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怀念母亲
明天是2020年的母亲节,我把这篇文章献给亲爱的母亲!
在所有写母亲的诗中,我认为余光中的《乡愁》是写得最感人的。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每次我读起这首小诗,总是禁不住涌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来。2018年9月2日,母亲在市里的养老医院突然病逝,享年83岁,结束了她平凡却了不起的一生。
01巾帼不让须眉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很能干。每天早上,母亲通常是在5、6点钟起床,在厨房里先把大灶的煤炭火生上,把第一锅猪食煮上。然后再生小灶的火开始煮饭。
天刚放亮,母亲就叫醒二姐和我,让我们接替她做厨房里的活计后,挑着一挑粪水到自留地里忙活去了。用不了多久,她就把一大片菜地浇灌完了。
太阳从家对面的山头上冒半个脸时,母亲就挑着或背着满满的菜回家了。二姐和我这会儿已经煮好了早饭,劳动了一个多小时的母亲经常大汗淋漓。
吃过早饭后,不等生产队出工的哨子响起,母亲就带着劳动工具出去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在村子旁边的近处田地劳动,中午时可以回家吃饭,之后又参加下午的劳动。如果是在很远的地方劳动,中午是不允许回家的,午饭自己带去,干完活再走回家时,往往天已黑尽。
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家。兄弟姐妹一共有5个,主要任务是读书。家里的负担很重,全靠母亲一个人挣的工分来分得口粮。有的年度挣的工分不够时,母亲就要拿父亲的工资抵交口粮钱,家里才能分到粮食。
每天干完生产队的劳动,刚进家门的母亲把劳动工具一放,换上其它工具又到自留地里忙活去了。晚上8、9点钟回来时背上已经背着满满的一背猪草了。
吃过晚饭后,二姐和我在堂屋中央的方桌上,点起煤油灯看书学习。母亲则在堂屋的门后,一边借着微弱的灯光砍猪草,一边监督我们学习。
母亲个子不高,但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在生产队里她是一个劳动能手。男人干的活,比如犁田耙地、打炮眼放炮,打石抬石、推胶轮车等她样样会干。背东西的重量超过200斤,比生产队里的男人都厉害。
母亲还是我们那个近四百人的生产队的队长,前后干了五、六年,把集体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又担任大队的妇女主任,一干就是十多年。
我小时候记得,母亲经常带着二姐和我到邻村的乡政府开会。她开会的时候,就把我交给二姐带着,开会的间隙,她不时跑出来看我们在不在。
02 教子之道
母亲很要强,对子女的教育约束很严格。
虽然不识字,但她知道读书的好处,她希望她的孩子们都能够从农村岀来到城市工作生活。这是她一贯的想法,她不容许任何一个孩子偏离她认定的正确道路。
任何一个子女有不好好读书的想法,都会受到她严厉的惩罚,用荆条抽打、罚跪、捆绑都是她教育子女的手段。
正是由于她的坚持,我们五个孩子全部都从农村走向城市。
03对子女的帮助
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都是母亲一个人带大。待到我们兄弟姐妹先后成家,母亲又辗转多地,义务为我们带孩子。这家住几年,那家住几年,把一个个孙女孙子带大,从刚出生一直带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在父亲未退休前,父母亲多数时间都是两地分居,真正在一起的就是父亲去世前在老家的那几年。母亲给我们五家人带大了五个孩子,少的三、四年,长的十余年,完全是尽义务,没有谁给她发过一天的工资。
04失去小女儿
母亲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74岁时医院给她做体检什么毛病也没有。2006年10月19日,我的妹妹、她38岁的小女儿因为心脏病突发猝逝,让她悲痛万分。母亲一直认为妹妹的心脏病是小时候得病毒性感冒耽误治疗所致,她为此自责不已。这是母亲遭受的第一个重大打击。她一下子虚弱了许多。
05父亲的猝逝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2007年2月4日,安装心脏支架刚满一年的父亲在老家猝然过世,我们全家悲痛不已,母亲更是悲痛万分,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
父亲的去世,不仅使全家失去了主心骨和统揽者,更使母亲失去了伴侣和依靠。
06大家庭失和
没有了父亲的协调和处理,往日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开始分崩离析,兄弟姐妹、妯娌、女婿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和尖锐化。当儿媳妇与女儿、儿子之间为家长里短的事情产生矛盾时,母亲本能地偏向自己的孩子,加上她强势的个性,最终导致她与儿媳妇的关系紧张到无法调和。
2014年母亲开始生病,从此成为医院的常客。在她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她两个女儿的家庭最先不接纳她。尽管她给她们带孩子的时间最长。开始,母亲住在两个女儿家时,女婿们的脸色很难看,到后来,两个女儿干脆谁也不接母亲到家里住了。
两个女儿的做法,直接刺激了儿媳妇,长久吵闹不休的结果是,两个儿子也无法把最需要照顾和陪伴的母亲接到自己家里住。
为子女、为孙女孙子操劳一生、无怨无悔的母亲,在失去自理能力后,无法适应城市爬楼下楼的生活。她想回老家农村居住,已经退休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儿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陪伴她、照顾她。母亲最后的归宿就剩下养老院一个选择了。
07痛苦而凄凉的晚年
若干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个真实案例。除夕之夜,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妻蜷缩在村外的破瓦窑里,没吃没喝,瑟瑟发抖。而他们的八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家里却都是喜气洋洋,香气四溢。没有一个儿女把两个老人接到家里照顾。村里多次协调未果,把十个儿女告上法院。在审判庭上,十个子女依然推诿扯皮,不肯 赡 养父母亲。我当时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事情。这个事情给我深深的震撼。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一幕竟然在我家重演。
母亲的结局虽然不象云南省昭通老夫妻那样惨,但也有类似的地方。为儿女们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晚年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却被儿女们抛弃,落得了无家可归的下场。儿女们的不孝,让养老院成了她最后的家。
我坚持每个周日的下午去市里的养老院看她,为她按摩经络作理疗,陪伴她1个小时左右才离开,哥哥姐姐们也会去看她陪她。但我从母亲的眼睛里还是看到了掩饰不住的悲伤和无法满足回老家心愿的无奈。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我猜想母亲的心里大概为养了这么多孩子却得到这样的结局而后悔。
我无法说服哥哥姐姐们和自己的爱人接纳母亲到家中照顾,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儿子放假时带他去看奶奶,这让母亲得到了一些快乐和安慰。
母亲的一生,为子女、为孙女孙子奉献了许多许多,得到的回报却很少很少。古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在我家同样得到了验证。2020年清明节,我回老家祭祖,跪伏在母亲的坟墓前,我喊了一声:“妈妈,我来看您了!"。坟墓四周的原野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响。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那句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