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琦的后花园砍柴书院人物

她是曾国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却终身未婚,把一生嫁给了中国博物馆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7人  晨夕2019

文|晨夕

1948年下半年,中华大地硝烟弥漫,

国共两党在华东地区展开了战略性的战役,

史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直接关系到国共两党的命运,

整个过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

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

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

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

国民党见大势已去,

开始精心部署迁往台湾,

当时的国立中央博物院也接到了指令,

立刻将精品文物封箱运往台湾。

但发号指令的人万万没想到,

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

当时主持中央博物院工作的总干事,

找寻各种理由,

阻止延缓将文物运往台湾。

这位传奇的人物不但颇具胆识,

而且还是一位女性,

她就是我国杰出的女考古学家---曾昭燏。

- 1 -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激荡,

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危机四伏,

曾昭燏就出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 

曾昭燏并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子,

她的表哥是陈寅恪,

曾祖父是曾国藩的大弟,

母亲也同样出身名门,

是湖南巡抚(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陈宝箴之女。

曾昭燏出生时,

曾家虽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但毕竟是中国近代绵延两百年的世家大族,

格外重视子女的启蒙教育。

曾昭燏四五岁就已经读《左传》、十三经,

年满14岁的曾昭燏

就考入了堂三姐曾宝荪(曾国藩曾孙女)

创办的长沙艺芳女子学校读书。

当时,艺芳女子学校

在湖南省教育界颇具盛名,

而校内倡导的科学民主新思想

更为曾昭燏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光明之门。

1920年夏,20岁的曾昭燏顺利毕业,

在二哥曾昭抡的极力劝阻下,

选择继续求学并被国立中央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

外文系录取,

一年后,曾昭燏又转入中文系。

曾昭燏能顺利转入中文系,

不得不提的是胡小石,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胡小石,

曾昭燏未必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胡小石学识渊博为人正直,

一次曾昭燏去做旁听生,

胡小石正在讲授甲骨文与金文课程,

曾昭燏大受震动,

之后每课必听,并登门请教。

曾昭燏的才华也深得胡小石的赏识,

他一反常规让曾昭燏从钟鼎文起步,

从那时开始,

曾昭燏找到了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考古。

痴迷考古的曾昭燏中央大学毕业后,

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选择远赴重洋

去西方学习他先进的考古技术,

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海外,

学习考古专业的学生。

曾昭燏从来都懂得尊从自己的内心,

从她爱上考古那刻起,

就决定在这条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 2 -

到达伦敦后,

曾昭燏有些茫然,选什么专业呢?

她为此很是头疼,

思前想后她想到了

时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的傅斯年,

于是,紧急给傅斯年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

曾昭燏言辞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扰:

冒昧地写信麻烦您,希望您为我个人着想,

为中国的考古学发展着想,

我学什么东西最有用处

赶快回信给我……

傅斯年很快回信,

建议曾昭燏学习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经常风餐露宿,

连男生都望而却步,是个冷门专业,

但曾昭燏在接到傅斯年的回信后,

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做了决定。

在别人眼中,

一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子

本该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读书,

而不是顶风冒雨地去野外考古,

但曾昭燏并非普通女子,

她有自己的坚持和理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中,

华夏大地满目疮痍,

曾昭燏希望通过西方的先进技术

为落后的祖国带来一盏希望的灯。

- 3 -

曾昭燏是何其有理想和抱负的女子,

她同时又将青铜器铭文

与花纹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

如此有难度的专业

曾昭燏硬是取得了让人震惊的成绩,

她只花了短短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就写出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

震惊学术界。

1937年对于中国而言是灾难的开始,

同时也是曾昭燏学习生涯的分水岭,

她先是顺利获得了伦敦大学硕士学位,

又在李济的推荐下,

转站到柏林国家博物馆

和慕尼黑博物馆进修实习。

曾昭燏不但是第一个

出国留学的考古学生,

也是中国第一个由官方委派到国外

学习博物馆的学者。

就在曾昭燏双脚刚迈进柏林的那天,

卢沟桥事件爆发,

两天后得知消息的曾昭燏震惊不已,

她深爱的祖国竟然遭到了列强的侵犯,

她愤怒,更心急如焚。

那段日子,想到祖国人民在浴血奋战,

泪水就落满了书本,她甚至痛恨自己:

为什么要学历史考古?

