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19年二月书单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30人  张鲨鲨

丢人那,二月份居然只读了一本书!

那我就先找找理由吧......

首先,鲨鲨从1月底就放假了好伐!

幸福的鲨鲨 一月底就回家了。

然后,2月15号才开工啊!

也就是说,鲨鲨有半个月的时间是在家里混吃等死,混吃等死的人怎么会有时间看书呢?一定是在忙着打发七大姑八大姨,然后忙着解释,现在是在做什么工作,准备定居在哪一类的问题。

所以怎么会有时间看书呢?

所以最终鲨鲨只看了一本书。

《牛棚杂忆》

图文发自简书App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著的一本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本小书。

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主修印度学,二战一结束,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1946年被聘请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中国解放后,季羡林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一直文化大革命爆发,季羡林在这十年浩劫中遭到迫害,后被平反。

《牛棚杂忆》就描述了季羡林在北大,被打成走资派,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遭受的一系列废人待遇。

在这本书中他细致地描述了自己被批斗的全部过程,被批斗的流程,喊的口号,自己被批斗时遭受的刑罚。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季羡林笑称自己是士可杀,也可辱。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虐待致死的不及其数,当然也有不愿受辱而选择自绝于人民的,譬如老舍,譬如傅雷夫妻。

但是季羡林“苟且偷生”,活了下来。

也正是活下来的季老先生,我们得以看见,文化大革命中残忍的事实。

季先生在文中写,曾经期待能有人将这十年浩劫所遭受的苦难写出来,但是期待来期待去,并没有人这样做。

于是,想了想,“我就是一个被害者嘛。我为什么竟傻到守株待兔专期待别人行动而自己却不肯动手呢?期待别人不如期待自己,还是让我自己来吧。”

于是就有了《牛棚杂忆》。

书中有很多关于批斗的细节描写,比如叫这些“反革命分子”以怎样的姿势接受批斗,叫这些“反革命分子”怎样劳动,劳动的时候吃什么,睡在哪。

作者笔下的场景一幕幕都非常真实,客观。

作者说,曾经在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的人,都有一股怨气。那些迫害过别人的人十年过去后,当无事发生过,我们的国家似乎也鼓励这样,大家都假装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过。

但是,过去的事情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发生第二次,也正是有了上一次血的教训,我们才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历史不能遗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