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佛性.众生般若班课程

2017.5.23般若班《金刚经》第五讲:《金刚经六祖口诀》第一

2017-06-27  本文已影响157人  dd2cf190289b

2017.05.23-般若班《金刚经》第五讲:法会因分第一,善现起请分第二

点此在线收听此次课程录音

点此完成此次课程作业

点此下载此次课程资料

《金刚经六祖口诀》第一、第二

  般若班《金刚经》第五讲

主讲人:格萨仁真

好,听闻佛法的时候,我们要放下身口意三方面的工作,所有的工作我们都要放下,身体的工作,心的工作,还有语的工作,其他的工作都要放下。然后我们高高兴兴以欢喜、宽松的心态来听闻佛法。同时,我们听闻的是大乘佛法,我们要想为了让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成佛,我们来听闻佛法。听闻了,理入了,然后再行入。自己行入了以后,再把知道的这条道路和所有的众生分享,最后引导所有的众生一同成佛。这样发着菩提心来听闻佛法。我们听闻佛法是在菩提心的状态下来听闻佛法的。

上次讲了《金刚经》的五重玄义,讲了体。上次我说了,体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是体呢,我们今天就要开始讲了,下面整个《金刚经》它围绕这个体来讲的。名字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体了,名字自然而然就有了,没有体的话,有名字也是假的。要领悟《金刚经》,首先我们要理入,还要行入,要知道道理。那下面整个《金刚经》就给我们开始讲这真如自性的道理了。

我们要看书,我上回说了你们都要预习,为什么你要预习,你看了书了就知道什么地方看得懂,什么地方看不懂。看得懂的地方我随喜你们,看不懂的地方,我们共同来探讨,来学习。把那些不懂的地方全部都要弄明白,明白了以后,就都懂了。如果我们不懂的话,还可以向上师来探讨的。我们后面是有资源的,是有个强大的团队的。在我们的后方是有十方诸佛诸菩萨作为我们的靠山的,所以没有什么不能懂的,一个也不会有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皈依了嘛,我们后面有非常坚强的后盾。十方的上师、诸佛诸菩萨,他们都是我们的后盾,这是多坚强啊,那么多的佛,那么多的菩萨,那么多的空行母,护法,都是我们的后盾,所以没关系,我们讲法是这样的,是联通着法界来讲的。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有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然后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解释的。

第一呢,“法会因由分第一。”这是以前的一个太子分的,那我们讲课就按照他分的这个段落来讲。我们先读一段《金刚经》,然后再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经文一开始的“如是我闻”是谁说的呢?第一次集结佛经的阿罗汉们共同说的。以前阿难尊者问佛陀将来我们写佛经,一开始写什么字呢,佛祖就告诉他,以后写所有的佛经开始都要写这个“如是我闻”,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是这样说的:“如是之义,我从佛闻。”意思是所有的阿罗汉,包括阿难尊者在内的,他们从佛那里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这个话不是阿难尊者一个人说的,不是阿罗汉们说的,是谁说的?是佛说的!我们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我们听到了佛这样说。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这个就告诉我们是佛说的。上回讲了,佛的人品特别好,智慧特别高,然后又慈悲,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人品是最高贵的、最慈祥的、最睿智的、因为他有这样的品德,所以大家都信任他。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后面的话是可信的,而不是随随便便讲出来的,所以佛经都用“如是我闻”,来让大家对佛法升起信仰的,佛法是很准确的,讲真理的,讲道理的,后面的意思都是佛讲的,阿难尊者和五百罗汉他们一起听的。

讲到“如是我闻”就要讲佛经是怎么来的,佛在讲经的时候,他的弟子都听的,就像我们听上师讲法一样,听完了以后呢,弟子就写下来了,记下来了,其中阿难尊者的记性特别好,佛在什么地方,讲了什么经,他清清楚楚记得。所以佛经里面一开始都是这句话。我们的佛经,正统的佛经,它都是讲这句话的。不管是藏传也好,汉传也好,都是这句话开头,我们要知道,这下面都是佛讲的,这个里面的道理都是佛的智慧和慈悲,在佛智慧和慈悲的状态下,来给我们所有的众生分享成佛的一条道路,这就是佛法。

