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意你的人生结局吗?看《雍正王朝》有感!

2025-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米林子的树洞

前几个月看了一部电视剧,叫作《雍正王朝》,是家人推荐,这两年对历史突然展现出高度的兴趣,以前也喜欢历史,但总觉得自己不开窍,慢慢开窍了,生出许多思索来。

以往每次看剧看到精彩的部分就喜欢去查一查这个人的结局,看到结局就会对这个人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些人结局不错,他在生活中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会觉得情有可原,知道他后续会变好的也可以理解;有些人结局不好,他之前做一些好事会有些惋惜或者想当然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有些人是明晃晃的坏人但结局还行,就感觉也许他也没有那么不好吧。

这段话虽稍有拗口,但这些心思倒也常见。

初次登场时就被田文镜的不屈从权威一心为百姓做事的正直所感动,推荐我看剧的那个人说田文镜后来不知变通,在又一次查了田文镜的影视结局和历史结局之后,我长出些这人确实有点不够聪明的错觉,不如李卫聪明灵活,怪不得后续结局不如人意,我想。

时间上,最后几年更靠近人们对这个人的认识,也会成为理解这个人生命历程的关键锚点。没有经历到最后,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后续会如何变化,结局也可能重新定义我们对之前事件的解读,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情感色彩。

后来学到了一个叫作“后见之明偏差”,人们天生喜欢完整叙事,结局就像给故事盖棺定论的印章。知道结局之后,我们会不自觉认为结局是”必然的”或“有迹可循的”,这属于一种认知偏差。

知道自己是认知偏差后,回顾来看,田文镜真的是不知变通不够聪明吗,作为一个非局中人,我们看到了处理雍正新政事件更优秀的李卫后,总觉得田文镜那样的做法实在不好。应该多灵活多变通呐!

每个人做事有属于自己的特点,用好或者不好来评判事情本身有失偏颇,非黑即白的事情少之又少,我们有何资格去谈论那些可能在有些事情上处理不够妥当的人呢?尤其是历史,那些已经盖棺定论的事情评判对错意义不大,更需要从中学到东西,不要重蹈覆辙,可历史是轮回,好像一次又一次在同一件事情上栽倒,暂不多表。

人们常常倾向于将成功者(结局好)的所有特质和行为都视为成功的“原因”,而忽略运气等其他方面的作用。同样,将失败者(结局差)的失败归因于其个人特质或行为,也可能忽视了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

当我再次去多次搜索田文镜的人生细节和雍正后来的行为,直觉告诉我对了,田文镜也许有清廉实干的优点,也有僵化不变通的缺点,但时代和人都是很有局限性的,用辩证思路去判断人和事物而非简单的是非对错,历史上他晚年的困境其实与雍正朝特殊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当时连张廷玉这样的能臣都如履薄冰,田文镜“瞒报”更多是高压下的生存策略。若单用能力不足和僵化护主解释,反而简化了封建官僚体系的复杂性。

莫以成败论英雄。

想要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些事情,更应该细致到点点滴滴中,记住和分析一个人“每一点一滴”的行为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所以之前我习惯性去用结局来评判,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有力的认知捷径总结性标签

人的一生充满选择、挣扎、成长、反复。一个结局无法涵盖所有细微之处和情境变化。普通人的一生,平凡生活着的人生,面对未知的世界,哪有那么容易看到结局呢。用当下的心态去看事物,抛开结局,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个行为本身意味着什么?是好是坏?是勇敢还是懦弱?是明智还是愚蠢?

我们渴望有个美好结局,是因为人的多变性,想要在变化中寻求安定,也许这次思索让我更能接受人的复杂和矛盾性。

电视剧中,有位出现时间很晚并且结局匆匆一句话带过的人让我印象深刻,刘墨林,这位才貌双全的年轻人,最终因护主而亡,他的妻子也一并随他而去,在历史上,在五千年长河中,能青史留名的能几何人,他的离去也不过是一句台词,而千千万万的我们,在历史上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

历史书翻了下一页,有多少人的人生。

活在当下,也许是最高级的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