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终身成长行动指南

2020-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i木槿

终身成长行动指南第一篇:简单的开始|果断降低难度。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遇到挑战不敢放手一搏;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无论做什么都畏手畏脚;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获得任何改变,甚至感到抑郁……这是因为你已经无法感受到自己日渐成长,失去了想要努力拼搏的干劲。

其实,不断成长原本是人类最根本的动力和特性,而很多人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本书作者赤羽雄二,曾在麦肯锡公司工作14年,一手从零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他在进入麦肯锡公司之前完全没有企业经营咨询相关的工作经验,甚至也完全没有过在众人面前发表讲话的经验。

但是在进入麦肯锡之后,他不断学习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顾问,同时也感受了自身的变化,切实感受到了成长。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阻碍成长的几大因素,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能够让所有人持续成长的方法论”,并且提供了多种能够让你有所成长的创意。作者将这些方法和创意归结为“打破成长障碍的7个行动”。从建立自信到创造良性循环,再到降低目标的难度,以及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只要实践其中的几项立刻就能够克服障碍,获得正在成长的真实感受。

那么,我们就从这7个行动开始,一起来学习和实践,打破屏障,获得成长。今天我们来看第一个行动——果断降低难度。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觉得自己“只要定好了目标,基本都能执行”或者“只要下定了决心,没有遇到非常严重的困难就一定会完成”。但实际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实非常少。

为什么我们制定了目标依然无法执行呢?至少有以下4个理由。

1、大多数人缺乏自信。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自信强大,但大部分人其实都缺乏自信。很多人会认为拥有令人羡慕的学历、能够出色完成工作的人一定充满自信。而事实却是——他们同样会暗自和同事或同伴以及前辈做比较,而比较后的结果呢,就是认为“我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大家都似乎很少被夸赞,父母、家人总是在指出我们的缺点,不停地说:“不行,不行。” 我们的身边缺少积极的反馈,这导致很多人自我评价和自我肯定感都很低,缺乏自信。

2、大多数人没有信心能够完成制定的目标。

很多人没有信心能够完成制定的目标。强行给他们制定一个目标,他们通常会一边想着“这目标真的能实现吗?”一边努力去完成。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

工作、学习都是这种状态,所以对于自身是否能够有所成长也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3、大多数人无法抵挡那些阻碍目标实施的诱惑

比如说,有人定下了“在一个月之内减肥两公斤以上”的目标。最开始的3天或许还能够坚持,中途有一整天都要参加会议,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在晚上吃了鸡腿饭,半夜又以“没吃午饭”为由吃了拉面,接着想到“这种时候应该吃一些点心”又吃了铜锣烧。于是,减肥这件事又变成了从下周开始。

4、大多数人不知应该如何克服中途出现的障碍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或者意外是非常常见的情况,很多人都不会灵活应对,暂时达不到目标,却又不想降低目标,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机会。说到底,这也是心态的问题。

基于这些原因,本书就提出了第一个行动指南——果断降低难度。

为什么“难度低一点的目标”会更好呢?

制定目标后却中途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目标难度过高”。有很多人踌躇满志地想着“如果难度不高,就不能称之为目标”,或者觉得“目标不高的话羞于启齿”,不考虑自己的实力和迄今为止取得的成果,就盲目地制定难度较高的目标。

当然,“一旦定下了目标,就绝对要完成”“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完成”,有这种想法并付诸行动的人确实存在,不过能够切实完成目标的人只是极少数。而且执行的中途会非常容易感到疲倦。

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一些简单的目标来作为成长的开端。人总是在制定目标时很容易被激发干劲,从而制定一些难以完成的目标。但事实上,简单的目标更具有优势。

首先,如果目标比较简单,必定更容易实现。比如,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比起“每天跑五公里”,想必还是“每天跑五百米”这样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吧。由于这样难度更低,我们便会想“那就加油吧”,如此一来也能拿出干劲。

