音的讹传。从唐直到今天,“虾蟆陵⋯‘下马陵”读音在当地基本相同。可见。从“虾蟆陵”到—下马陵”亦是由语音引出的讹传。由此看来,名胜古迹、历史传说、文化典籍中以讹传讹的现象相当普遍。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提到过当地人把“花山”读成“华山”,还明确指出是讹传的结果。面对大量的讹传,王安石感叹道:“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那么,把本在城东南的“虾蟆陵”说成在和平门里,把在兴平的董仲舒墓说成在西安市,“虾蟆陵”被说成“下马陵”,不都是“谬传”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