慧能大师也说,如是之意,是阿难尊者从佛那里听来的,告诉我们大家这个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是佛说的,所以说“如是我闻”。这个地方大师做了一个解释,解释“我者性也,性即我也”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在慧能大师的眼睛里面说“我”是什么?我是性,就是我们的心性,我们心的本来的样子,心的本性、真如自性,不是人性,不是其他的性,这个地方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如自性。师兄啊,这四个字你要好好的记住了。他说了“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这个是六祖大师做的注释,我们就要对比一下,我们每个人说我我我,我是谁呢?普通人说的我,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还有我们的思想。多一点的话还有我们的语,这三个的组合。身心的组合称做“我”,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想的,身和心组合起来就是我。有好多的人都还不知道有这样的想法,有好多人他就以为色身就是他,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这个“我”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只看到身,连心都看不到。我们每个佛弟子最起码你要看得到身和心的组合是我,那身和心的我呢,还不够啊,六祖大师这里说了我是谁,“真如自性”是我,这个真如自性的我和我们这个身心组合的我,这两个差别是很大的。我们智商高一点的,观察仔细一点,你会发现身心组合起来是我,这是不够的。那么这个地方,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说,真如自性是真我。

前两天上师说过一句话,他说:“没有我的我。”真如自性的我是什么样的我呢,是没有我的我。那我们说真如自性是我的话,必须你要找到这个真如自性,找到自己的觉性,找到自己的如来藏,实际上真如自性就是如来藏。六祖大师他以我们的如来藏为“我”,这个如来藏,找到的人和没有找到的人差别是非常大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没找到。为什么没有找到,混合了无明了,就产生“这个身心的组合”是我。看不到觉性的时候,看都还没有看到,他怎么把真如自性认做“我”呢。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差别,慧能大师说性即是我,他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一个解脱的人,他是以真如自性为“我”的。我们普通的人是以色身为我的,很多的人会想,我们的心是身体里面衍生出来的,他不知道这两个是可以组合,也可以分开的。这是很重要的,可以组合,也可以分开。这样的话才会有轮回的,要不然哪里有轮回?没有轮回!如果我们的思想是身体衍生出来的,那身体死了,心哪里还能衍生的出来呢?但是这两个呢,不是这种关系,是可以组合的。大师在这里它讲得最透了,把佛教最核心的部分用这句话讲了,错过了就可惜了,我那天看了之后很感慨,我说六祖大师他就是这样子,我们佛教讲成佛是常乐我净的,最后是我,但是这个我是哪个我呢?以如来藏为我,这样的人他找到这样的如来藏,安住在如来藏里面,时间长了,他自然而然成佛的,这个地方就这样解释一下。

他说了:“内外动作,皆由于性。”——我们的身体也好,心也好,全部都是因为有这个如来藏,有这个真如自性,所有的这些动作,都是这个真如自性发起的,如果我们的身体里没有真如自性了,没有如来藏了,那这个就叫死啊,就像石头,就像床,就像窗户板凳一样的,它们为什么不会动,它们为什么没有动作,是被动的动,没有主动的动呢?没有真如自性的原因。上回说了真如自性是有情众生才有的,一切物器(世界上的这些物器啊,器皿啊,这些东西)都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呢,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大师在这里说了:“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接下来说:“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佛经一定要讲五圆满,他说了“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讲了五圆满里的三个圆满,第一个讲了时间,一时;第二个讲了谁,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了一个地方。佛经一定是有五圆满的,还有呢,佛讲了什么样的法。