而且,简单的目标也能更早实现。比起“在暑假期间阅读二十本书”,“在暑假期间读五本书”这样的目标明显能更早完成。

另外,完成了定下的目标,只会给我们留下“成功了”这样的感情,以及完成目标的事实和成功体验,而不是“这个目标究竟是难还是简单”。毕竟在成功后,我们几乎不会冷静地回想“其实那时候定下的目标很简单啊”。

只要制定并完成了简单的目标,无论是怎样的目标,都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这样一来,个人和团队都能拿出干劲,然后就会想着“要再接再厉”。即便是非常奇怪、想法非常消极的人也必定会有这样的情绪。

最后一点,由于制定简单的目标能更早获得结果,接下来,我们自然会制定一个有一些难度的“简单目标”。如果是个人,就可以自行制定目标;如果是团队则经常会有某些人说一些消极的话,团队成员对于制定目标这件事存在抵触情绪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制定“较为简单”的目标,只要向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前进,作为一名领导带领团队的容易程度会截然不同。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只要制定了行动计划,即便中途暂停也要坚持完成。就算多次中断,只要再次开始并坚持完成就算不上失败,就能够一步一步地、踏实地向目标前进。

如果想着“已经停下了,就算再开始也没有意义了”,日复一日地休息下去的话,时间会过得非常快。这样一来,或许就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努力了。

如果不坚持完成目标就等于“失败”,然而只要每次暂停过后重新开始就不算“失败”。我们不该想着“已经停下了,就算再开始也没有意义了”,应该想着“坚持完成目标就可以了”,即便中途停止,也能够继续努力完成目标。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其实,降低目标难度,这真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有去照着做吗?说100次都不如做1次。这本书既然叫行动指南,那么,希望我们就从这本书开始,真正的行动起来吧。

第二篇:秘诀|坚持不痛苦的、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努力。

说到成长,这其实是很多人的意愿,很少有人会说“我压根就不想成长”,成长是人类生存的动力之一。

可是,为什么这个意愿却是如此的难以达成呢?最重要的就是,很多人存在妨碍成长的心理障碍。

“妨碍成长的心理障碍”有很多,最大的障碍就是觉得“我不行”、“反正我也办不到”,然后就此放弃努力。一旦想到“既然这么困难,那试了也没用”,就不再会努力拼搏了。

还有,以“一次都没成功过”“之前也失败过”为由,从一开始就放弃成长的人也非常多。其实,我非常理解他们想说这种话的心情。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是做好了恰当的准备才发起挑战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行,有的压根连准备都没做。好一点的,也是没做好准备就发起挑战,那结果可想而知了,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此外,有些人一旦发现事情的进展不顺利,就会觉得“没有人会支持我”、“没有人会认可我”。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随着我们心态、态度、相处方式的不同,在多数情况下,周围的人不会经常来妨碍你,许多事都能够取得成功。

当我们有了这些观念,就很难下定决心,投入的去准备和行动。如此就不可能真的成功。而放弃或者失败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些负面的心理障碍,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要想跳出这个怪圈,就要行动起来,用行动打破这个障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第二个行动方法——坚持不痛苦的、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努力。

很多人都觉得努力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痛苦是因为你付出了很多去做了,却不一定有结果,这个不确定就成了痛苦的根源。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努力理解成为“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或许会获得相应的结果。“努力,就是有结果且让人愉快的事”,这样一来,努力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痛苦、沉重的事了。

想要有所成长,“持续的努力”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持续的努力,就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减掉两公斤体重,也不可能每天坚持练瑜伽,更不可能坚持写博客。若不是每天坚持跑步,恐怕也不可能跑完马拉松。

只要掌握了能实现“持续的努力”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我们就能不断收获成果。

因此,“只要今天做到了,明天自然也能做到”、“不要勉强自己,明天也继续坚持”这样的想法会帮助我们专注在当下。如此一来,我们坚持的天数会从一天变成两天,两天变成三天,然后变成一周,进而变成两周、一个月、三个月。

