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在广州白云区街头的一个书店,发现了巜无声告白》,再一看,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等1名",但真正吸引我的,并非这明显带有广告效应的宣言,恰如每天都有许多瞩目的成就影响力巨大,但并非我所倚重。我都没有翻看内容,就果断地将它拿下-----无声告白,还不足以令人动容么?
回到宾馆,立马在一摞书中提出《无声告白》,翻开封面,郝然一端庄自信又美丽的面容,下面是一关于她的介绍: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此前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无声告白但是,我似乎从未听闻过她以及她的任何一篇作品。当然不是她不够知名,而是自己的孤陋寡闻。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故事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莉 迪亚母亲玛丽琳是一地道的美国白人,在哈佛上学时遇到了以冒名方式移民美国的二代移民---中国人詹姆斯,她不顾停学与母亲的反对,执意嫁给了他,开始了艰难但也充实的婚姻生活,汉斯、莉迪亚、汉娜相继出生。在日复一日的全职状态下,她已步入中年,而詹姆斯即将获得终身教授。
一切被玛丽琳的母亲,那个自从婚礼后就一直失联的唯一亲人的去世而改变。
坐在临终都未曾见面的母亲的小屋里,清理母亲旧物的几个小时里,玛郦琳忽然明白了自己给母亲带来的伤害:她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完全背离了母亲给她预设的人生轨迹,并预言了女儿及其孩子必将孤独。
为了逆转命运,玛丽琳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重拾学业,圆那个医生的梦想。于是,她失踪了,整整两个月。
就在这漫长的两个月里,玛丽琳的女儿莉迪亚无数次发誓:"如果母亲回来,她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我要实现母亲的毎一个意愿。" 当然,"远在托莱多的玛丽琳并没有听到她幼小的女儿无声的许诺。"
命运之神再一次没有按玛丽琳期望的那样安排,而是让她怀孕并晕倒。之后,她不得不再回归家庭。但是,她的内心有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一定要让她最钟爱的孩子莉迪亚过上独立优雅的生活---考上医学院。
信守承诺的莉迪亚为了母亲的期望,总是高兴地答应、配合母亲的所有心愿,为了母亲给她定下的人生目标,她没有休息时间,没有聚会时间,也没有朋友,她有写不完的习题改不完的错。她成绩优异,乖巧听话,不停地被父母夸赞,她前途光明。
然而,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
从没被父母看重的哥哥汉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被哈佛录取了,此时感觉将因哥哥的离开而失去保护的莉迪亚,对未来一片恐惧。而此时的她,已完全学不懂那些深奥的物理,她活在黑暗中好长一段时间了。她甚至渴望得到不良少年杰克的爱而主动示好,但就连杰克都另有所爱。在她十六岁生日那天,她居然没有通过初级者驾照考试,她还发现了父亲与年轻助教的私情……
生无可恋,死亡,宁静地到来了。
她静静地解开了小船的缆绳,划向了未知的湖心……
她再一次以无声的告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意愿:考医学院,不是我想要的;现在这生活的模样,也不是我想要的。
不过,这一次,是以她花朵般的年轻生命为代价。
莉迪亚的离开,让这个与众不同的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玛丽琳恍惚度日,詹姆斯则投入情人的怀抱,妹妹汉娜更加小心而又害怕,哥哥意欲自沉湖底。
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笼罩在每个人心上。
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他们各自意识到:逝者已去,生者何为?在情敌面前,玛丽琳重新审视了她的婚姻,而詹姆斯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丑陋而毅然回头。汉斯因为水性太好而无法被淹死,再度浮出水面的他看到了焦急的另一个妹妹,他牵着她回家了。
从此,他们都开始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没有了莉迪亚的他们彼此珍惜。
伍绮诗演绎的是一个不同种族婚姻面临的困境,但谁又能说莉迪亚的悲剧不是普遍存在的呢?正如作者所警醒的那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而身为父母、长辈、老师,一直在绑架孩子们的全部意愿,以爱的名义。上学、交友、穿衣、饮食、爱好、职业、伴侣⋯ 哪一样能逃过我们这些稳操胜券的过来人的"参考""建议"? 最具说服力的言辞是:"大家不都这样活的妈?"
我在想,可能真正的悲剧正在于:绝大多数孩子都被成功绑架,很少有像莉迪亚那样拒绝死扛,这反倒让大家都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于是,大家都理所当然地无视孩子的真实意愿,全力扶持他们按照我们家长本人的完美设计,一步,一步,直到终点。一代,又一代,永未停歇。
作者最终让玛丽琳全家复活,然而,我们很多的家庭依然正在渐渐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