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

还乡手记——海南土壤

2018-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再见海南

  故乡总是让人留念和遗忘的地方,故乡在中国人感情中的地位或许用“落叶归根”这个词最是能够囊括诠释。

春节返乡的习俗就在中国形成一种节日,我生长在南方,而南方又是特别重视家族团聚共度春节的,在我看来南方相对于北方而言更注重族人式的团聚,每当到了年三十,整个家族同堂几代人都会齐聚在“老家”共度春节,当然这不包括出嫁了的女儿。

俗话说“十里一风,百里一俗”,拿海南和广东湛江来说,海南和遥岸相隔的湛江不过数十里,但是在海南风俗是大年三十已经出嫁了的女方必须回丈夫家直到大年初二以后才可以回娘家探望,而在湛江却是大年初三后出不能去别人家拜年包括娘家,因为怕“赤口”,不吉利。

扯远了,我的老家从前从市区回家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在经过泥泞的土路小道才得以到家,后来通了高速公路和修了水泥的小道后只需要三十分钟的路程便可以开到村子里,相比北方的雪国风光,千里冰封,这里更多的是原始植物绿,村子是依照姓氏而组成的村落,而我的“根”正是在遵谭镇的儒钟村,依村名而意,全村人都姓钟,村子里人不多,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所以大多的都外出闯天下了,也就只有在春节的时候,冷冷清清的村子才会热热闹闹起来。

  由于我在大陆上大学,所以我很少回来老家,每次回来都有翻天的变幻,镇上多出了几条叫不出名儿的新路道,镇上儿时有许多的卖玩具DVD光碟的店也纷纷改行做起了别的生意,因为智能手机的兴起,水吧也代替了网吧,镇子上已经寻觅不到网吧的去处了,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在水吧里点着饮品蹭着Wifi,在手机互联网的世界里付出感情,大型的超市也入驻了镇上,镇上的小卖部显然的鲜有光顾下来,大有落没关门的样子,以前的老市场也在政府修建新市场后干净下来,但也多了一份冷清,少了一份热闹,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幻着,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老市场

  从镇上沿着小道走几里便到了村口,村子小道都按上了路灯,不像儿时还要打着手电摸黑走路,不管是镇上还是村子里,许多地方都盖起来现代式的新楼,有的几处人家还别有心意的修建了围墙式的小别墅,小洋楼,就连我二叔也在离家不远处盖起了三层小楼,好看到也好看,但总觉得光怪陆离,或许在村里人看来能建起新式楼房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就像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家乡兴起的岩石老宅屋一样。

  说到岩石老宅屋,比起那些个现代式建筑,我更钟意的还是那些个老屋子,这些用粗大火山岩堆建而成的老宅屋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相对于现代楼房来说,显然是没现代楼房住的舒适和人性化,可是却蕴含着浓浓的老文化在里头,每次看都会勾起许多旧事,透过它看到许久前的海南生活,而现在更多的人开始搬离老宅,住进了新式现代楼房,在我刚记事的不久,家人便在老宅后边建了新楼,而老宅也早已不住人,就连祭拜祖宗也放在了新楼房里头,所以老宅也就冷清荒废下来了,大多数人家的老宅也是如此,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冲刷。

老房屋

  伙伴的生疏是在所难免的。一些儿时和村子里要好的伙伴大多上完初中便出去打工了,几年都不曾联系,渐渐地疏远起来,或许他们早早的步入了社会为生计奔波,和我们这些还是念书不曾为生计而感愁的人所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世界,而在村子里和其他长辈纽带的联系,大多是靠上一辈,比如村子里长辈会这么称呼我“阿友么仔(阿友的小孩)”阿友是我爸爸的小名,或者说我是爷爷的孙子之类的,大多是依托长辈的交情得以认识,这种认识大多脆弱,未来的延续能多久也不得而知。

  虽然一切都在翻天覆地的发生变幻,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一直保持着,比如拜祭祖宗和共同的信仰,每年大年三十的下午,阿公会照例摆上两只白切鸡鸡,白米饭和酒,点上红蜡烛,烧上香,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念词,也就是和祖先说话并希望得以保佑,口念是海南话,极为快速流利,就连从小听讲说海南话的堂哥也听不懂,更何况是我这个海南话半吊子的海南人,有时候我在想到我们这一辈,谁该和祖宗们祈福念词?

  除了祭拜自家祖先,在我们那边还会祭拜三个人物,妈祖,宗族庙以及土地公,过程是一样的,但是顺序有别,先是妈祖,宗族庙,在到土地公,对于妈祖我想可能是,海南人除了本地少数民族,大多在元明时期从福建莆田搬迁而来,所以信仰共同的妈祖,而宗族庙则是同一姓氏的族人共同修建的,里头有共同的祖先,不过说是一家人,那也早已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

阿公在祭拜祖庙

  将白切鸡鸡用于祭拜后,便是带回厨房进行加工后饮食了,海南人酷爱吃白切鸡,可以说没有一个海南人不喜爱吃白切鸡,各地都有各自的做法,基本上可以从大年三十吃到大年初七,这是一种雷打不动的节日饮食习惯,在将鸡用于象征祭拜后,便会将整只鸡骨肉抛开,用于餐桌,在用各家自调的调料搭配饮食每家的调料不同,但都大同小异,用农家的老土鸡制作成的白切鸡最是好味,它在新年来说更多的是餐桌在一大家子人的情的纽带。

白切鸡

    三十过后的年讲究串门,走亲戚,但是在我们这边却不讲究这般,所以年初夜时,我便开着电动车去了镇上寻思着吃夜宵,到了夜宵摊前常例性的询问价格后,便由衷感到啧啧惊叹,夜宵摊的价格比起之前,翻了将近一倍,从前回老家进行消费总觉得是富足有余,现在也感到空囊不济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的物价上升终于也在这个小镇中体现,它同经济一样并驾齐驱的增涨着,在饱足的同时也在和堂哥回味过去,感叹时间给这个小镇带来的变幻。

  许多的事情都不曾刻意去留意,它就在你内心进行着视觉所带来的碰撞,它悄无声息,却又直观鲜活。家乡的变幻如同那条从镇上通往村子的小道,儿时总觉得小道路远,上来镇子一趟来走着来回需要将近一个小时,现在路走得多,步子也迈得大了,再往返村镇十几分钟便足够了,在有电动车后,想上来镇上也不过一扭车把手的事情,它似乎变的很快,快的让人措手不及。

  写完这篇文章已经是大年初七,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希望大家狗年吉祥。

还乡手记——海南土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