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评独立影评影视综艺评论

《别告诉她》只讲了一个笑话,我却看哭了

2019-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杰森娱乐

关注我,期待与你一起,在电影里创造故事!

就在今天,曾经因为一首《Let It Go》,让很多人记住的《冰雪奇缘》第二部,登陆中国院线。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原计划与《冰雪奇缘2》同一天上映,却在前一天紧急撤档的一部小众电影。

有多小?

这部电影讲的是长春一位普通家庭的老奶奶,因为查出肺癌四期,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最多还能活3个月。

为了让奶奶开心安详地过完最后的日子,至少不到万不得已,家人决定隐瞒病情,不让奶奶知道。

这种情况,似乎在中国很普遍。

中国人把生老病死看得很重要,特别是长辈的生命,已经成为一个家族所有人的牵挂。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本身很小,但是这个故事讲起来,又并不普通。

老奶奶有2个儿子,2个女儿。2个女儿如今早已嫁出去了。

而大儿子海滨和二儿子海燕很早的时候,就分别去了日本和美国,算起来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回来了。

海滨有一个儿子,叫豪豪。海燕有一个女儿,叫Billi。

这样看起来,在“养儿防老”观念很重的中国家庭,奶奶的现状是很悲惨的。

她连去医院检查都是在自己的妹妹(小姨奶)陪同下,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穿梭在医院的走廊。

也是小姨奶最先得知奶奶的病况,并随即通知到奶奶所有的亲人,让他们保守这个秘密。

而为了找个理由一家人团聚,其实就是去看看奶奶,他们编造了一个谎言。

让豪豪与刚认识3个月的日本女友,在中国办一次婚礼。

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叫《别告诉她》,但它的英文名字似乎更贴切《The Farewell》(告别)。

一群晚辈,用一场婚礼的名义,来与奶奶告别。

这样的处理方式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对于中国家庭而言,确实要稀松平常。

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爷爷奶奶病重在床,眼看快要不行的时候,于是张罗着子孙晚辈回到家围在床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对于死亡看得非常重。

就像前面说的,中国长辈的生命,其实是关乎全家的。

因此,长辈的离世,特别是闭眼咽气的一瞬间,床前必须有人,越多越好,这样才显得家族兴旺,子孙满堂。

而且,大家一定要尽情哭泣,越大声越好,这样才显得子孙孝顺,不至于让长辈走得寒心。

也正是因为这样,《别告诉她》中的奶奶,从家人被告知病情开始,她的生命以及未来,都成了子女们需要共同承担的一切。

他们商量好,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真正不行的时候),所有人都隐瞒下她的病情。

如果说,这一家子是纯正的中国人,一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似乎这部电影就落入俗套。

但是,《别告诉她》采用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美国长大的Billi,是这场告别的第三视角见证者。

全片,其实也是用一个非常明显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表现对生命的态度。

Billi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移民美国纽约。记忆中后来只回来过一次,但是她跟奶奶的关系很好,经常陪奶奶越洋通话。

Billi和豪豪其实是很典型的移民二代,他们多年未曾踏足中国,所处的生活场景与浸染的文化习惯,都已经与中国相差甚远。

Billi和豪豪两人的国语都说的不太好。

但有一点,豪豪从小生活在日本,同样作为亚洲文化,日本的家庭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相似之处。他们更愿意有家族认同感。

因此,大哥海滨和二弟海燕在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上,有明确的差异。

一次饭桌上聊到文化差异,海滨直接承认自己还是中国人,因为根在这里,这个根其实就是母亲。

但是海燕则不一样,他说严格意义上讲,自己是美国人,因为拿着美国护照。

这其实是中西方差异的极端体现,只是采用了美国和日本的两种外来文化进行一次柔和的对比。

最明显的,在于海燕和海滨两人关于母亲该不该被告知得病的争论。

常在日本的海滨和常在国内的两个妹妹以及小姨奶,构成了传统中华文化的认知,认为不应该告诉奶奶真相。

这样会让奶奶有心理负担,而这种负担,本来就应该由活着的晚辈来承担。

但是海燕则不同。

他其实主张告诉母亲,因为这样隐瞒病情,在美国是犯法的。但是他一个人无法违抗整个家族其他人的意愿。

相比Billi完全西方化的思维观念,海燕其实是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中心。

在美国生活这么些年,他们夫妻两一直试图让自己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接受美国的文化理念,包括对孩子的教育。

