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提问”的能力?
看到标题,也许不少朋友会问:不就是问问题嘛,这有多难的呀?确实,对每个人来讲,单纯地问十几二十个问题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和呼吸吃饭一样简单,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曾经问的问题是否对回答者造成困扰?你是否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你提问的过程是否朝着自己想要的结果去发展?以下建议,也许能对你的提问的能力有些许帮助。
提问前
一、保持好奇心。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好奇心确实不如孩童时候那么强烈。小时候的你,见到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总是会不厌其烦问自己的父母“这是什么”“那个为什么会这样”“我要怎样才能这样子”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但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似乎“未老心衰”,对很多事情都不太感冒了。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呢?一是自己变得无趣,二则是自己不会有任何想问的问题,自己便不能在认知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因此,平时有空的时候尽量少宅在家玩游戏、刷抖音,多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多接触一些有趣的人,让自己找回那个曾经好奇的自己。只有当你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的时候,你才会发自真心地提出问题,寻找到真正的你想要答复,进而促进自己的成长。
你还存有小时候的好奇心吗?二、提前收集提问前所需的资料。
当今这个社会发展非常地迅速,每个人都很繁忙。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特别是与自己不太熟络的人)愿意抽时间来回答你的疑问,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之情。然而,现实中总会有不少朋友未提前做好功课就随意提问,比如有人会直接抛出一个问题“我选A大学好,还是B大学呢?”——你是否提前了解过这两所大学的有关信息呢?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的顾虑是什么?……在你问别人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将有关的信息提供给回答的人,供他们参考分析呢?永远记得,未做任何准备的提问,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图财害命”了。
做好提问前的功课三、提问之前要有自己的大概想法。
当然,我们会提问,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然而,在提问之前,我们都应该根据自己已有的信息对问题做适当地思考,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可能的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正确与否。一方面,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过度依赖他人,另一方面,也许在你初步思考之后会发现,自己真正应该提的是问题B,而不是最先开始想提的问题A。
提问前,你有个大概想法吗?提问时
一、精准提问。
啥叫“精准提问”?就是你的问题,要问到点子上。打个比方,你问某个专业人士:“请问如何才能提高我们公司的销售?”这样的问题,比较泛,看不到边界。有心回答的人,需要花很多时间从各个方面给你进行指导;而无心的人,则可能会随意给你一个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因此,可以尝试这样提问:“我应该如何提升销售人员的销售沟通技巧?”“销售人员怎样的销售话术可以提升销售转化率?”“我的产品要怎么改进才能提升销售?”“有什么好的奖励方式可以激励销售人员的销售热情?”等等。
说到“精准提问”,有必要提及“准确用词”重要性。最常见的用词不当,主要体现在主语和定语上面。比如我有个同事会有类似这样的表述:“他们说这件事情要XXX”。于是我便会问他:“你说的”他们“是指谁?”这个时候,他便会不屑地说”就是YYY呀“。当然,你可以说我比较愚钝,但是一个沟通在表述之前没有交待前提条件,想当然地以为对方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这波操作,在小事情上倒没什么,但到了大项目上面的时候,往往可能就埋下了个定时炸弹。
上面是主语的用词不当,再讲一下定语。
”小B,我的生产计划完成了吗?“完成了。”过了几天,当客户要下订单的时候,你发现仓库没有货,你便问B:”你不是说生产计划完成了吗?“”哪个生产计划?“”就是4月10号的那个生产计划呀。“”哦,我以为你说的是3月20号的那个呢。4月那个刚下,哪有那么快呀。“于是,你可能会气得吐血,但是,你不能怪谁,只能怪自己,没在开始就用好定语——如果你在开始就问:”小B,3月20号的生产计划好了吗?“,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很多时候,用语不当而导致项目翻车的原因,往往都是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对方知道。所以,为了得到你想要的答复,请精准提问,用好主语和定语吧!
精准提问二、不要预设判断。
说到这一句,有些朋友可能就纳闷了:前面不是说提问前要有自己的大概想法了吗?为什么现在又说不要预设判断?在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下,这里说的不要预设判断,是指在提问的过程中,不要非常明确地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倾向。
举个例子:孩子的月考成绩下滑厉害了,父母问他:“你这次月考的排名怎么跌得那么厉害?是早恋了吗?还是在学校只顾着玩了?……”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不想说话了——也许那个月,孩子在学校住宿期间发生了场高烧,但为了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所以才没有告诉他们。当父母心里预设了不好的判断,并且提前说出来以后,孩子便不愿意再多说什么了,而父母的提问,除了指责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要预设判断,更不要在提问时表露三、不停追问。
丰田公司有个著名的“5个W(为什么)”案例:
曾经丰田公司有台机器不转动了,普通人会说”因为机器超负荷使用,保险丝断了。“提问和回答到此,就结束了,根本不能深入到根本原因,也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那当时便有个工程师深入提问下去:
1.“为什么这个机器停止转动了?”——“因为机器超负荷运转,保险丝断了。”
2.“为什么机器超负荷了?”——“因为轴承部分的润滑度不够。”
3.“为什么润滑不够?”——“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4.“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呢?”——“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5.“为什么磨损了呢?”——“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
提问至此,根本的原因便水落石出了,真正的解决方案也很明显了:机器需要安装过滤器。
如果当时没有不停追问几个“为什么”,直接叫个工人换上保险丝或者换上油泵轴就万事大吉,那么过段时间,可能会再次发生同样的故障,那这整个解决问题的成本,真的就非常高了。
所以,为了高效地解决问题,提问的时候,最好能学习一下丰田公司这个案例,不停追问下去。
第一个问题是根本问题吗?四、不要反问。
之前有个朋友A和我分享了一个他的经历:当时他们公司来了个新同事B,由于B的电脑屏幕比较小,并且显示效果比较差,当时B就和A沟通能否换个屏幕,毕竟A一般是用自带的笔记本电脑办公,除非是看比较多数据的时候才会用到大屏幕。A觉得问题不大,便和B交换了彼此的屏幕。换完后,一个老同事C就微信A:“你怎么直接把领导给咱们刚换的屏幕换给了B?领导看到了会怎么想?……你觉得这样做合理吗?算了,也许是我多事了。”朋友A当时也没有回B,按他和我说的:“C的心是好的,但是以这样一种反问的方式来沟通的话,让我感觉不舒服。“
每个人都要尽量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善良的方式很关键。反问,是一种夹杂着观点甚至是命令口吻的提问,容易让人产生心理排斥,弄到最后,你的”好心“真的变成”多事“了。
反问,是夹杂着观点甚至是命令口吻的提问提问后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让自己的经验更好沉淀下来的一步:复盘“提问前”和“提问时”,总结相关经验并记录下来,通过演讲或者写作等方式传达出去。“费曼技巧”,教,便是最好的学。希望大家做完任何事情以后,都能稍微花一点时间,哪怕10分钟,复盘整个项目的前后,相信对你的成长大有裨益。
任何项目都要复盘以上,仅仅是有关“提问”的部分建议,更多经验和技巧,还需要大家通过书本和现实操练来熟练掌握。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