“言一时者。师贤曾遇齐集之时。”这是我们汉传佛法的说法,说佛者是说法之主,再者,一明处所,舍卫国是波斯匿王的国,衹者是太子的名字,树是太子布施的,所以说祇树给孤独园,孤独园是悉达尊者布施的,为什么叫给孤独长者呢,他经常给那些穷的,无依无靠的,孤独的人布施衣食住行,所以叫给孤独长者,这个花园呢,是祇陀太子,还有悉达尊者(给孤独长者)他们两个共同供养给佛的,佛住的这个地方(祇园精舍)是他们两位共同供养的。佛在那里带着弟子,平常不住在人间俗家的地方,他们就像住一个公园或者寺庙一样的地方。这里讲了时间,为什么讲“一时”呢?这个“一时”是非常讲究的一个说法,过去叫“一时”,现在叫“一时”,将来还是叫“一时”,这个很重要,今天,在我们讲《金刚经》的当下,也叫“一时”。这个说明什么?说明《金刚经》是永恒的,它的道理是永恒的,永远在起作用,这就是佛家的真谛,过去起作用,现在起作用,将来他还是起作用的,所以叫“一时”,还有,佛讲的《金刚经》是从来不结束的,为什么不结束呢?《金刚经》的道理现在还在运作,就像万有引力,你讲它也罢,不讲它也罢,它都在起作用的,所以佛法讲的话是非常准确。它不讲过去,不讲现在,不讲未来,它讲“一时”。“一时”就说明佛讲的这个经永远都还在。还有一个特别好的是,佛讲的经的内容,它永远在,所以叫《金刚经》。所以这个“一时”,是说时圆满。还有导师圆满了,导师是佛在给我们讲,还有处所圆满,是在祇树给孤独园,佛的精舍里面,你看讲了三个要素了,下面他说什么是佛。

佛是梵语,佛陀,转化为我们中国的话叫做觉、觉悟、觉醒,或者叫觉性。说:“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觉有两方面的觉,一个是觉外见,外面看见的所有万事万物,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叫外面的觉,外觉觉到什么呢?“观诸法空”,大师他讲了,外觉他的感觉是什么,看到诸法的空,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山河大地之间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他说“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自己的内心呢,这些大师、佛外面觉到万法皆空,里面觉到自己的心是空和寂的,佛看到自己的内心是空寂之相。即空,同时它又很安定,很安寂,不被六尘所染,前面他说了内心空寂,空寂了,不会被六尘所染,六尘是什么?色、受、想、行、识、空,六根六识嘛,不被六尘所染。这是他说的第一层意思,所以佛觉、觉到什么?外面觉空,里面也觉得空,外空内空,所以合起来就叫万法皆空了。不然的话,慧能大师怎么说菩提本无树呢!

后面他又说了另外一层意思,“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他说这个觉有两层含义,对外面的外境,对自己的内心两方面。他说外不见人过,外面看不见众生有什么过错,不看众生这个错那个错,还有内不被心里的这些思想、各种各样的混乱的思绪、念头、五毒烦恼这些东西所惑了。外面不迷惑,里面也不迷惑,所以叫做觉。师兄啊,这个地方是总结喽,把佛法的精华全部总结在这里,简明扼要,虽然是那么短,但是内涵是很深的,一个是外面觉,还有一个是自己的内心要觉。把外面的色受想行识空寂掉,自己的内心里面所有的六尘也不染,这样的话,就叫觉,内外两方面。这个地方讲了佛,什么是佛。其实他把佛法的核心也讲了。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刚才说了五圆满嘛,时间圆满、导师圆满、处所圆满,接下来讲眷属圆满了,佛和谁在一起呢?佛要讲法的话要有听众的嘛,所以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都是佛祖出家的僧人,佛与比丘同住金刚般若无相道场,你看他说的这个地方不是佛一个人,佛和所有的他的眷属住在了金刚般若的无相道场,讲《金刚经》就是一个大法会,这个法会是什么样的法会呢?六祖大师说了,金刚般若无相法会,无相道场。大比丘者,大比丘僧是什么呢?都是阿罗汉哦,比丘是梵语者,唐言,能破六贼,刚才说了六尘,色受想行识空这些都能把它遮止掉了,故名比丘。众,众就是千二百五十人,这只是个数,实际上任何时候只要有真真正正讲《金刚经》的人,这个金刚法会,金刚道场就是般若金刚无相道场,任何时候,只要一转《金刚经》法轮,这个地方就是无相般若道场。接下来就讲世尊的事情了。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佛当时在那个时候,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佛就穿着他的法衣,拿着钵,为了普度众生,就到舍卫大城去化缘。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化缘以后用完斋饭,钵一洗,就金刚跏趺坐坐下了。“次第者。不择贫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过七家。七家数满。更不至余家也。”佛化缘的时候走七家就可以了,这个解释了一个具体的经文这个我们大家都看得懂。

