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每日一诗(51— 76 )

2021-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舞蝶儿

搜集、整理/ 老马过河

六.六:余生,静而不争


【每日一诗】51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李清照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

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

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赏析

此词作者有李清照与朱敦儒两说,为存疑之作。词写思念夫君之情。上片写夫君因“怕见江南信”触动离愁而“今岁不归来”,十分新颖别致。下片“酒从”句写出“飘零疏酒盏”(宋秦观《千秋岁》),为暗写离愁;“泪向”句则明写离愁。词人因思夫君而愁,又因愁而“遥想”夫君,“人远天涯近”则道出夫君“今岁不归来”的真正原因,并非“怕见江南信”也。词虽短小,但构思新巧,颇具情致。

【每日一诗】52

山村经行因施药

陆游

耕佣蚕妇共欣然,得见先生定有年。

扫洒门庭拂床几,瓦盆盛酒荐豚肩。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

赏析

陆游年轻时曾整理过祖传《陆氏集验方》一书,深谙摄卫养生之道,对普通的病痛都能自诊自治。他晚年长住山阴农村,看到许多乡民为疾病所困,就经常免费为他们诊病送药,因而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尊敬爱戴和殷勤款待。

这首农村记事诗描摹农夫蚕妇口吻行状,惟妙惟肖,生动自然。特别是乡民那种朴素自然的感情和倾村夹道热烈欢迎的场面,均体现出农村特有的人情味。

【每日一诗】53

夜泛蜻蜓浦

陆游

四顾水无际,三更月未生。

偶成摇楫去,不减御风行。

烟浦渔歌断,芦洲鬼火明。

还家人已睡,小立叩柴荆。

赏析

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再次被朝廷起用,知严州军事,本诗即赴任之前所作。时值仲夏,诗人夜泛镜湖,来到了水面开阔的蜻蜓浦上。御风而行,飘飘然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

诗的前三联集中写夜泛江湖时的景色和心理感受。景色浩瀚广阔,但不乏凄清冷寂之感,与诗人此时孤寂落寞的心境十分契合。陆游在闲置六年后,虽又得一职将赴任严州,但他内心并不得志。殿辞时孝宗嘱他享受严陵风光,这很挫伤诗人的拳拳之心。诗人回乡在没有月色的深夜独自泛舟,似乎要与六年江湖生涯告别,但又好像不能忘情于故乡的山水。所以三更时分,还盘桓于蜻蜓浦上,久久地不忍离去。诗最后一联描述夜泛归来小立柴门的身影,意境清泠,形象生动含蕴,十分耐看。

【每日一诗】54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裛yì,篠xiǎo)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战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自然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含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风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篠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篠”、“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每日一诗】55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陆游真称得上是一位绝妙的“导游”:只短短五十六个字的一首七言律诗,就能把读者带进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江南小山村,让你饱览明媚秀丽的山乡景色,呼吸淳朴清新的田园空气,领略敦厚朴实的乡情乡俗。这天然古朴的农村风情画卷和着诗人充满诗意的动情描述,使诗更富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镇江任上时,曾用所得的薪俸,在山阴镜湖畔三山置宅一所。乾道二年(1167)罢职归乡,始赴镜湖新居。这首诗是次年早春出游邻村时写下的,从“闲乘月”、“无时”等语看,诗中描写的当是三山居所不远处的山乡景色。

【每日一诗】56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赏析

此诗作于764年(广德二年)秋,当时作者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解释这首诗说:“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这意见值得参考。至于上四句叙景、下四句言情,也只是各就主要方面加以区分的。其实,上四句虽偏于叙景,而景中有情;下四句虽重在言情,而情触景生。八句诗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意境,令读者玩味。

【每日一诗】57

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戏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赏析

这首诗与《游山西村》几乎写于同时,但描摹的却是另一种景象。诗人已把新奇有趣的目光投注到农村中活泼好动、调皮可爱的小孩子身上,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农村儿童写生画像。

