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第二十二天】“为秦开帝业”的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掀起了改革高潮。在这些变法实践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使秦国得以在列国纷争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公孙氏,卫国国君后裔。投奔为何魏国,遭忽视;投奔秦国,被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官至大良造,赐封商地,于是,后人也称商君或商鞅,曾两次推行变法,并为之献出生命。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聚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体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候。”——《战国策,秦策三》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具有野心、发奋图强的秦孝公坚决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秦地民风质朴强悍,《诗经》中就有不少篇章反映了这种习俗风尚,“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又如:“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贯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样的记载也体现了秦国勇斗的民风士气,如有合理严格的制度作引导,就能聚起统一的意志,在兼并战争中前赴后继,所向披靡。
《商君书》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那么商鞅变法可以主要概括为两个部分,富国之策,强兵集权,也就是“农战”和“法制”。
富国之策: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
统一度量衡。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利于统一赋税,消除割据势力。
强兵集权:
奖励军功,实行十二等爵制。打击贵族特权,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保证兵源,强化地方的统治。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焚烧诗书,制定秦律。加强思想统治,使改革合法化。
商鞅变法后,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史书载:“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 秦人捐甲徒裼以超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骁勇善战的军队是秦国对外兼并扩张的主要支柱,在秦统一六国大业中首发挥过关键的作用。
商鞅也曾提出,商汤,周武,没有依照古制而成就王业,治理国家不一定要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所谓的“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就是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虽然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带有定的局限性。
商鞅变法没有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新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就是那个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