比如我们朝华读书的同学,每天坚持听一节课,每周的读书会讨论发表感想、每个月做一次总结和回顾……这些都是支撑持续的努力的机制。

然后,每当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努力”一词时,就会想着“必须坚持下去才行”。

“今天练过瑜伽之后心情特别好。明天也继续吧。”

“今天读过书之后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开心,还想再多读一些。”

不痛苦的努力才能更容易坚持下去。

相对应的,“不痛苦”的思考方式也很重要。最开始的时候,先思考从哪一个阶段开始会相对不痛苦,早点感受到努力的喜悦,渐渐地就能进行“不痛苦的努力”了。

比如,作者列举了几种对他而言并不痛苦的努力。

• 参加大量的学习会和活动,获得与人相遇和学习的机会。

• 让这些相遇可视化,成为今后活动的启发。

• 开展大量的演讲及专题研讨会,加深其中的关联性和自己的

思想。

首先,他认为一定要多参加学习会和活动。只要去了,肯定会遇到优秀的人,人脉也会不断扩大。由于能学到自己并不了解的知识,会有“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一直不知道。这下明白了”这样的想法。

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拥有十分广阔的人脉,是因为他在离开麦肯锡之后参加过无数次的学习会和活动。

第二点指的是设法将人脉可视化,再进一步强化人脉。在某个地方遇见一个人,之后那个人邀请他参加学习会或活动,然后又遇见了某人……这时,他会仔细记录这个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决定参加哪些活动,放弃哪些活动,有效利用时间。

第三点,作者一年会举办50~60场演讲及专题研讨会。这也会带来全新的邂逅,加深思想。还能借此机会全方位地扩展人际圈。

作者认为,一旦获得了成果,人们就会逐渐从付出努力这件事中感受到快乐。只要了解到自己的能力正在急速上升,就会变得无比开心。

说到底,努力痛苦与否全看个人想法。比如,对于你要做的这件事情来说,你究竟是喜欢,还是不讨厌?真的觉得非常麻烦吗?能很快看见成果吗?有同伴吗?能否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从中获得的好处?这些都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向。

换句话说,努力是否痛苦取决于你是否“由衷地喜欢”这件事。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反而会感觉“快乐”了。或者说,即便算不上非常喜欢,只要没有讨厌的要素,想必也不会感觉痛苦。

另外,是否觉得“非常麻烦”也是很大的要素。稍微感到有些麻烦也能坚持下去,可一旦超过你认为的“性价比”,那么痛苦的感觉就会成倍的增加。

在还不够投入的阶段,“能很快看见成果”非常重要。看见成果才能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有同伴”也很重要。只要有同伴,痛苦的练习也会变得快乐起来。就像在我们朝华读书,如果我们自己一年坚持阅读52本书,这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痛苦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在一个群里,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加入加油,这个过程就愉快了很多。

关于“能否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从中获得的好处”这一点,顾名思义,就是指结果能否不断延伸。只要能获得这样的结果,就会很容易坚持下去。比如,Frida老师自己,每天的学习,都能在讲课、写文章,还有与同学们的沟通中获得反馈,切实感受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和提升,那么,对我而言,这样的努力就是不痛苦的、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努力。

总结一下吧。很多人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是因为存在妨碍成长的心理障碍。因此,第二个切实有效的行动就是坚持不痛苦的、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努力。痛苦与否在于个人的想法。我们可以从是否喜欢,是否麻烦,是否看得见成果,是否有同伴以及,能否感受到获得好处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三篇:基础|设法建立自信。

不知道大家都是在哪一个瞬间感觉自己成长了呢?我觉得,最能让人感觉到有所成长的瞬间,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能够做到之前无法完成的事”。

比如:

有的人在会议上一旦被要求发言,大脑就会变得一片空白,什么都说不出来。然而,在不知不觉间能够解释清楚自己的方案,还能获得上司的认可,获得更多的进步。

无论提交过多少份策划方案和报告,总是被上司改得满篇都是红色,然而在不知不觉间,只需要修改两三处就能通过了。

做到一半就开始感到厌恶,就连上司看起来也变得很可憎,有时还会暗自咒骂:“谁要在这种破公司工作。”等成功之后再回顾,却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这说明了什么呢?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攻克难关”。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做到”,然后有目的地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人一旦有过一次这样的成功体验,便会想着“再来一次”“努力做得更好”,如此一来就能站在比别人更有利的位置上为下一次挑战做准备。于是产生了良性循环,不断获得好的结果,最终得以成长。

在促进成长的方法里,有一个非常有效却很少有人使用的方法,那就是“设法建立自信”。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是否有自信”,而是“以建立自信为目的,想尽各种办法”。

很显然,世间存在“有自信的人”和“没自信的人”。并非所有人从一开始就有自信,绝大多数有自信的人都为了建立自信尝试过不少方法。

或许有人会说:“话虽如此,可我就是没自信才头疼啊。”不过,恐怕你想错了。“建立自信的方法”有很多,并且效果非常显著。希望还没有建立自信的同学们一定要尝试一下。

那么,究竟有哪些办法呢?

首先,一定要“奖励努力的自己”。

这一点,想必有不少人正在做吧。我经常能听见“用甜点来奖励努力的自己”这样的话。然而,似乎大多数人只到此为止,再也没有后续了。其实这样还不够,为何不认真奖励一下自己呢?事实上,有个非常简单且极其有效的方法。就是作者《零秒思考》一书中介绍的“A4纸记笔记”,把自己的努力记录下来。

#具体做法#:

将A4纸横放,每张纸写一个主题,1页写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一张纸控制在2分钟之内,每天写10页。换句话说,就是每天用10分钟时间手写笔记。

想到什么就动笔写下来,不用选词酌句,也不用过度思考,为了自己而动笔。只要做成笔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样做能够将脑海中模糊的念头转化为明确的语言。亲眼确认自己写出来的句子能进一步加深印象。它会告诉我们自己正在努力这个事实。

这种行为类似于即便是强迫自己也要不停地说积极的话,这样一来想法就能渐渐变得积极;倘若总是说些消极的话,想法也会愈发地阴暗。

实际上,我们究竟有多么努力,没人能清楚地告诉我们。有时就连自己都说不清楚。

因此,像这样写在A4笔记中的内容,乍看之下全是废话,实则不然。通过刻意写明,我们还能看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在哪些方面没有付出努力。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按照自己的想法写笔记。说到底,这是为自己写的笔记,遵从内心的想法,想到什么就坦率地写出来。这样一来,就能坦率地奖励努力的自己了。

其次,积累微小的成功体验

为了建立自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累积微小的成功体验”。这样就逐渐能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只要不断积累小的成功经历,就能逐渐产生“越做越好”的自信。渐渐地,我们会对自己的成长有足够的自信。

然而,外部的环境很少会为我们创造这样积极的条件。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能获得微小成功经历的内在环境,多做准备工作,不断挑战,逐渐积累成果。这样一来,自然能让自己的情绪更加积极向上。

另外,无论在哪个领域,教人的一方,一定会比被教的一方学到的东西多数倍。而且,如果我们更多地给予的话,大多数情况下总能收获数倍的回报。只要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他人,日后就会有好事发生。

第三,与愿意夸赞我们的人相处

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地奖励自己,创造并亲身经历微小的成功体验,借此一步步建立自信。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愿意夸赞我们、认可我们的人,那就更有效果了。

如果身边有愿意夸赞我们和认可我们的人,那是非常幸福的。请一定要珍惜。如此幸运的状况可不多见。

倘若身边没有这类人,那就需要主动寻找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寻找呢?最好的方法恐怕是在职场和生活中寻找以下几类人,并尽可能多花时间与他们相处。

