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越大,跟父母的话越少,关系越疏远
一位家长向我倾诉,“孩子以前跟我最亲了,我到哪他就跟到哪,可是现在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也不跟我们说话。”
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跟孩子的经历以及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同事家的孩子是一个小话痨,只要同事回到家里她就开始要求同事跟她聊天,从学校今天吃的什么饭,上课时老师说了哪些话,再到哪个同学跟哪个同学闹别扭了,一直能说两个小时。孩子的这些话可不是对谁都说的,同事回家之前孩子跟奶奶的对话可没有这么多内容。
这样的亲子关系可羡慕坏了我们这些当妈的。之所以孩子愿意跟妈妈说这么多话,跟妈妈的回应有很大的关系。每次同事跟孩子聊天的时候,都会看着孩子,无论孩子讲哪些话题,同事都非常的感兴趣。当然这种感兴趣是她发自内心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被自己感染到了,所以才会表现出这么大的积极性。当妈妈愿意倾听的时候,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同样会促进孩子倾诉的欲望。
周末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的时候,对面小女孩一边跟妈妈比赛拼豆豆,一边聊着天。孩子的每一次提问,妈妈都积极的回答。爸爸则在一旁玩手机,玩了一段时间之后,爸爸开始跟女儿说话。
“你拼什么呢?”
“小天使。”
“赶紧拼,超过你妈。”
“……”
爸爸看孩子不怎么说话,又拿着手机在一旁玩起来了。
孩子对于爸爸的回应跟妈妈判若两人,并非孩子不想跟爸爸说话,无论是爸爸或者妈妈,都是孩子生命初期最重要的两个人。但是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孩子对于爸爸生疏了许多。这跟爸爸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爸爸的注意力一直在手机上,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用心陪伴,相比而言妈妈的表现更好一些。
当孩子不再愿意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反思自己跟孩子的对话方式是否出现问题。
在公交车上,一个母亲给孩子打电话,“作业写的怎么样了?”
电话那边似乎传来一声“写的差不多”的声音,母亲立即反问,“什么叫差不多了?写完了就是完了,没完就说没完,差不多是什么意思?”
母亲教育了几句之后,又听到孩子提起修手机的事情,母亲直接驳回:“不用修了,WiFi都用不了了,还修它干嘛?”
电话那边似乎还不死心,母亲又说:“我说不修就是不修,修手机的钱也够买个新手机了。”
当妈妈问孩子“作业做的怎么样了”,这样的问题包含了多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作业做完了没有,另一层意思是作业做的好不好。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会问“这件衣服怎么样”,意思就是这件衣服好不好。母亲用了一个有不同含义的词,孩子自然猜不到她想听的是哪一层意思。当妈妈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答复时,不如多问一句“作业写完没有”。
孩子跟妈妈商量要修手机的时候,妈妈只告诉孩子不修以及不修的原因,但是不修之后这个手机是否能用,如果不能用了孩子以后没有手机的事情该怎么解决,妈妈并没有说,这给孩子传达的信息就是——手机坏了就不要再用手机了。妈妈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只是强调自己的决定,孩子在这场博弈中毫无还手之力。试想一下,谁会喜欢一个总是打压自己的人呢?最后的结果只能默默的挂掉电话。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说话,而且家长的态度让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话非常多,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有时候家长想干点家务,孩子也要跟在家长屁股后面叽叽喳喳说个没完。
这个时候是孩子的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完备期。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在这个时期孩子已经从外界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她们对这些信息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尝试着运用这些词汇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好奇心。家长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尽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女儿在两三岁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叫醒,然后开始讲她昨天玩过的东西,做过什么梦。有时候我转过头需要跟家里人说句话,她也会用小手把我的连再掰过去。当她发现我没有认真听她讲话的时候,她就会很生气,甚至发脾气。
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听她说话。其实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在她想跟你说话的时候,你静静的听着就好。因为孩子的词汇量还不够多,当她们有些东西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家长可以帮着孩子填补她们想说的话,这样做也是孩子学习表达的最佳途径。如果你习惯于敷衍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失去跟你说话的兴趣。
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当有家长向我抱怨孩子跟她的话越来越少时,我会建议她反思一下,当孩子想跟她说话的时候是否耐心的听孩子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