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与包心菜
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食物》中回忆:“螺蛳处处有之。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
——螺蛳是典型的南方生物,色青黑,有很多人喜欢。
在北方是见不到螺蛳的,北方有的是田螺。田螺和螺蛳的相貌差不多,只是个头大得多。年幼在北方,少肉,夏天田螺也是一道菜,煮着吃,要加桂皮、八角和辣椒,肉也要用牙签挑出来。没吃过几次,忘记了味道。曾经听过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田螺成精变成了姑娘,看上了一个贫苦的青年农民,就在他下地干活的时候偷偷地给他洗衣做饭,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没有吃过汪先生提到的五香螺蛳。现在螺蛳的做法一般有两种。
简单的是酱爆,螺蛳下锅后加姜、干红的尖椒、豆瓣酱(可用酱油替代)、料酒和少量的水,翻炒至螺翳掉下再爆炒三两分钟,加葱花即可。鲜嫩的螺肉和微辣的酱香混在一起,叫人爱不释“口”。
复杂的是上汤,先下锅的是姜、蒜,香味出来后螺蛳入锅、少许盐,翻炒至螺翳掉下装盘;然后锅内加水,放入火腿丁、笋片、泡椒、菇、蒜等煮沸后转小火熬出浓汤汁,倒入炒熟的螺蛳,再加盐、酒,不停地翻炒一两分钟,即可。微辣,鲜咸可口。
螺蛳普通,却要许多的作料来配它,大概因为生于塘里,免不了带些许腥味。
螺蛳离不开水,生活在水里,买来后要养在水里,还要滴几滴油,它才肯把吐出肚里的赃物——另外,尤其重要的是要剪掉它的“尾巴”,否则螺肉“唆”不出,也得用牙签,少了享受唆食螺肉的愉悦。
螺蛳是汤的好吃,老人们说“一碗螺蛳十八碗汤”,虽然有些夸张,但带汤的螺蛳确实更鲜美。汤螺蛳也有简单的做法:螺蛳下锅加姜、蒜、干红的尖椒、酱油少许、料酒和水,沸后翻炒至螺翳掉下再沸腾一两分钟就行了。
也有很多人喜欢包心菜的青白。
它的形状么,北方是近似球的椭圆,南方多为扁圆,——不知道和“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有没有联系。只是就包心菜而言,却是北方的好,尤以兰州的最佳;所以菜场里卖菜的都说自己的包心菜是正宗的“兰包”。
包心菜最简单的做法有两种。
——清炒可以切丝或片,只要在其下锅后耐心地翻炒即可,待到它青白的清香出来,加盐就好。
——醋溜是要片的,菜入锅即加醋,翻炒片刻加少许酱油,再翻炒,同样是香味出来,加盐就好。
酒店里有一道“手撕包菜”,多加了五花肉片和干红的尖椒,使包心菜的青白成了点缀,菜色油亮,多了肉香和浅辣,清香却没了。
与包心菜同样可以清炒和醋溜的还有白菜,味道却没有包心菜好,大概是包心菜的水分少吧!
现在卖菜的都喜欢在菜上“洒”水,因为这样菜的颜色好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增加重量;而白菜和包心菜是没办法“洒”水的。暗自揣度后认为:白菜是因为本身的水分就多,洒不进,或者因为买的人少,洒了水易烂;而包心菜呢?叶子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地抟着,根本就洒不进。
两样菜,一荤一素,一青白一青黑,一个干炒一个需配料且需汤,一个是清香,一个鲜嫩;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便宜,——大抵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力过于旺盛。
螺蛳,随手可摸到,春后清明前最肥美,村边的水塘里,河湖浅滩边,它活的最滋润。
包心菜,随处可见,四季可见,秋季清香最浓,西北的干旱地带,它长的最好。
——不知道汪曾祺先生有没有品尝过清炒或醋溜的包心菜,可能没有吧?否则,肯定留下关于包心菜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