“洗足者,如来示现,顺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独以洗手足为净,盖净洗手足,不若净心”——就是说我们洗手到洗足,这个是外相的,真的是心要干净,他说:“一念心净,则罪垢悉除矣。”如来说法的时候,常常坐在法座上,所以说敷座而坐。这部分就是《金刚经》的开头,就是开场白,它前面讲了四个方面:导师圆满、眷属圆满、时间圆满、处所圆满,他们在的地方是金刚般若道场;时间呢,《金刚经》这个法是永恒的,永远用得上的,现在都管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佛讲的这个规律它是永恒不变的、如如不动的,所以就说“一时”,前面已经给大家讲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个时候,佛坐下来了,他的弟子须长老就站起来了,站起来他就去请法了,你看,他请法的时候非常恭敬,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起来了,他首先按照佛的规矩,起来非常恭敬,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你看这个一气呵成的师徒之间的这种默契和配合,自然而然地,又没有什么造作的。他说:“稀有世尊,”世间全部都尊敬的稀有世尊,我们先随随便便地看着经文理解一下,他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佛祖您今天好好的护念了所有修行的这些菩萨们,您还要用话来嘱托他们,他们在您跟前,您护念他们,他们要离开您呢,您还付嘱他们,给他们一个交代,去到什么地方应该怎么这么做,护念是在当下做的,付嘱是离开佛。(佛)不在的时候应该怎么修行。叫付嘱,嘱托一下。然后他问了一个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要发心想找到自己的如来藏,想成佛,想得到如来藏,他们的心应该怎么住?应该怎么降服他们的心,把控他们的心,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直截了当地问心怎么住,应该怎么调伏。佛听了以后就说这个弟子问的这个问题真好,就说善哉善哉,首先肯定了须菩提,你说得对,真的像你说的一样。“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就说了,你问的问题很好,你好好地听,下面问给你说。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就给他示现了一下。下面就要开始讲了。须菩提就答佛了,他说:“唯然世尊”,世尊啊,我就想听!“愿乐欲闻”。我的心跃跃欲试地特别想听,这个就是开场白,其实这个地方是五圆满的最后一个圆满,这个经的主题讲了,讲了我们讲的什么法,怎么样来降服我们的心,怎么样来调伏我们的心,这就是接下来佛祖要讲的这个法的要点。(下面我们看六祖大师,先把《金刚经》的经文讲一下,这样就把前后联系起来了。然后我们再看。)

为什么叫长老须菩提呢,他出家了很长时间了,年事高了,所以叫长老,须菩提大家知道是谁吗?须菩提是孙悟空的老师,孙悟空学道的时候,他的老师是菩提祖师,就是这个悟空第一的须菩提。菩提祖师最后告诉孙悟空,以后不要告诉别人你的师父是谁,因为师父教出一个徒弟来,这个徒弟去大闹天空,那还了得,师父会挨批评的。所以菩提祖师说,你以后不要说我是你的师父。“须菩提”印度语的意思就叫作“解空”,他是解空,给徒弟起个名字叫悟空,挺有意思的。

后来须菩提从千二百五十人这个法师里面站起来了,你看他非常恭敬,如理如法的,具有威仪的,向佛祖祈请佛法。“随众生所坐,故云即从座起,”从座上起来。“弟子请益,行五种仪:一者从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五者一心恭敬,以申问辞。”——向上师求法的时候,要有虔敬心,非常恭敬的,我觉得人的心里有恭敬的话,他身语意会自然而然非常和谐地恭敬了;如果心有傲慢的话,那就会是另外一个显现,如果外相恭敬,内心是不恭敬的话,这样也是不行的,所以任何我们求法的时候,都应发自内心的恭敬,发自内心的向往。这样的话,师徒之间自然而然和谐了。还有你缘分到了,缘分不到,我们偏要去强求,那法是得不到的。

须菩提说什么呢?他首先赞美佛,但是这个赞美不是像我们世俗的人随随便便说一句话,他说的是准确无误的,他说稀有世尊啊!在一个很长很长的时代只会出一尊佛,佛出来真的是昙花一现,一下子来了,一下子又走了,所以叫稀有啊,你看佛来到世界上住世八十几年,你看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还只能看到佛的经书,还有看到佛的像,佛已经不见了嘛,所以说稀有世尊,为什么称为世尊呢?全世界都尊敬,不只全世界尊敬,十法界里的所有的有情都尊敬的,这样的叫世尊。

