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
2022-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溪与大海
刘琳坚持第1690天分享(2022/3/3)
角度不同,感受不同。作为父母,我们有没有听到孩子期望的目标是什么?还是说我们总是用自己认为的目标来说服孩子。
其实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都是不同的,无论是从文化价值观还是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同样一件事情,可能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从不同国家的视角来看,我们觉得有问题的外国人可能不一定觉得有问题。
再缩小一点,回到家庭里,其实每一个人的视角也不同,爸爸的视角是什么?妈妈的视角又是什么?孩子的视角又是什么呢?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什么呢?而每个人的看法对另外一个人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再回到咨询里,那么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在焦点里有一个双专家模式,咨询师是引导对话的专家,而当事人是他们自己生命的专家。所以很注重当事人他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在他的生活和思维脉络里他的想法是什么?他的期待是什么?以及真正适合他的是什么?也许咨询师有很多专业的知识,有很多的方法,但是不一定适合当事人。而且在当事人长达十几年甚至更久的生活时间里,你确信你对他足够的了解吗?你可能有一些专业领域的懂,但是对于他们的生活,你真的比他们懂吗?
最重要的是属于他的语言是什么?适合他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我们一味的强加那么很可能对方会出现阻抗的状态。 那么他的方式是什么?最适合他的是什么?哪一种是他做得到的?哪一种是他会的?
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咨询师,我们都要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而不是把我们的视角强加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