• 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人。

• 认可我们的人。

• 懂得“积极反馈”的人。

• 不会嫉妒、使坏的人。

• 在一起让人感觉开心的人。

第四,想方设法地远离否定我们的人

世上总有些人喜欢“否定别人,说别人坏话,暗地里使手段,总说破坏别人心情的话”,这样的人是我们需要远离的人。

当然,有的时候也可能会因为意见相左或是误解,导致对方的言辞变得尖锐。这时候,我们要先仔细听一下对方的说法,在确定双方不存在误解之后再做出决定。如果只是存在误解,那么只要消除误会,对方的态度就会随之改善。如果对方的确是“性格恶劣的人”,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的远离。

第五,尝试所有方法

对于建立自信而言,“尝试所有方法”非常重要。或许可以说,重要的是“学会想办法”。有不少人来找我商量表达“想成长”的意愿,听他们大致诉说一遍后,我便会问“试过这个办法吗”“那个办法呢”“还可以这样做”,然而他们普遍的回答是几乎没有采取行动。

有时候,只要有想成长的心,稍微认真思考就能想出办法,有无数创造良性循环的机会。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会说“啊,我都不知道”“一直没想到”“从来没试过”。

嘴上说想成长,却从来没思考过“怎么做才能成长”,不去行动。这样怎么可能有结果?

那么,在想方设法建立自信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先不要着急下结论,多尝试不同的方法

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思考过、下过功夫,一直沿用自己过去使用的方法。因此很难尝试新的方法。于是就会有“使用那种方法曾经失败过”“用那种方法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暂时抛开这种想法,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2. 即使无法立刻见效,也要先观察一段时间

第一次使用一种方法时,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拿出绝佳的成果。在反复试错的同时,还需要稍微观察一下情况。

3. 不懂的时候,要立刻请教身边的高手

自己应该先查一遍,可是依然有许多疑惑的话,那就可以请教一下身边的行家。

4. 将加快速度贯彻到底

想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就必须注重速度。即使做法本身没有区别,只要提高速度,就能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

5. 将自己想出的办法告诉别人

不断地将自己想出的新办法告诉别人,能够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容易想出新的点子。那是因为,“解释”或者“写”的过程,对整理思维有极大的帮助。

一定要记住,大多数情况下,教人的一方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哦。

第四篇:关键|创造出良性循环。

每个人其实都有成长的内在动力,那为什么有些时候却无法成长呢?换句话说,在哪些时刻,我们是很难成长的呢?

首先,不敢挑战新事物。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其实遇到新鲜事物我们应该去尝试,否则的话,会越来越无法挑战新的事物。

其次,缺乏自信,无法坚持到底。一旦缺乏自信,原本能做好的事都会无法做好,并且会在只差一步就完成的时候犹豫不前,这样也会导致失败。

还有,输给“不擅长”。任谁都会有不擅长的事物。按理说,有些人就算能做到不擅长的事也不足为奇,然而在完全发挥实力之前,因为下意识觉得自己不擅长,便没有认真对待。如果从一开始就逃避,那成长便无从谈起了。

比如,我就遇到这样的例子,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我们大家都非常看好他担任新项目的负责人,然而,即便他周围人都认为他绝对可以做到,可遗憾的是,最关键的当事人自己却退缩了。我想再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感惋惜的事情了。

最后,输给自卑。无论是谁都会感到自卑。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自卑感很强,还会给行动、人际关系、沟通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会逐渐退步,进

而无法成长,停滞不前。

自卑是怎么形成的呢?幼年期的心理阴影,以及缺乏关爱导致的无价值感等因素会极大程度地导致自卑。这些人缺乏自我肯定感,总是会因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而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他们会过分夸大对方的优点,而在自我审视时却只会注意自身的缺点,这种两极分化的看法,导致他们即使面对能力与自己相当的人,也会感到自卑。

那么,我们要怎么打破这些难以成长的时刻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第四个行动——创造出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是指在众多有利因素的助推下,让人能够更加简单地、确切地实现自己想实现的事情。“创造良性循环”指的则是,依靠事先打下的诸多基础开启良性循环,顺势而为,以实现当初的目标。

这并非只是创造出单纯的因果关系,而是“提前打下诸多基础”“抢占先机”“有意识地创造顺风”。必须先“根据获得的结果,找出引发良性循环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出有利的大趋势”,这样便能令事情的进展变得顺利。成长也是一样。

如何做呢?