这个地方说了世尊的含义,有三个含义。第一,能舍转轮王位,佛如果不出家的话,是可以做转轮王的,第二稀有是说佛的外相,佛“身长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界无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万四千法。”——第一是说了佛化身外面的相好庄严;第二说了佛语的庄严,佛的语是报身,他能说八万四千个法;这个八万四千法自然涵盖了他的法身,因为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法身里显现出来了,所以没有专门讲法身,但是他说了八万四千个法,总集起来就是法身;每个法门又是一个报身,所以三身圆满,故说稀有!

“世尊者。智慧超过三界。无有能及者。德高更无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如普贤菩萨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是无比的,无比的庄严的。他首先赞美了佛,他的赞美是发自真诚的,不像我们世俗人的那种赞美,名副其实的。我们赞美上师也好,赞美所有的上师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发自内心的,当你理解了他们的功德,他们的智慧,发自内心的赞美。你怎么样赞美都不为过,为什么?因为他们真的就是这么好,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我们唱上师的歌——住世祈请文,阿秋法王写的,唱的经文看来看去,就是实事求是,没有任何一点夸张,没有像世俗的人那种赞歌乱唱的,他说出来的东西是天生就具有的。他本来就有的一种庄严。我们赞美阿弥陀佛,赞美莲花生大师,赞美我们的上师,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上师三宝他们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没有任何夸张的成份在里面,事实就是的。赞美不能瞎赞的,你自己都没有看到,就瞎赞那不是不对了吗?我们没有看到,那其他的高人看到,他们告诉我们,我们慢慢看到,真的是这样的。那这样的状态才是实事求是,才是发自你内心的心声,这样的赞美才是诸佛菩萨听得到的,假的赞美谁来听啊,凡人愿意听,佛菩萨不听。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我们在上师佛菩萨的跟前,他们都护念我们,我们做得对,做得不对,还有想得对,想得不对,他们全都会告诉我们的。你要离开的话,他要嘱托你一下的,这就是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这不是一般的嘱托,讲的是金刚般若乘,如来者,自真如之本性。如来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如本性,自真如本性。

前面说了“我者性也,”前面那句话你们不要忘记了,今天回去你们都要好好复习啊,讲的每一课都要好好复习,不复习的话,我给你讲完了,你自己不复习,那你漏掉了。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还有你现在不理解,将来你也不会理解,时间长长的过去了,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所以要复习啊。如来,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

“护念者,以般若波罗蜜护念诸菩萨,咐嘱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付嘱须菩提诸大菩萨,言善护念者,令住学人以般若智,护念自生心。”——用般若的智慧来护住自己的身心,“心不令妄起憎爱。染外六尘。堕生死苦海。於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来。自善护念。言善咐嘱者。前念清净。咐嘱后念。后念清净。”——念念清净这样来护嘱。离开的时候,大师说在当下,我们用般若智慧来照见一切东西,让自己的身心不起波浪。然后当下护念住,保持下去,前念后念相互嘱托,保持在这种真如自性的状态下,没有任何执着的状态下,就叫咐嘱,前面这个护念是当下护念,咐嘱,是后面也要保持,等持下去。在这个经文里它是这样讲的·····就是连续不断地,比方说我们当下护念,过一会儿不护念了,那就没有咐嘱了,只有护念了,有护念的话,我们当下能够安住在看到外境以后不执着,看着内心的东西不执着,这个叫护念。你现在保持了,后面不保持是不可以的,所以呢,后念亦保持清静叫咐嘱,连续不断地保持下去。就像以前禅宗的一位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生活中日常都保持这种状态,这才叫禅嘛,我们能够护念,又能咐嘱。大师讲的是靠自己护念自己,自己心里找到如来藏以后这样来护念下去。当时护念,过后咐嘱,保持稳定的这样一种状态。前面有护念,后面就没有护念了,这样是不行的,要护嘱,嘱托下去源源不断地保持下去,这叫护念咐诸。然后能有这样一种持之以恒、如如不动的状态保持下去呢,究竟解脱了。“如来委曲诲示眾生。及在会之眾。当常行此。”——如来经常告诉所有的众生应该是这样护念,还有咐嘱,两个都要做,护念呢,当下保持清静,护嘱呢,源源不断地保持下去。

