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制定与执行班级制度
22024年又是新的一年,新年第一本共读书目是陈宇老师的《班主任的九堂必修课》。陈宇老师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还可以怎么处理?书中的每个问题我都在日常教学中遇到过,有些可以解决,有些悬而未决,不管是哪一种,我在书中都找到了更好的方法,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今天就来总结一下第四课的收获。
教育学生,应该用两条腿走路---规则约束、人文关怀,缺一不可。
1,规则约束
一个班级要想高效、有序地运转,学生地行为就要得到有效地约束和引导,班级要想获得和谐发展,没有良好地制度体系做保证,是不可能的。
班级制度要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①必须做什么②不能做什么③可以做什么④怎么做⑤这样做(或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有了这个准则,制定出来的规则更加明确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早上进教室后学生们应该做什么。我告诉我们班学生进教室三件事:1,整理书包交作业;2,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3,进行早读。乍一看也很明确,但是都很笼统,没有说明每一项应该怎么做,如果不做有什么后果,所以直到现在,早上到校后还需要老师在班里监督,反复说这三件事。
班级制度与班级民主管理之间有密切联系,所以制定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导,也就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制度。
制度制定出来后,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地执行,不能意气用事。每一项制度都应该有正式文本,而不仅仅是口头上宣讲。形成文本后还要有重点地解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甚至还可以通过班级微信或者家长会等方式告知家长,获得家长地支持和理解。
2、人文关怀、
在班级管理中使用制度,让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规则意识,与爱学生、保护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并不矛盾。爱学生,却没有正确地爱的方法,爱就成了无能为力地托词,没有规则地班级管理是低效的。
制度因需要而制定,解决班级问题的需要,进而培养有序、稳定、和谐的环境,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收益。
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定期点评,及时公示,反馈改进,随时出现问题,随时修正补充改进,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利于班级管理。随着一个又一个制度的诞生,班级的管理就越来越走向正轨,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越来越强,基本素质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从这一课中,我对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制度的反馈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用法治代替人治,更有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