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特点
昨天晚上在微信群中做的分享,主题是思维导图的特点:

那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三个想法,分别是:
1.思维导图是线性的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
2.思维导图中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
3.在思维导图中彩色和黑白的使用
首先来介绍第一个观点,思维导图是有局限性的。一个问题在头脑中思考之后,有两种表达方式,线性和非线性(跳跃)的叙述,通常情况下用的是线性的表达,而大脑本身是跳跃性的。线性的思维指的顺序的,一般是有逻辑顺序的表达,内容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通过想象力的方式来加以训练,来达到思维的敏锐性。而非线性思维指的表达观点或者事物之间缺少联系,看起来是一种跳跃的思路,很多时候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偏到另外一件事上,或者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往往得不到解答,但处在一定的环境下比如洗澡时就会突然得到答案,这种方式也是创意重要来源。思维导图是大脑中的想法观点视觉化的体现,在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中有中心图,然后通过线条的方式模拟大脑进行发散,用关键词来来概括每一条连接线,用图片来可视化关键词或者意象,以到达记忆和发散的效果。这种方式来思考会有局限性,就是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框里,这样就很难触碰到框框之外的观点或者说是条件。那如何来客服这种局限性呢?可以简单的认为,线性是非线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个想法是如何来通过图片或者文字来加深记忆呢?我们在思维导图中最经常出现的表述因素就是关键字和图片,关键字是必须的,图片是辅助因素,哪个对记忆更有帮助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有些人是视觉动物,通过复杂构图来映射想法,这种人更适合用照片来记录生活,更喜欢通过电视或者电影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而有些人是内视的动物,通过文字背后的内容来推测内容和意义,这种人可能更喜欢写日记来记录生活,通过看小说来了解社会,我可能就是属于这样的人,从小的时候画画能力就不强,通过看小说和聊天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过去的烟云很少会呈现在大脑中,就连做梦的机会都不多,以至于我现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还是停留在线条和文字偏多,而中心图和关键词的图例偏少。在这里举个两个例子,王维在我们心中是作为大诗人的形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喜欢研究佛教,史称诗佛。而王维在唐代是位大画家,开创了山水田园派。他的诗留存在现在也同样脍炙人口,也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见过他的画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文字更有流传性,或者说更能表达出诗人的画作的力量。木心的例子也同样,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以上可以看出,思维导图中文字更有力量去传递意义。
第三个想法是彩色和黑白,也是当我们在画中心图和线条时,往往都是用彩色来表达。在这里我看到很多同学用各种颜色来画线条,其实我不太明白,这种彩色的线条有什么意义呢?如有没有意义的话,是否可以直接用黑线条来统一替代呢?当在用xmind软件时,如上图,就会发现,这里面的线条都是黑色的,只代表了链接,粗线代表重要的强链接,细线代表下一级的弱链接。这让我想到,我们记住思维导图中的内容不是依靠思维导图的这种形式(通过中心图不断的发散)。那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来提高思维导图中的内容记忆呢?是将中心图阐述为几个方面的这种思考(分类)方式,对关键词进行分类阐述的方式。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画图来代替意象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