如来经常这样说:“故云善咐嘱也。菩萨者梵语。”——菩萨是什么?发了菩提心的叫菩萨,大师说唐言道心众生,他们那个时候就是有道心,什么样的道呢?成佛的道的道心,有这样的道心的众生才叫菩萨,为什么呢?菩萨是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这样的人就叫菩萨。每回讲经前都跟大家说要发菩提心,我们要为了所有的六道众生来学习佛法,这就是发菩提心。“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怪慢心。故名菩萨。”——这个是六祖大师对当时的所有的人来讲的,道心者普行恭敬,哪怕是蠢动含灵都普敬爱之。无轻慢心,故名菩萨,菩萨有慈悲心啊,不只是人,对所有的众生慈悲,有这样的慈悲心,没有轻慢心,这个叫菩萨。这个说的是很清楚了。

“善男子,善女人”——大师他是这样解释的,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善男子是代表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叫善男子呢?因为他的心很平坦,很平直,心很平直他就有正定,他能成一切功德。所往无碍也,他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什么障碍的,“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正慧心,正定心,一个定一个慧,善男子代表正定心,善女人代表正慧心。定慧都有了,定心慧心。有正定心,有正慧心能生出一切有为无为的功德。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就问了,说佛祖啊,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想学习成佛,找到自己的觉性,找到自己的如来藏,他们应该怎么样来做呢?怎么样来调伏他们的心,调整他们的心呢?须菩提问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来保持这个心。须菩提问,一切发菩提心人,起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见一切众生躁扰不清,犹如席间的灰尘,就像有个门缝,有阳光照进来,就能看到里面的灰尘有多少,六祖大师说,众生的心就像灰尘一样的,飘飘忽忽,不停地在动。

“摇动之心,起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如飘风,念念相续,无有间歇,问欲修行,如何降伏。”——所有的众生心里的念头像虚空的灰尘一样,那么多,飘飘忽忽的,前两天北京满天都是柳树的那个絮,飘的到处都是,就像前两天的沙尘暴一样,满天都是黄土,众生起心动念那么多,那这样的心怎么来调伏呢?须菩提就问佛怎么来调伏这个心,佛就说善哉善哉,首先佛肯定须菩提说的那些话,“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诸诸菩萨”,这是说的对的,真的是这样的。为什么如来要这样赞他呢,因为他说的是实事求是的话。

上师特别的谦虚,我说上师,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您要是老是谦虚,他们不知道功德呀,所以有时候该赞美的时候还必须要赞美。普贤菩萨也告诉我们要赞美十方诸佛诸菩萨的,普贤的大愿中有一愿,赞美十方诸佛诸菩萨,一定要这样做,我们一定要赞美自己的上师佛菩萨,这是普贤大愿中的一愿。真真正正有功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这样又智慧、又慈悲、又有力量的人,我们一定要多多的赞美,越赞美得多,越好!为什么呢,名副其实嘛,所以呢,佛祖都肯定(须菩提)你说得对。“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佛赞叹须菩提说,须菩提啊,你善得我心,知道我的心每天想的是什么,善得我意,所以佛就肯定了须菩提,接下来,佛就答他的问题说:“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说了,那下面我给你讲,你们要好好的听啊。

