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历低,多听罗振宇,可以吹牛逼
注:“罗振宇们”泛指罗振宇、吴晓波等知识付费大咖。
每年这个时候,罗振宇们总会热一阵子,不仅仅是他们的跨年演讲,更是此起彼伏的反对声潮。
近日,罗振宇们是骗子,这类的文章,又开始刷朋友圈,大家纷纷选择站队。
有挺罗派,有倒罗派,谁对谁错,没必要评说,良叔只是希望大家客观一点。
鉴于此,也写几个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点启发。
1 对于反对者
1.1 先看动机
记住,养成一个好习惯,凡事先想想对方的动机。
那些写文章反对罗振宇的人是什么动机呢?难道是要启发民智?
当然不是,他们也是为了赚取流量,吸引眼球。
用区区两千多字想论述一个现象级事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些文章,多半更偏重情感宣泄,让你的第一反应是:对啊,这些骗子们。
但凡你有这种感觉时,恰恰要当心了,因为很多文字不是为了服务思考,而是为了感情排泄,很多写作者又精通此道。
说白了,这些文章只是为了蹭热点,让你觉得貌似如此,又区别于主流,可以彰显自己品味独特,于是随手转发。
你看,人家的动机实现了。
1.2 再看逻辑
这类文章,在逻辑上更是漏洞百出。
我说一个常见的,就是抨击罗振宇们都是知识的二道贩子,都是对知识的再加工,所以对多数人来讲不容易吸收,更没有价值。
这话前半句对,罗胖也承认自己是“知识的搬运工”,可后半句就有问题了。
再加工不就是为多数人更好吸收吗?
就算不好吸收,就一定没有价值吗?
如果简化一下,这句话的主干就是:加工过的知识,没有价值。
这下问题就更大了,一个翻译过来的书算不算加工?那是不是所有翻译而来的书都没有价值呢?
况且,什么样的知识才不算是二手知识,是很难界定的,除非你的每一个知识都有具体的实验结果,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知识最大的优点,恰恰就在于不用自己从头证明一边,而可以在他人的基础上借鉴、迭代、加工。
这样一个知识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
两个不相干的知识,可以合并应用;
原来的知识可以根据时代调整,重新赋值;
这些不都是价值吗?
1.3 最后看例证
这些文章匹配的例证往往都是断章取义。
有一篇文章说:
有人听吴晓波的演说,演说中四处宣扬生命有限,“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于是就不想再好好工作。
所以,文章用这个例子证明这些知识大咖宣扬的都是毒鸡汤。
这种掐头去尾,把一句意境升华的金句,变成具体的操作准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如果是杜撰,足以证明写作者的居心叵测。
若真有人被这个金句所害,那么呵呵,这类金句、格言,从古至今都没断过,而不求上进的人,总能找到支持自己的那条 。
有一句话,你要相信:人都是先做选择,再去为选择找到合适的理由。
其实,“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吴晓波一本书的名字,那是他唯一一部散文集。
其中的一篇文章,对“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做了很好的诠释。
他在文章中说: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在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草坪上喝龙井茶,有足够的心境读一本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时间陪你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诸多美好的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
所以,“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只是个目标,你不能当成日常行事的准则。
2 对于大众
我是为罗振宇们站台吗?
当然不是,我只为理性和客观站台,在这个前提下,我想谈几点关于知识付费的建议。
1. 请不要对知识付费有过高的期望
很多骂知识付费的人,都是为此买过单的人,他们发现跟着大V们嗨了一阵子后,自己收入并没啥提高。
该挨老板骂,照样挨骂;该拿不到更好的OFFER,照样拿不到;
于是戾气顿生,痛骂知识付费是场骗局。
可是,对于这些人,你们扪心自问,是不是太贪心了呢?
指望花点钱,购买几堂课,就实现人生逆袭,瞬间把同龄人抛弃,这真的有可能吗?
所以,你买课程之前,千万不要抱着多大期望,再好的课程,也只能当是往油箱里加了一瓢油,离到达终点,还差得远哩。
换一下角度,也许你能平衡一点。
你花了时间和金钱去学一些知识,且不说这些东西对你的实际用处有多大,但最起码,这个时间你没去打游戏,没去喷口水,没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上,你花钱买回了在这个时间段的自律,那不也是种收获吗?
2. 如何选择知识付费?给你三点建议
第一,能不花钱就别花钱。
如果你稍微用点心,很多知识并不用花钱。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很多知识和材料都是可以找到的。
比如,一些优质的公众号,知乎、豆瓣......
别的不说,就说“得到”,其中的每天的“逻辑思维”和“李翔知识内参”,都是免费的,光这些你能听得完吗?
就算能听得完,你能消化的了吗?
第二,宁大勿小。
什么意思?
