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每年亏损1.16万亿!
本文是关于粮食与农业问题的第十二篇,本3068文字。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粮食问题是市场扭曲的结果,解决这一复杂问题一要重温斯密经典,而要立足现实温习历史。
2016年11月10日 07:43:07 新华网发表来源于经济参考报的文章 《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并存 “三高”重压拷问中国粮食安全》,该文还引用了电子商务研究院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的内容,该报告认为:中国粮食行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一 何谓“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
高产量就是我们粮食的生产能力强,粮食生产率高,这点我在《“卖粮难”,何来农业问题?》❶一文中的观点最为明确。我多次提出并论证:我国的粮食问题已基本解决,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高进口就是粮食进口多,就是中国的粮食价格具有优势,全世界的土地变成我们的的资源,全世界的农民都会为我们供应粮食。
高库存就是粮食多了,吃不完(可参考《多收了三五斗、隆平高科与周黑鸭》❶);还有一个问题粮食库存成本高,而且粮食容易陈化大幅贬值甚至成为废品。
二 何以“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
总的说来是市场扭曲的结果,今天从1998年谈起。
199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是今年的一件大事,要精心组织实施。
这项改革的核心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三项政策”❷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在健全企业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和抓好组织落实上下功夫。”
《粮食收购条例》❸于1998年6月6日开始施行。
第三条:农民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并留足自用和自储粮食后出售的余粮,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敞开收购。
第五条:粮食收购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
初具一点活力的农村粮食流通骤然熄火,这是农村粮食流通政策的倒退。
第一,扼制市场活力。
市场经济要发挥作用必须有良好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现在突然来个半夜鸡叫式的政策,既让原来合法参与市场的个体、私营经济措手不及,又遏止竞争;既没有多个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又分割市场阻碍流通,粮食流通市场丧失活力,出现的问题逐步累积。
第二,政策上的明显倒退。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不让你存在于市场,何来公平竞争?
1998年宪法修改已提上日程,明显违背法治原则的政策仍然畅行无阻。
1999年宪法修正案❹有七项内容,其中第二至五项可以认为涉及农村粮食市场流通:(2)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3)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列入国家根本任务;(4)确认我国现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5)取消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定,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阻碍市场深化和拓展
流通阻滞,市场不活,阻碍粮食生产专业化发展和迟滞农村三权分置改革。
我老家光明村的老支部书记在近70岁的时候,开始转包外出打工农民的土地❺,最多的时候有四十多亩,老支书感慨:早点允许就好了,现在干不动了。
第四,违背规律其行不远。
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三项政策”从理论上看似乎完美无缺,既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让国有企业无亏损之忧,还可以确保粮食安全。
结果如何呢?不仅国企严重亏损,而且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朱镕基1998年7月27日❻强调: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坚持顺价销售政策,绝不能出现新的亏损。
五年后,亏损照常发生,2003-03-21国粮财[2003]38号❼发布《国家粮食局关于做好2003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 》。
(陈可国截图)
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解决措施之一就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购销市场化是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
这等于承认“三项政策”归于无效和shibai。
第五,放开粮食价格与直接补贴机制相冲突。
国发[2004]17号 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❽,这个文件我觉得有三个亮点:
(1)否定《粮食收购条例》关于粮食由国有企业独家收购的规定,转变为“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发展和规范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再次回到我前面提及的坚持市场经济方向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
(2)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这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尤其是强调要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
我无意否定政府在粮食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但一贯坚定认为:只要承认粮食是商品,粮食有买卖,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护产权,维护规则,捍卫市场。
(3)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虽然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但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在价格机制作用下,粮食供过于求,库存不断增加。
第六,市场扭曲的后果--中国粮食每年亏损达1.16万亿!
2016-11-25 08:39:58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凤凰财经发表文章《我国粮食每年亏损达1.16万亿》,文章认为:以粮食为例,若按完全要素成本评估,且按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价格来销售6亿吨粮食,亏损1.16万亿元。
(陈可国截图)这篇文章本身能够发表就证明我国粮食问题的严重性。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粮食连续增产也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今年退耕还林还草1500万亩以上,这件事一举多得,务必抓好。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我的问题是农民的权利是赋予的吗?
三 重温经典与历史坚定自由市场方向
必须承认,粮食问题十分复杂与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我们在面对这一及其复杂艰巨的问题时很有必要立足现实做两件事:
一是重温经典,斯密在《国富论》❾第339页指出:每一种体系或者竭力通过某些特殊的鼓励,使产业的某种特殊部门得到比他自然情况下发展更大的一份社会资金;或者竭力通过特殊的限制强迫把原来用于投资该产业的部分资金从该产业中分离出来。两者事实上都是和他原想要促进的伟大目标背道而驰的。它不仅没有加速,反而延缓了社会走向实际富裕和强大的进程,他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了社会土地和劳动年产量的真正价值。
所以,当优惠和限制的体系一切被取消以后,一个清晰而简单的自然的自由的体系自然地建立起来了。
二是重温历史:阿里腾讯平安等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是从何而来的?
注释:
❶《“卖粮难”,何来农业问题?》和《多收了三五斗、隆平高科与周黑鸭》可查询历史微信文章
❷1999年政府工作报告。
❸《粮食收购条例》1998年6月1日国务院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6月6日开始施行。
❺历史微信文章《“你这哥哥,没进学堂门却会背老三篇背毛主席语录!》记录2013年农历腊月。
❻《人民日报》(1 9 9 8 0 7 2 8 一版)朱镕基在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学习班上的讲话
❼2003-03-21国粮财[2003]38号发布《国家粮食局关于做好2003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 》 国家粮食局门户网站 www.chinagrain.gov.cn
❽文件来自中国政府网
❾《国富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张晓林 王帆译
❿所有政府工作报告均来自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工作报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