诗前两联攫取的是日常生活中饶有兴味的一个片断:一场春雨过后,在刚放晴的傍晚时分,一群农村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门前空旷的场圃,自玩各种游戏。有的孩子胯下骑着竹马,跌跌撞撞地向泥沼冲去,口中肯定还不停地大呼小叫,俨然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骑士;有的孩子一边牵引着风筝一边奔跑,任凭纸鸢在空中横冲直撞,兜着风发出呼呼的声音。这两幅画面都极有动态感,刻画出山野孩童生性好动、健康活泼的可爱形态,充满了童稚之趣。后半首写农村世代耕读、劳动传家、朴实无华的田父家风。这一幅幅充满童稚情趣、天伦之乐的生活场面,深深地吸引着诗人。他拄杖闲看,完全沉醉在这怡和知足的乡土情韵之中。诗最后二句,借父老之口表述了朴素的观念,说孩子们读书只要粗通文墨,能应付赋税服役的事就够了,不必为了羡慕做官而辛苦一生。

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欣赏与认同,其实反映了他在特定生活背景下的生活感慨。在罢官归乡的最初日子里,是农村生活给了他莫大的精神安慰,抚复着他的心灵创伤。但陆游毕竟志存高远,从小就熟读兵书文典,意不在阡陌之间。他说这番话当包含着对仕途凶险叵测的感叹,又有怀才不遇的愤世之情。

【每日一诗】58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赏析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每日一诗】59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赏析

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每日一诗】60

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陆游

儿童随笑放翁狂,又向湖边上野航。

鱼市人家满斜日,菊花天气近新霜。

重重红树秋山晚,猎猎青帘社酒香。

邻曲莫辞同一醉,十年客里过重阳。

赏析

“十年客里过重阳”,是这首七言律诗抒情的起点。诗人自乾道六年离乡入蜀,十年羁旅异乡客地。至这次罢归回乡,重新回到阔别的三山故园,家乡的一山一水,使他倍感温馨亲切。诗人投身其间,与儿童相嬉,与父老相酌,尽情地欣赏湖光山色,感受社日风情,呼吸田园自由清新的空气,驾着一叶小舟,陶醉在这天然无饰的风土乡韵之中。

诗写重阳节前的一次出游,看似十分信手随意,其实针线细密,颇具匠心。首联写出航,点“狂”字状写诗人迷恋痴顽之态。颔颈两联对仗工巧,意象却错落有致:鱼市人家水上营生,村落酒肆青帘招客;菊花天气天高气爽,新霜乍起层林尽染,好一幅秋日的图景!红树青帘,鱼市社酒,夕照波光,句句不脱水上感觉,又紧扣重阳节令,写尽节候风光。承首联“野航”而起,铺叙景色风情伸足题意。尾联点“狂”之缘由,情景兼备,顺理成章。

整首诗意象生动,色彩明丽,浑然天成。正如这水乡田园的风景和人情一样,纯是天籁,让人抒怀。

【每日一诗】61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杜甫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赏析

杜甫的后半生相当颠沛,国乱逃荒,贫贱挣扎,很难有大段悠闲的时光,如此淡雅宁静的心情最可能是他晚年买舟回乡,向着家乡而行,打算叶落归根。他在船上安静欣赏和享受着沿岸山水,此时大段的空闲,让他观察到停舟所在的桃花树。

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归心似箭,也难得他自己认为攒够了回乡的钱。所以心情相对恬淡。虽然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写着落花之可爱和美,但是他的颠沛如何不像风卷落花?安史之乱的被迫流离,他的遭遇大约也和这落花一样,本为追求报国的理想,却四处无门,最后流落四川长达数年,兄弟不能团聚,生活困苦。有同情他的,也有冷眼拒绝他的。

他写下落花,倒也不算是宣泄,人在归途中,相对安定,都是前尘往事,花的一生,人的一生都是何其想象。他接受,他欣赏,他笑着接纳。

但是这首诗的悲哀不是在诗里,而是在诗外,这首诗清新细腻灵动,但是不久之后他并没有像落花一样上岸。并没有如愿以偿回到家乡,盘缠在仍旧有战乱的地方消耗殆尽,最后死在长江的船上。