应该像哥哥一样学化学,

用炸药炸毁日军的战舰!

在得知南京沦陷时,

曾昭燏更是心痛欲裂,恸哭失声,

之后几天,她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不言不语。 

1938年6月3日,

伦敦大学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

这样有意义的日子曾昭燏却没有去,

她在日记中写道:

“祖国的人民正在浴血抗战的时候,

我何必去参加这种为个人荣誉的典礼。”

什么学位、名誉都变得不再重要,

她只想尽快回国,和那些

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同胞站在一起,

可当她写信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时,

却收到了大哥的信函,

信中说中国已战火遍地,混乱不堪,

并极力阻止她回国。

虽然有过片刻犹豫,

但曾昭燏还是不能说服自己

躲在国外享受这种“安宁”,

毅然决然回国,

哪怕等待她的是刀山火海、是死亡,

她也要回去。

1938年9月19日,

曾昭燏放弃伦敦大学的工作,

放弃攻读博士学位,

 和著名学者费孝通等人一起启程回国,

他们历经艰难,漂泊了三个月,

终于在1939年1月,安全抵达昆明。

来时祖国尚好,

归时祖国却面临着

被外虏大卸八块的灭顶之灾,

曾昭燏看着久违的国内秀美风光,

不禁潸然泪下。

- 4 -

刚回国时,曾昭燏想去做一名战地记者,

以便更直接地为抗战服务,

曾昭燏不愧为将门之后,有才华有胆识。 

但战地记者终究不是一腔热血就可以当的,

曾昭燏只能踏实地用自己的专业服务于祖国,

以考古专家的身份进入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负责云南苍洱古迹考察,

那年,曾昭燏刚满30岁。

在很长时间里,

曾昭燏都是中国考古田野里唯一的女性。

大理位于云贵高原,太阳紫外线格外强烈,

而曾昭燏又坚持每天亲临现场指挥,

她的手腕被太阳光严重烧伤,

别人劝她休息下,但曾昭燏却说:

“国难当头,这点皮肉之苦又算什么。” 

在曾昭燏的带领下,

云南考古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但让人遗憾的是,

大理考古结束时,日军开始进攻云南,

战事危机运输紧张,无法将文物全部带走,

曾昭燏只有将他们

辛苦挖掘出来的文物又埋在地下,

极为痛心地说:“辛苦掘出却无人能赏。”

1941年2月,

为了避免国宝沦入日军之手,

曾昭燏又被任命为总干事,

她与李济等人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抢占一切时间将文物安全运走,

看着文物安全转移,

曾昭燏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可躲过了日本人,又来了国民政府,

1948年底,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

国民政府开始策划将珍贵文物运往台湾,

曾昭燏不顾个人安危,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言辞激烈地说:

运出文物,

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

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

在曾昭燏的努力下,

一批精品文物得以留在大陆,

一年后,

在曾昭燏、徐森玉、吴有训等人的坚持下,

三批运到台湾的852箱精品文物,

又安全第一运回了大陆。

从抗战到解放,

曾昭燏一直肩负着保护珍贵文物的重任,

在战火硝烟的年代,

她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拼死守护着民族的国宝!

