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困扰
一次散步,遇到一个七八岁的维族小姑娘,背着书包从一个院子里出来,她抬头看我们一眼便羞涩地低下了头,顺我们走的方向走在我们前面。
看得出这个女孩有点腼腆,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大大方方的和我们打招呼。
“你好,小朋友。”我疾走几步赶上她。
“你好。”她扭捏地低声回复道。
“你现在才放学吗?”
“不是的,我妈妈在她家烤馕,让我先回家。”
她汉语不很流利,但却能听得清楚,我们聊了两句话后她明显活泼起来。
“你能告诉我,前面的那条大沟的水是从哪里流到哪里吗?”
关于那条穿越巴格艾日克乡的沟渠,我一直想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尽头又在什么地方。这是我没事找事的好奇心在作怪,每次看到那条沟渠奔腾的渠水时,就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在百度没有查到,我也曾问过几个中年人,都没有得到答案,因为他们会说汉语的不多,我的问话他们领会不到,他们说的话,我也听不懂。这里的小孩子都会汉语,说不准她知道呢。
“你说什么?”她扬起可爱的小脸问道。
我用手指着拦截在前面丁字路口的那条又深又宽的沟渠说:“公路下的沟渠里的水是从哪里流过来的?”
“哦,你说的是大狗吧?我不喜欢大狗,我喜欢小狗。那年,我们家的大狗生了好几个小狗呢,后来都让人家抱走了。”
“哦。”我无奈地拍拍额头笑了,这哪跟哪啊?她只听到沟没听到水吗?
是我不会说普通话吗?说真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真的让人听着舒服,也许我是从农村长大的缘故,所受的教育也是农村的几个农村人教的,所以根深蒂固的地方方言很难改变。
起初,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家乡话就是地道的普通话呢,因为怎么听怎么觉得和电视上的差不多。后来发现唯一不同的就是没有翘舌音而已。虽然有点生硬,但是总比那些无论是平舌还是翘舌,都一律把舌尖卷到舌根而发出的语言听着让人感觉舒服吧?
在外也跑了多年,无论走到那里,我仍然是满嘴家乡话。多年以前,我在上海时,因为不会说普通话竟然遭到弟媳妇的数落。那时侄子自告奋勇地想当我的老师,结果还是被我拒绝了,因为我确实不习惯改变我一直以来的说话腔调,家乡话根植于我的血液里,真的无法改变了。再说,我非常非常的笨,感觉学不会翘舌音,就像学不会猜人家心眼一样,从开始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不标准的普通话还不如自己的家乡话可爱呢。既然如此,何必再难为自己。
我们只要到项目部西边散步,一定会经过一个村庄。经过村子,一定会看到几个老人坐在自己门口的葡萄架下乘凉。
老人看到我们总会微笑着点点头或者挥挥手。
一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坐在一个马扎上,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用心的看着,当我们经过他的身边时,便主动给我们打招呼,可是彼此都听不懂对方说的什么。
老人突然抓住我老公的胳膊,老公顺势蹲在他的身边。他用苍老的手指指着小本本给我们读着什么。
本上全是密密麻麻像黑色的小蝌蚪似的维文,有彩色的习主席画像,有防疫工作人员等。
老公翻看一遍,一个汉字也没有,只好尴尬地把本本还给老人。
老公给老人一支烟,并帮他点着,两人亲亲热热地各说各的。在老人叽里呱啦的话语里,偶尔参杂着几个汉字。从他的比划和极少数的汉字中,知道他现在八十六岁了,眼不花耳不聋。有两个儿子,都结婚了,现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住了。
最后,他拉我们去他家坐坐,我们还是不懂,正巧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赶到,我们只好请她当翻译。
因为我们拒绝了老人的好意,他无不遗憾地说,我们长的差不多,眼睛一样,嘴巴一样,皮肤也一样,为什么说的话就不一样呢?
是啊,因语言不通,让本来能成为朋友的人成为陌路。现在提倡普通话完全是正确的,只有统一语言才能更好的沟通,才能拉近彼此的关系,才能消除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误会和隔膜,才能使社会更好的发展!
如今,当地从幼儿园开始,全部用普通话,孩子从小就能用两种语言交流。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因语言而产生的尴尬将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