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粥
吃 粥
这两年来,由于身体的原因,早上吃早餐,我常常选择吃粥。
上班路上,随意走进路边一家粥店,就能吃到各种各样的粥。通常,店家一大早就会煮好几大锅粥等着粥客们。不大的店面,在门口餐台上,整齐摆放着刚煮出来不久的粥。有甜的,如南瓜粥、绿豆粥;有咸的,如骨头粥、皮蛋芥菜粥;还有不甜不咸的白米粥、玉米粥,等等。
当然,光有粥也不行,每个店家都会为你准备各种下粥小菜:炒青菜、炒萝卜、炒南瓜、炒豆角、煎豆腐、煮黄豆……品类丰富,应有尽有,但全是清一色的素菜。
吃 粥
粥不贵,一大勺只一元,普通人两三勺足够饱,配菜是免费的。比起五块钱一碗的米粉,又便宜又实惠,是很多人早餐的首选。
这些年,随着巴马的深入开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养生的重要,很多人为了预防“富贵病”,已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大鱼大肉、胡吃海喝,更多的人口味开始变清淡了。如今,大街上冒出越来越多的粥店、粥摊,人们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大街上吃粥。这些人中,有当地人,有候鸟人,也有刚到巴马的游客。
每天早上,我一般都会点两三元的玉米粥或白米粥,搭配两三样小菜,然后选一个角落,在周围粥客们“呼哧呼哧”声中,慢慢品尝。
吃 粥
一碗热腾腾的粥下肚,冬能驱寒,夏能排汗,对于像我一样畏寒体质的人来说,是很相宜的。
其实,我喜欢吃粥,不光是身体的缘故,也源于小时候母亲给养成的习惯。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那个时候,家里很穷,除了种田种地,几乎没有什么收入。而一年辛苦种出来的稻谷和玉米,除了卖掉其中一小部分,以换取油盐等生活必须品之外,大部分都用来解决全家一年的温饱问题。因为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并不多,加上家里七八口人等着吃,所以平时只能煮粥,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干饭。也必须这样节约,才能足够维持一年到头,否则,还没等到第二年的收成时节,全家就会“断粮”,就得东家借米西家借粮,勉强渡过难关,待来年再还。当时的山区农村,大抵都是如此吧。
吃 粥
犹记得,我的母亲,特别喜欢吃粥。母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几乎每天都要下田下地,早出晚归。而辛劳一天回到家里,能吃上一碗稀粥,对她来说不啻是山珍海味。也因此,每天干完活回来,不管多累,她都要亲自煮一锅粥。大多数时候,全家都是这样等着她煮好了吃的。
但有一次,却因为一锅粥,让她受了不该受的委屈: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村里家家户户,有鸡的宰鸡,没鸡的买肉,既祭拜祖宗,也犒劳自己。有鸡有肉,还得有干饭,这是那个年代当地壮族人过节的传统,哪怕家里没粮没米了,借也要借,反正干饭是不能少的。或许是忘了当天是节日,也或许是白天干活太累了不想吃干饭的缘故吧,总之那天晚上母亲照常煮了一锅粥。就是这一锅粥,让她当晚被爷爷和父亲责骂了。母亲是逆来顺受的人,她并没有出言顶撞她一贯尊敬的爷爷和脾气火爆的父亲,只是低声辩解了几句,然后一整晚沉默着,但我分明看到她眼里含着委屈的泪水。
从那以后,每次吃粥,我眼前不由的总会浮现出这一画面,也更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不易,母亲的不易。
吃 粥
后来,我工作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除了炎炎夏日,一般都不再煮粥吃,因为吃粥容易饿,我每天还要上班做事,已不能忍受那样的苦。但每逢母亲抽空来和我同住的日子,她必常常煮粥给我吃,而我也没有任何怨言,照例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那不光是好吃,还有更难忘的东西在里头。
明才子解缙曾有《感咏诗》云:“水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前后流。……”,写的是他身居高位后,每逢水旱荒年,经常煮粥而食,因他本出身贫寒,不敢忘了人间疾苦。宋范仲淹年少时常“划粥而食”,过惯了苦日子,以致有人送给他好菜好饭,他宁可留着坏了也不肯吃,人家问他缘故,他解释说他平时吃粥吃惯了,并不觉得苦,但如果现在贪食好的东西惯了,将来怎么办?后来他通过刻苦奋发当上当朝宰相之后,也常常煮粥而食,未尝或忘昔日之苦。
吃 粥
以上两例诗文,说的都是名人吃粥不忘苦的故事。母亲没念过书,自然不知道这样的典故,我也没当过什么官,自然也不会有那样的情怀。但我想,母亲常煮粥给我吃,除了知道我喜欢吃之外,也含有叫我别吃惯了甜而忘了苦的意思吧。
今天恰逢母亲节,我下班买菜回到家,看到餐桌上搁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粥。我未吃,心已暖。
吃 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