- 5 -

曾昭燏不仅拼尽全力将国宝留在了大陆,

她自己也断然拒绝前往台湾,

 当时胡适知道曾昭燏没有来台湾,

很是惋惜。

新中国成立后,

曾昭燏被任命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副院长,

她兴奋地在日记中写道:

“这里有无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

也是我自己事业的起始。”

那一年,曾昭燏40岁。

而当时已40岁的曾昭燏依然是单身,

或许善于诗词歌赋的她也曾爱过某个人,

或许她真的将自己的全部柔情

都给了心爱的事业。

50年代初,

有一位苏联专业曾开玩笑地问曾昭燏:

“你打算什么时候出嫁,

曾昭燏很含蓄也很幽默地回答道:

“我早就嫁给博物院啦!”

曾昭燏把毕生的热情都放在考古事业上,

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河南、安徽、江苏

等地的一些重大考古发掘活动,

一时间,在大陆考古界

有“南曾北夏(鼐)”之说 

在工作中,曾昭燏对自己要求极高,

从不行驶特权,从她以后,

南京博物院一直有条明规:

本院做考古工作者,

绝对不准私人收藏古董。

生活上她勤俭节约,

一件大衣穿了一年又一年,

平日里也是粗茶淡饭,

就连一张信纸也是用完正面用反面,

可是对国家、对员工她却极为慷慨,

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

她带头捐出了全部积蓄。

曾昭燏所有的稿费,

要么为多子女员工的孩子缴学费,

要么帮困难员工垫付医药费,

她一直记得堂姐曾宝荪那句话:

“要爱人如己。”

曾昭燏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他人服务,

尤其在考古事业上,

她几乎是拿出了“拼命”的精神。

然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

使原本事业辉煌的曾昭燏

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但谁也不曾想,

压倒她生命最后一棵稻草的

竟然是她无法改变的家庭出身。

上世纪50年代,

曾国藩被定性为“汉奸刽子手”,

曾昭燏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判定,

她对好友贺昌群教授说:

说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我们认了,但是说曾家是汉奸,

这无论如何无法令人接受——

曾家自曾国藩以下数百口人,

在民族大义面前,没有过丝毫犹豫。

不久后,另一个更大的打击抛向了曾昭燏,

她最敬重的二哥受到迫害,

这给曾昭燏带来了

感情创伤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

曾昭燏的病情加重,得了抑郁症。

人生最大的绝望莫过于信念的坍塌,

曾昭燏对生命有一种无法释怀的孤独感,

她深深地感觉到,

自己和时代之间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她想到了逃离。

1964年12月22日,寒风萧瑟,

背负着一身压力与痛苦的曾昭燏,

在司机的陪同下,

来到了南京东郊灵谷寺,

她将脱下的大衣交给了随行的司机,

只轻轻地说:“我去塔上散散心。”

大约十几分钟后,

曾昭燏老人从66米的高塔上一跃而下,

以这种看似解脱的方式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收敛遗体时,人们在那件大衣里

找到了她最后的笔迹:

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直至生命的终结,

她依然不忘替他人考虑。

曾昭燏死后,为避免事态发酵,

她的丧事一切从简,

没有新闻,没有葬礼,

只是简单地埋在南京某坐不具名的山下,

一代大师就这样走完了

自己55年的沧桑岁月。

陈寅恪在两个多月后

才从亲戚的通信中得知曾昭燏的死讯,

当时已76岁的陈寅恪悲不自胜,老泪纵横,

用颤抖的手提笔写了追挽一律:

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

待得济尼知道辒,未闻徐女配秦嘉。

多才短命人咸惜,一念轻生事可嗟。

灵谷年年熏宝级,更应流恨到天涯。

曾昭燏原本应该和那些民国才女一样

被后人所铭记,在战火硝烟的年代,

她为了保护文物奋不顾身,

更是将自己的一生

都嫁给了中国的文博事业。

虽然曾昭燏先生的人生只有55年,

但她终其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事,

实属不易。

曾昭燏逝世十年之后,

她昔日的同窗好友沈祖棻,

留下了这首读来让人落泪的诗:

湖边携手诗成诵,座上论心酒满觞。

肠断当年灵谷寺,崔巍孤塔对残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