我们每次讲法前,都是要讲大家放下放下,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地听,这是传统啊,师兄。我的上师是这样对我讲的,我的上师的上师可能也是这样对上师讲的,上师、上师······最后回到什么地方,回到佛那里了,佛就是这样对弟子说的,所以一代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每回听法的时候都要这样讲,听法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听,因为这个学问不是我们世间人的学问,你听懂了马上就过去了,我那天给上师做翻译,在写字的时候有一个字不会写了,我一想,上师的一句话就没听到,后来就要上师重复,上师自己没有重复,上师让其他的一个师兄重复了,上师讲法的时候,稍微不注意我都会错过,因为写字嘛,有个字不会写了,一转身,三五秒钟,上师话讲完了,没听到就翻译不了,上师他不讲第二遍的。所以听法的时候,好多的上师都会说好好听啊,好好听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那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呢,整个合起来讲就是无上清净的金刚般若智慧。他们想得到无上清净的波罗蜜智慧,这个应该怎么修呢,怎么样来得到呢,佛就讲了,这个是法圆满,五圆满当中的法圆满。佛讲了什么样的法,就讲了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无上清净的般若智慧,要得到这样的智慧,应该怎么样来调伏自己的心呢,怎样来修自己的心,所谓调伏,就是讲我们的心应该怎么样调到那个频道上去,心有很多频道。然后,须菩提祖师听了佛这样说话,马上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我们跃跃欲试的很想听啊,心里很向往您下面给我们讲这个法。

好多的时候我们对佛法没有向往之心,没有向往之心的话,那是真的得不到法的。我跟上师学大圆满为什么学了二十多年,真的是因为很向往大圆满心髓这个法,从我了解它,看到这个法,看到它的功德以后。还没有见到上师前,我已经对大圆满心髓了解了非常多了,所以才去学大圆满,非常的向往,后来觉得哪怕是我的生命都可以舍弃,只要得到这个法,是这样向往的。当时就特别特别地想学大圆满心髓法,而且特别地想学龙钦心髓法,特别地想,不是学大圆满,而是大圆满龙钦心髓法,我一定要学这个法,我当时发愿,而且我看了龙钦巴祖师的唐卡,还看了贝玛拉密扎大师的唐卡,我一看这两个唐卡就特别的喜欢,还有我看莲花生大师的唐卡,特别喜欢,我说,啊呀,像这样多好啊,所以就特别特别向往,真的是这样向往了,所以呢,愿乐欲闻啊,听佛法你要有这样的心态,愿乐欲闻!这就是开场。《金刚经》的戏份就是这样来的。

《金刚经》我自己看呢,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序分,就相当于我们大圆满心髓里的前行,是一个开场白,开场白讲了五圆满,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五圆满,第一个是时圆满、第二个导师圆满、第三个处所圆满、第四个是眷属圆满、第五个是讲的法圆满,讲的就是我们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金刚般若智慧成佛之道,经就是道路的意思。六祖大师在前面开场白已经说了这个经不在外面,在我们的心里面,每个人的心里你找到真如自性了,找到你的觉性了,你就找到这条道路了,就有体了嘛,找到自己的如来藏了就有体了,如来藏就是金刚般若菠萝蜜多的体啊,找到这个体,后面的五重玄义就全部都有了。如果这个体没有找到,我们要想办法找,我们一下做不到的话先学,原理学懂了,理入了就要行入,我自己特别感慨,现在为什么能讲《金刚经》呢,是因为我自己好好学习,跟随上师学益西喇嘛了,学了大圆满前行,学了大圆满的正行了。《金刚经》也是这样,先有前行,然后有正行。前行就是《金刚经》的一个序分,序分讲了以后就讲正式的内容,内容叫正行,也就是核心内容。最后《金刚经》还有一部分是完结分,完结分就是发愿,回向,叫我们入行,劝大家,劝大众来修行,行持、修行《金刚经》这个法;是流通分了,最后把这个法还要流通出去,总共一部《金刚经》就分为三部分。

今天呢,我们讲了序分,序分是用五圆满的方法讲了,这里面还讲了很重要一个信息:什么是佛?佛,看到外面万法皆空;对自己的内心看到了空寂,空,又定,又觉,真空妙有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这两方面就是我们下一讲开始要讲的内容,下一讲我们讲正行,开始讲《金刚经》的核心了,前面是一个场所,然后提问,提问了以后呢,佛就要答了,下面一讲就开始答,答的话佛从外、内两方面来答。佛祖从外境来论述怎么样心无所住,接下来讲弟子的内心应该怎么无所住,整个《金刚经》其实就分外、内两部分,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从这两方面来论述的。大家可以去看,在江味农居士的目录里面,他说境明无住,还有心明无住。接下来佛就讲了境,外境的境,境明无住,还有心明无住,这就是核心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