这一点,在Billi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Billi成年之后,无论是工作也好、住房也好、生活也好,完全独立于父母。

这是美国文化最直观的表达,他们把个体看得很重要。

因此,Billi必须学会独立,她要努力去申请奖学金,去工作赚钱交房租,平时也不跟父母住,只有周末的家庭晚餐会在一起。

如果说,这都是生活上的被动要求,那受美国文化熏陶之后的Billi,在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也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概念。

Billi会主动与父母实行平等交流,要求父母坦白真相,甚至她会对父母提出要求,比如戒烟戒酒。

这在中国家族文化中,长辈至上的思想中,是难以想象的。

就像海滨,虽然常年在日本生活,但还是有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

在送Billi去酒店的路上,就一直以一个长辈训话的态度,告诉Billi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Billi也只能一直回答“我知道”。

他们之间最大的一次冲突,是Billi看到爸爸海燕和大伯海滨在窗边吸烟,便过来质问:“你不是戒烟了吗?”

然后对大伯海滨说:

“你别给他烟。“

面对这种情况,海燕于是主动不再接海滨递过来的烟,而海滨却开始教训Billi:

“你不要管他了。他是你爸爸,你不该管他!”

多么熟悉的场景。

中国文化中,长者为大,晚辈很少有能逾越这个界限去责难长辈。

李安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之后,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权有了清晰的认知,他后来的作品中,都在或多或少的挑战着父权意识。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但它要显得更加具象和直接。

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上下有序,Billi与父亲永远是一个平行的姿态,用来彰显对个体的尊重。

他们会在平时,正常探讨各自的生活、规划等等,用完全的英文交流。

即使是在中国城市的按摩中心。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Billi成年以后就像大多数美国孩子一样,不能再伸手向父母要钱。

因此,这次回中国,当她一个人出现在奶奶家时,母亲问她:“你哪来的钱买机票?”

似乎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在中国,上大学的钱也是要向父母要的。

还有就是,已经生活独立的Billi,回到奶奶身边时,奶奶还会给自己包红包。

当Billi说,我还没结婚呢(言下之意说,豪豪接红包很正常,但我没有理由拿这个红包)。

奶奶回答,那更得拿着了,你全靠你自己,奶奶也帮不上什么忙。

奶奶的红包,在中国家庭场景中,已经成了惯例,更像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像上面那句话,我奶奶就经常对我话。

但对Billi而言,显得不可思议。正是因为这些种种,Billi不像海滨、海燕一样,有心理负担。

她所认同的,就是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去知道真相,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当所有人都想着隐瞒奶奶的病情时,只有她内心煎熬着,一直想要告诉奶奶。

在她看来,或许奶奶想要告别呢?或许奶奶还有什么事要做?

但这些想法都被其他亲人给按了下来。

20多年不回中国的她,才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文化差异上已经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在这个原本应该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家,也已经与大家形同陌路。

片中有多个场景,用来表现Billi一个人面对着其他人,这种身份割裂,显得残酷。

因为Billi本身很爱奶奶,她并非像长辈说的,把病况告诉奶奶是想逃避责任,而是她真的很想陪伴奶奶,她希望奶奶快乐。

而那些嘴里说着要为奶奶承担责任的人,海滨、海燕几十年未曾回家,两个女儿已经嫁出去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

只有奶奶是一个人。

这一次,也是因为有一个妹妹在身边,帮她承担着生活压力。

还有一个李爷爷,两个一大把年纪的人,算不上相互扶持,只能说是晚年的一个精神寄托。

为什么是精神寄托?

因为爷爷早就去世了,而子女都已经离开自己。在外界看来,自己是儿孙满堂的阖家幸福场面,却总是过的孤苦伶仃,没有实体的依靠,精神寄托就成了活下去的动力。

欺骗!在中国文化中,真的太普通。

爷爷去世之前,奶奶就隐瞒了他的病情。到了奶奶这里,小姨奶带着一家人隐瞒着这个实情。

而奶奶呢?

