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恨青春期读名著太少
安娜卡列尼娜没读过,十日谈没读过,悲惨世界没读过,有的书买了却没读,比如战争与和平,比如百年孤独。
最有文学价值的不是新出的畅销小说,不是玩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技巧的新文学,而是那些曾经被义务教育阶段的我们忽略的名著。
研一时读了五百年前写就得《堂吉诃德》,当时觉得这个名著写的太好了,主人公的形象完全不像印象中的那个呆傻,而是有着非常可爱和理性的一面。里面也穿插了其他比较好玩的故事。
《聊斋》的文笔也是出奇地好,把精简的叙事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里面除了人鬼情未了或者宅男的幻想意淫就空无一物了。
《鲁迅全集》更是一座思想的宝库,不只是我们教科书中的小说和散文,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沉浸在他的杂文里面。
儿时经济条件有限,的确没钱买厚厚的名著。盗版书的名著字很小,密密麻麻的,纸张很差,而且往往页数就到512页,后面的内容直接割掉了。儿时一张张五块钱就这么交付出去了。
《平凡的世界》太厚,一些农村改革的描写太枯燥,也没有通读,当时读的其实也是烟哥版。
《家春秋》也没有读完,字太多了,读到鸣凤的死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倒是读完了,当时对新月和她小姨的美非常痴迷,觉得小说的文采和结构也很好。现在一看豆瓣的评论,有的说它三观有问题,有的说它剧情玛丽苏。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读过了,更长的《悲惨世界》没机会遇见。
小仲马的《茶花女》读过了,篇幅比较短,对这些成人的爱情,对这个特殊职业女人的爱情还不太理解。
凡尔纳的《神秘岛》读过了,剧情真的太赞,让我浮想联翩,还在怜悯最后那只被压死的猴子。
高中时还读了《傲慢与偏见》《红与黑》
买了《三个火枪手》却怎么也读不下去,买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看得非常入迷。
看了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对妹妹的美记忆犹新。
……这样想来,自己读的名著其实还不少,但距离博览群书,距离能写出自己的作品还太遥远了。
有时错过了有大量读书时间的时期,后面工作忙了再想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很长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