第一,事先“播种”

为了创造出良性循环,还需要事先在各个方面“播种”。但是,播种的方式也要视成长的目的而定,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几种情况。

1. 想强化把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强化把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需要重复大量的实践,把学习到的运用到生活中,并且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以此检验和积累经验。

2. 想要提升领导能力

想要提升领导力,最迅速的办法就是在组织中主动担任某个项目的领导。从小的项目开始做起,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锻炼机会,还能同时获得播种和提升技能的机会。

3. 想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

想要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就必须先确定自己感兴趣且愿意深入研究的领域。可以是自己工作的周边领域,也可以是跟自己工作的领域有些许不同,但在不久的将来想要涉足的领域。

首先,寻找精通那个领域的人。仔细询问想要了解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在网上搜索主要的关键词,大致阅读几百篇网络的文章。只要不停地阅读下去,必定能找到对症下药般的好文章。

接下来,最好是与先前请教过的人会面,向他们咨询搜索过程中出现的疑问等问题。

只要坚持这种方法两周左右,就能掌握足够的该领域的基本信息,知识量也会急速增长。并且对方也会注意到你在认真学习,今后也会继续提供帮助。这也是一种播种方式。

4. 想要提升表达能力

想要提升表达能力,就需要同时具备把握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写文章”“写书”“演讲”都是非常好的表达途径。

第二,带动周围的人

想创造出良性循环,需要攻克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带动周围的人。毕竟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十分有限。只要能把握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目标相同,机会便会增多。

很多时候,在想着“为了成长,要创造良性循环”的人身边会聚集大量的人。问题在于,这时应该怎样构建“双赢的关系”,让身边的人也活跃起来。

愿意以助手的身份与我们一起行动的人,会在你做任何事情时提供事务性的援助,因此能够让我们更容易创造出良性循环。并且,在良性循环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能为加快并扩大良性循环做出贡献。

外部人员之所以愿意提供帮助,是因为我们与其所在的公司之类的团体的利害关系一致,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不断地播下种子。他们会给我们提出各种建议。虽说其中可能也会有一些无用的建议,但是只要真诚待人,就能迅速跟对方打成一片。

第三,创造顺风

在创造良性循环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顺风”。所谓顺风,指的是良性循环即将开启时的助推力。它有非常多的形式,例如开展新项目时有人出租给我们办公室;用大篇幅报道介绍这个项目;为我们引荐关键人物;有人帮忙增强舆论支持。

不过,这时决不能抱有“现在形势大好,真走运。放手大干一场吧”这种想法。反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在火种上添加柴火,在火势稍有起色之后,再添加较粗的柴火,需要采取像这样谨慎且主动的行动方式。

只要这样做,渐渐地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同时不断创造良性循环,从中萌发出新的机遇,创造更加有利的局面,进而获得重大成果。

总结一下吧。所谓良性的循环,其实就是充分的调动起我们内在和外在的所有资源。外在资源的作用取决于我们内在资源的发挥,发挥自己的内在资源,就是发挥自己的天分所在。

其实,人是最大的资源,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资源。去认识自己,鼓励自己,发现自己。这个世界是很美好的。拨开迷雾,勇于尝试,我们可以做出让我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成就来。

第五篇:最重要|养成乐观的思维方式。

乐观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越乐观的人越容易成长。只一次尝试就成功的情况十分少见,但是乐观的人会思索新的方法,不断地尝试,直至成功。这类人不会失去动力,不会冲动行事,能够坚持做完一件事。他们失败的时候不会怪罪别人,会主动承担责任,因此他们具备相应的觉悟,也更容易成长。