他其实一直以来都在欺骗着家人。

比如,自己过得很好,身体也不错,你们不用担心···

这些话语是不是太过熟悉?

因为中国人家族观念很重,每个人都在想着帮其他人承担责任,不想要让别人有过多的负担。

奶奶也是,她希望子孙后代都过得好,不要老是被她牵绊。

但是,她真的很渴望一家人团聚。

片中的几场团圆饭,虽然大家各有心事,但是奶奶却很开心,张罗着大家吃饭聊天。

这场婚礼,本来是子虚乌有的,但奶奶却总是亲自忙前忙后,不愿意让别人插手。

但是,这都是短暂的。

最后Billi一家坐上出租车去机场的画面,Billi从车后窗看过去,奶奶一个人站在巷子尾,向他们招手送别,她久久不肯离去,压抑的情绪终于忍不住了。

这一刻,我真的很想哭。

奶奶的送别,是多少中国家庭最熟悉的画面,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

在他们眼中,渴望将孩子送出去,但是又害怕孩子不再回来。

因此,每一次的送别,都注定与孩子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像大姑,她虽然一边调侃似的以Billi为话题,说还是中国好,但是她其实又把儿子送去美国读书。

当Billi母亲问她,如果你的孩子将来在美国不打算回来了,你是不是依然还会送他去?

大姑哑口无言。

最后,我想起奶奶在陪着子孙给爷爷扫墓之后,看似漫不经心说出的一句话:

“到时候,还是把我撒在大海吧。反正你们也不回家。家里也没人。”

大姑接话:

“说什么呢,我在啊。“

沉默了一下,奶奶又说:

“还是把我撒到大海里吧。省得你们到时候啊,跑来跑去的。”

这个海,大概说的就是她的儿子们吧(海滨、海燕)。

而那场扫墓,大家离开的时候,也走出了几个阵营。

这大概就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家最终从群体走向个体的割裂的象征吧。

可以说,这部电影其实是从美国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中家族观念。

这样的角度,其实要比一直生活在中国,受中华文化浸染的人,要看的更清楚,感受也更直观。

记得开头有一场戏,海燕一家子和两个美国人一起用餐。

海燕在餐桌上讲了一个美式笑话:

丈夫将猫死了的消息告诉妻子,妻子说,你不要讲得这么直接,要让我缓缓,比如你可以说猫爬上了屋顶。

几个月后,当妻子回来,丈夫这次学会了新的表达方式,他说,亲爱的,你的母亲爬上了屋顶。

这则笑话其实奠定了全片的基调。

看似喜剧一样的告别,其实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冲突焦点。

海燕讲的笑话,是美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尊重个体,看淡死亡。

但是这样的笑话,绝对上不了中国人的餐桌,因为不尊重往生者,也不尊重长辈。

能捕捉到这样的敏感细节,这要感谢本片的导演。

王子逸,华裔青年女性导演,六岁时与父母移民美国,四岁时便开始学习古典钢琴,酷爱写作与电影的她于2005年以音乐与文学双学位毕业后,便前往洛杉矶追寻电影梦。

她的经历,其实与《别告诉她》中的Billi非常相似。因此,其实导演是想借Billi来表达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思考。

谈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她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当我面临《别告诉她》中所呈现的困难抉择时,作为二代移民,我与我的长辈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因为我从两方面看待问题。

一方面,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我理解他们隐瞒病情的原因。

另一方面,成长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中,我认为奶奶有权利知悉真相。

在堂哥的婚礼上,我心情非常难过,却为了奶奶不得不装出开心的样子,尤其是看到奶奶虽然身体不舒服,却依旧那么热情而开心地迎接我们。这段艰难岁月让我意识到了奶奶的坚强,也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差异。

与其被自己的独特身份所困扰,不如把它转换成讲故事的动力。这是她对自己的看法。

《别告诉她》在北美市场算得上是今年的票房黑马与口碑佳作,7月12日从北美上映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口碑,烂番茄新鲜度99%,连一向苛刻的Metacritic都打出了89分的好成绩。

而它在全球累计票房超过1960万美元票房,这一数据比起它350万美元的小成本投资,应该是市场所表现出来的最大认可了。

所以,期待这部电影在国内的上映吧。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你的转发和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更多影评:石墨社(smshe18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