杜甫的落花,文笔上轻灵细腻,给人以享受,但杜甫的人生落花更让人震撼。因为有多轻灵,就照应他现实有多苍凉。

【每日一诗】62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赏析

诗一开头,点明“远送”,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伤别之余,诗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诗人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说得好:“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正是此诗平中见奇的地方。

诗人想到,像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恐怕将来也难得遇到,于是离愁之中又添一层凄楚。关于严武,诗人没有正面颂其政绩,而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说他于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出守外郡或入处朝廷,都荣居高位。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讴歌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言简意赅,雍雅得体。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作这首诗送好友严武,既赞美严武,也发出他自己“寂寞养残生”的叹息。诗意在送严武奉召还朝。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所以心中那种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不必再用言语解释。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沉郁,情真意挚,凄楚感人。

【每日一诗】63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赏析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王驾这首《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从作社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古代,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每日一诗】64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赏析

时值暮春,花谢花飞,眼看着落花流水春去也,诗人不禁把酒伤怀。安史之乱后,曲江一片萧条,门可罗雀,石麒麟倒卧在高冢之前;恰逢诗人官场失意,朝不保夕。诗人面对此时此景,百感交集,想举杯消愁、及时行乐,结果却是愁上加愁。

这首诗含蓄而且富有神韵。诗人只是抒写了最典型而且最有特征的东西,让读者通过已经抒发的情感和已经描写的景物去体会尚未抒发的情感和尚未描写的景物。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限。全诗布局精细、出神入化。

杜诗写曲江和提到曲江的有十五首之多。如果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作的曲江诗,是为自身和国家未来的命运而担忧的话,那么乱后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在为逝去的青春年华而叹息,为一个王朝的衰落而哭泣。《曲江二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每日一诗】65

曲江二首(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上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用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走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走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致到处欠着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味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那就今日有酒今日醉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人生,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第三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人生如此短促,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末联是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啊,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每日一诗】66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赏析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托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感叹更加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明胡震亨说: “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每日一诗】67

竹枝词九首·其七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任夔州(今属重庆)刺史时,创作的组诗作品《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七首。在这首诗中,刘禹锡主要借助了瞿塘峡的艰险,引出了他对人心之险的思考。可以说是短短4句,便把人心看得很透彻,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

诗的第一句“瞿塘嘈嘈十二滩”,是对瞿塘峡的描写。即瞿塘峡水急促地流过十二道险滩。“嘈嘈”,这里是指急促而杂乱的流水声。通过“嘈嘈”二字,我们可以得知瞿塘峡流域的地势十分险要,所以水流很湍急。至于“十二滩”,并不是确切的数字,主要是为了说明瞿塘峡一带险滩很多,船只通行十分不易。所以在诗的第二句中,刘禹锡便说“人言道路古来难”,即自古以来,人们就说瞿塘峡很难渡过。就如同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样,蜀地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都是难于上青天。但就是瞿塘峡这样的“蜀道难”,在刘禹锡看来却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还是那人心之险。即诗的三四句所说“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人心啊,可是要比瞿塘峡水还要险恶、可恨啊,因为就算是在平坦的道路上,它也会掀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显然,刘禹锡这两句诗不是张口就来,而是根据他的经历所感悟的。我们都知道,自从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便走上了一条不断被小人诬陷,权贵打击的放逐之路。因此,对于刘禹锡来说,他的人生道路就是因为这些人心险恶的权贵,而变得凶险异常,十分艰难。所以他才会有“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样的感慨。当然,这里不排除有愤世嫉俗的意味,但是反观漫长的历史,如刘禹锡这里所说的人心之险,却又极具警醒作用。即便是现如今,那也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每日一诗】68

