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与致知格物
格物致知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格物而后致知,然后正心诚意,再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人生也是这么走的,先学各种知识,通过格物到达致知的地步,然后走向社会,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研究儒家来到阳明心学的时候,对心学体系非常认可,也第一次对格物然后致知的理论开始有些疑问。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大呼心外无物。既然自心本自具足,那还用去格物干什么?再说世界上这么多物,那怎么格的过来啊!自心具足,凡事遵循本心不就可以了吗。但我们的自心都被外物所迷,无法自然照见。如果不通过格物,那如何才能运用本心哪?这段时间和明果法师有些神交,慢慢理清了头绪。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从事到理,到心;另一种,是从心开始,到理,到物。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将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本心指引行为
我喜欢站在高山上俯瞰大地。几百年以前,或者几千年以前,这片土地就在那里。不管朝代更迭,或者植被和人群如何变迁,这片大地始终就在那里。还有大河,也和大地一样,千万年以来看淡了世事变迁,就这样静静地躺在那里。每当这样的时刻,我就觉得特别宁静,什么烦恼都忘却了。在广袤的宇宙面前,整个地球都只是一个蓝色的小点。人世间的那些悲欢离合成败荣辱,更是不值一提。我们的本心,应该就是这样的大地和大河,甚至整个宇宙。无论时代和外物如何变迁,始终不悲不喜的就在那里。我们有如此伟大的本心存在,为什么不好好观照和利用,那其中的力量可是无穷无尽啊。还记得第一次出国去的是欧洲,当时对这个陌生的大陆充满好奇。我也知道欧洲有很多思维生活习惯与中国是不一样的,于是临行之前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书读多了后来也记不住什么了,好像法国人注重礼仪、德国人更注重细节等等。后来我想,只要与人为善就够了吧,每个人需要的都是尊重和认同。就算国家和生活习惯不一样,人性最根本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吧。后来我去欧洲很成功,客户和朋友也都对我赞赏有加,都说我很真诚。如果先格物的话,我去欧洲十三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有差别,那我得格多少物啊。但如果从心出发,那么真诚和与人为善就是本源。从本源出发,再到理和物,一切就豁然开朗了。后来我走遍一百多个国家,也是奉行从心从发,让本心引导行动的原则。我还记得我去过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女人都不穿衣服,全家住在山洞里。我在翻译的配合下同他们聊天,说的也是一些家常理短的话题。我惊讶的发现,即使是生活在原始的山洞里,他们的思考和谈话也是符合人性本源的。因此,凡事从心出发,再到理和事,才是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二:先修心再做事
孔子三十而立,五十读易而知天命,后来到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是格物致知的天花板吧,常人能做到的极限也就如此。但如果一切都从本心出发,那么是不是不用到七十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哪?自心本自具足,只是我们不习惯向本心去求,而是习惯于依靠外物。从出生就开始在俗世生活的我们,接受的也是标准工厂般的教育和工作训练。“努力才有回报”,更是我们的价值观。在这样的体系之下,向外“努力争取”也自然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因此,如果要用本心的智慧,我们首先要相信本心本自具足,而且对此要有绝对的信心。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难啊。要克服的是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方式,还要对抗社会的传统价值观,难度不异于上青天啊。我又想起自己的经历,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于是放下生意,潜心研读古今中外的哲学和历史书籍。几年后终于看清了人生的很多真相,才明白本心本自具足真实不虚啊。后来又经过多年佛法的熏陶和易经理论的实践,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本心本自具足的重要。在那之后为人处世,感觉自然到了一种不惑的境界。但是,要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能还需要与本心更多的链接。无论如何,信心是第一步,然后不断尝试与本心链接,对世界的看法就会越来越透彻。
三:时时带着觉知,顺应本心生活
从心到理,到物,这是一种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思维方式。甚至在每一个当下,这种思维方式都存在。我们喝一杯茶、吃一餐饭、与朋友的聊天,再到工作和择偶。大事小事,我们是顺应本心还是由外物推动?这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人生品质。如果是由外物推动,那么还是从事到理,再到心。世间的所有烦恼,也皆是因此而起。外界的是非成败,标准总是跟着时代在变化,况且世俗的标准是没有尽头的。比如以赚钱为成功的标准,那么多少钱算是够了哪?世人陷在这样的标准里,一辈子都无法真正的放松。如果是从心到理的话,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人生本就是一种体验,结果都会离去。那么人生的目标应该是更丰富的体验,还有灵魂的提升,因为灵魂永远不会消亡。再回到赚钱的例子,根本不必关心社会对于成败得失的标准,而是够用就好了。剩下的时间,应该放在如何丰盈自己的人生,还有如何提升自己灵魂的维度。在每一个当下也是如此,比如我们简单的吃一餐饭。如果被外物所困,那可能满脑子都是杂七杂八的事,饭也吃不好,这个当下就不是快乐的。如果顺应本心,只是专注在饭菜的美味,那伴着偶尔吹过的微风,简单的半小时也是快乐的。
外在俗世的那些标准和看法,应付起来真是大伤脑筋的。时时带着觉知,顺应本心去待人做事就好。如此,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