比如良叔去选购好一点的食品,一般会去山姆会员店,因为我知道品质会有很大保障。
我一个朋友在沃尔玛(管理山姆的公司)负责采购,她告诉我,她们对于食品类的采购,有七十多道程序,哪怕你有一点瑕疵,也别想在她们的超市见到。
我不是为沃尔玛做广告,而是想说,这个逻辑是相通的。
品牌够大,如果有不合格的产品,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信用成本,这对于大商家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
知识付费领域也是如此。
小的知识付费平台,水平参差不齐,不是说都不好,而是说,你极有可能遇到很差的。
大的平台,往往把关很严,如果让一个水平不行的人来传播,那是在砸自己的招牌,这种傻事,他们当然不会干。
而且,那些大的平台,因为流量大,往往能吸引过来更优秀的知识传播人,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质量也更有保障。
第三、不要相信过分的宣传
知识付费最大的一个坑,就是名不副实的噱头。
什么学完叫你年入百万,什么2个月让你成为写作大神......
凡是有这种宣传语的,你肯定不要考虑,他们只是在迎合一些人的速成心理,反而是一种心虚的表现。
几年前,良叔也跌过这样的坑。
曾花钱去买了一个“人脉”课,号称和FBI合作过,还说被马化腾钦点过,结果一听,我只能说呵呵,我不想当恶人点别人的名,但这么灌水的课程,却如此过分包装,确实是知识付费领域的毒瘤。
如何对待这种情况?
没有试听课的,就不要买了,能试听的,先听听看符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再做决定。
如果身边有上过此课程的朋友,可以问问评价,但是谨防对方是托儿,为了拿提成。
现在传销无处不在,知识付费领域也幸免于难......
3. 决定参加知识付费前,先看看你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
我认识一个深圳地产界老板,是个知识付费的热衷者。
得到上买了8个人的专栏,吴晓波频道也交了会员,还买了几个财经方面的知识星球。
一年在这方面花的钱小几万。
我很费解他的这种行为,问他:“你觉得学这些东西对你经营真的有帮助吗?”
他哈哈一笑说,和我实际做的事相差太远了,能有啥帮助。
我更不理解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花这钱?”
他很诚实的告诉我:“我学历不高,多听点,在饭桌上能和别人吹牛逼,他们就不会把我当成暴发户了。”
这老板心里实际透亮,他知道花这钱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能评估有没有实现相应的价值。
对于那个老板,他觉得花个小几万,能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对他来讲,这钱和精力花得,是值得。
纵观很多知识付费者,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相反,他们希望通过知识付费来确定自己想要的东西。
于是,根据感觉选了一堆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付费内容。
我朋友圈就有一名学霸小L,总见她不间断的晒各种线上课程:创新思维、产品经理、领导力......
她的朋友圈看起来如此励志,但真实的她,却正处在被公司淘汰的边缘。
我为他们公司做过项目,和她老板很熟。
那老板经常说小L,一份会议纪要都写不好,也不知道她天天学的是啥。
其实像小L的人应该不少,他们应该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学学PPT制作、公文写作或者EXCEL操作。
但却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钱在不相干的领域,这一点我一开始想不通。
r来有点明白了,那些付费学习者,虽然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他们却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那就是当下的工作。
写会议纪要?烦!
做PPT? 很烦!
做EXCEL表?非常烦!
在他们心中,这些都是没出息的事,是希望尽快摆脱的事,所以下意识的排斥。
而创新、产品经理、领导力这些词儿,却能撩动人的心弦,似乎上了这些课,就能和鲜亮紧密联结。
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吧,这些付费知识,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载体,承载了我们的一些憧憬,为这些憧憬买单,我们乐此不疲。
我并不是否定学习自己领域外的知识完全无用,而是想说,人的精力有限,你要先确定你当前的目标,以此为基点,再进行下一步的跃进。
就像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所说: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我要先学会打仗,我儿子才能去学习商业和农业。
我们的人生阶段也是如此,你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才能进入下一个赛道。
就像上文中的小L,如果她去另一家公司面试,你以为上过几节产品经理的课,HR就能给她个产品经理做?
所以,关于知识付费最后一个建议是,如果你真想让知识付费为你增值,那就学些和自己工作实际相关的知识。
3 结尾
本文说这么多,无非想论述一个核心观点:
固然知识付费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它为热爱学习的人带来了莫大的福利。
我们不能只执迷于全然的对与错,用一个瑕疵就推翻全局。
智能手机导致孩子沉迷游戏,所以这就是个最糟的发明?
知识获取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所以从业者都是骗子?
这种一概而论的推演,只会让你失去与时代的接轨机会,放弃科技带来的便利。
作为一个拥有自由意识的人,你得知道,比正确和错误更重要的是:
正确的选择。
-END-
请关注公众号,经常有书送
我学历低,多听罗振宇,可以吹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