秋晚闲步,邻曲以予近尝卧病,皆欣然迎劳

陆游

放翁病起出门行,绩女窥篱牧竖迎。

酒似粥醲知社到,饼如盘大喜秋成。

归来早觉人情好,对此弥将世事轻。

红树青山只如昨,长安拜免几公卿。

赏析

诗是陆游六十九岁那年秋天病愈后写下的,“人情好”是这首农村诗吟咏的主题。

陆游晚年归园田居,虽奉祠半禄,但家境并不宽裕。为了生计,陆游与子孙们常一起躬耕陇亩,向田父野老学习稼穑之道。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并自称“行年七十尚携锄”。平素灌园浇地,种豆锄瓜,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村民。“东邻稻上场,劳之以一壶。西邻女受聘,贺之以一襦。”(《秋晚农家》)诗人真诚的祝福,往往会得到乡民们十分的敬意和加倍的回报。这首诗叙说诗人卧病时普通村民对诗人的关切和照顾,情真意切,令人过目不忘。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绩女和牧童看到诗人病起出门,就关心地迎了上来,问长问短,又是送酒又是送饼。这种朴素而真诚的问候,给病后的诗人以莫大的精神慰藉。诗人从官场走向农村,农民的淳朴常使他感动万分。在陆游晚年,表现“人情好”的诗很多,如《东村》二绝:“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锄耰(yōu优)女下机。掘得茨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野人喜我偶闲游,取酒匆匆劝小留。舍后携篮挑菜甲,门前唤担买梨头。”山野之人对诗人是多么热情,这份真情厚意,委实令人心动。

“归来但觉人情好,对此弥将世事轻”一联,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民间淳朴温暖、官场凶险奸诈,另一层则表达了诗人对山野之民深深的敬意。诗人回乡以后,“几年羸疾卧家山,牧竖樵夫日往还。”随着与村民野老相处日深,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乡里间的一股正气。“至论本求编简上,忠言乃在里闾间。”(《识愧》)基于这样的感慨,使他更加鄙视官场的庸俗和冷酷。最后说,镜湖的风光依旧旖旎怡人,不知京城中又罢免了几位公卿大臣,有几人得志、几人失意?这里“红树青山”斑驳亮丽,是诗人笔下典型的镜湖秋色。诗人病后拄杖眺望,眼前风景如画,回味人生,更觉风光这边独好。

这首七言律诗明白如话,通俗易诵。然浅显中有真情,平淡中有卓识,运用对比手法,褒贬春秋。诗非仅仅赞美乡闾真情而已,实也包含着对仕途朝政的嘲讽。

【每日一诗】69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赏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撞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啰嗦,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每日一诗】70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易懂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感觉;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出,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每日一诗】71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每日一诗】72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杜甫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赏析

任城,唐朝时兖州的一个县城。

许主簿,是诗人的朋友。

南池,位于原兖州城东南隅。

这首诗前七句都在写景,只有尾句突然产生了思乡之情(旧青毡,指思乡),不妨先试着读一读,看看其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首联,点明南池两边的不同环境,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变是荒芜的田野;颔联和颈联,分别选取四种景物,两两进行对比,突出了南池两边的景物特点存在鲜明的差异。

通过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得出一个关键结论:因为地理上的差异,南池两边的事物对气候的反应明显不同。

这个结论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当然为了引出诗人的感情,我们继续读尾联。

尾联“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青毡,据《晋书·王献之传》载,王献之夜卧书斋,有小偷入室行窃。献之发觉后说,别的东西尽可拿走,只有青毡是我家旧物,应该留下。群偷吓跑。后以“青毡”指代儒者故家旧物,这里代指家乡。

诗人现在看到的是白露,家乡的亲人恐怕已经看到霜了吧,这才是诗人思乡之情的来源。

这首诗,诗人前七句的写景,如果单独拿出任何一句,都无法联系到思乡之情,但是这些景物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前六句的景物两两对比,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正是诗人感情的来源。

这种触物生情的写法,不是由某个景物特点直接触动感情,而是由多个景物组成一个共同的内在逻辑,再由这个逻辑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含蓄,如果不下一番功夫,很难读出其中的妙处。

【每日一诗】73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每日一诗】74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

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每日一诗】75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每日一诗】76

丽春

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赏析

春天花草丰茂,丽春花开得最好。其花枝柔软,随风款摆,轻盈、娇柔的花姿引人怜爱。相比移到哪里都容易成活的桃李,丽春更为高贵,我却不想让更多人知晓缘由。世间百媚千红,对你情有独钟。有时候,人和花的缘分如此,人和人亦然。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芳草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

2021-03-06  舞蝶制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