另一方面,悲观的人在遭遇失败时,会不停地找各种理由,却很少会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今后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这类人不仅会从否定的角度看待事物,也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甚至经常将失败归咎于他人。这就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在反省,因此也很难成长。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运动中,称得上优秀的人,通常都会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我看来,由于他们很乐观,或许经过成长到相应的水平后,还会变得更加自信、积极乐观。

可能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明白,就是无论怎样都无法变得乐观我才会感到头痛”,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既可以选择乐观的态度也可以选择悲观的态度。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悲观,不过是因为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事物会更加轻松,所以就慢慢形成了悲观的思想。

其实这只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事实上,究竟选择要乐观地看待事物还是悲观地看待事物,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思想变得积极乐观呢?我认为,“人原本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遭遇了许多极度让人厌恶的事情,才会导致心态变得消极”。

极度让人厌恶的事情大多数是与人有关的。如果一个人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话,心情就会变得很低落,心情过于低落的话就容易变得悲观。遭人恶意对待、背叛、嘲笑的话,心情也会变得很低落。时常被这些问题困扰的话,自然会变得悲观。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到下面这些方法。

1、认为对方有着“相当严重的心理阴影”

“对我做出过分举动的人,有着相当严重的心理阴影”。这是作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应对之策,凭借这个办法,就能够比较乐观地看待事物。

自己明明没有任何过错,对方却做出了过分的举动,这类人或许是易怒、冲动,也可能是阴险、喜欢指责别人的性格。这时在内心想着:“这个人恐怕有着相当悲惨的经历吧。”这样一来,对方非常愤怒的表情看着就像“满是痛苦的表情”,不愉快的心情必定会有所减轻。

2、分析对方“为何会做出这种事”

就是“观察对自己做出过分举动的人,分析对方为何会做出这种事”。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努力地观察对方的异常行为,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这人十分幼稚啊”“看来是非常没自信,所以才会感到不安”。

3、不急于下结论

“就算遇到了厌烦的事,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这一点也很重要。毕竟对方也会误解,事后再道歉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如果互相攻击,吵得不可开交,那么就很难收拾残局了。

4、试着将它当成一次“锻炼”

这个方法只适用于心态足够豁达的人,实践起来难度有些大,不过这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5、尝试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解释

即便发生了许多非常困扰的事情,也会说服自己“凡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总之,全看个人的想法”。

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不过效果非常好。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遇到了麻烦,有时甚至会想一口咬定它是“消极的事物”。但是,如果重新审视就会发现“这件事也并不是没有积极的一面”。

当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不应该想着“有人在动手脚”“有人在阻碍我”“有人在偷懒”什么的,应该尝试从零开始思考进展不顺利的理由。

不习惯这样做的人,或是易怒的人遇到麻烦就喜欢做出肤浅且轻率的解释,甚至会情绪激动地训斥别人,而有时则会非常消沉,有时也会粗暴地对待他人。当然,他们所做出的解释绝对不能说是正确的。准确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更像是操之过急,并且是过于肤浅或是错误的判断。

6、想着“管他呢”,干脆睡觉

最后,还可以想着“管他呢”,直接睡觉。我非常推荐大家使用这个办法。只要遇上糟糕的事,或是毫无道理的事接连不断出现,心情就会变得低落,就会很气愤。但是还可以想着“反正都已经发生了,又不可能马上挽回局面,暂且放一放好了”,早点睡觉。

我只要睡上一晚,不愉快的情绪能减少到20%。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我也不认为每个人都有如此幸福的,或者说如此适当的性格,不过这确实很有效果,因此我建议大家务必尝试一下。

说到底,心态究竟乐观还是悲观,全由“个人的看法”来决定。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一直强调:“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状况、境遇、待遇,太难受了”。尽可能地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并投入到其他事情中,这样才是更有建设性的做法。

只要稍微乐观一点,内心就会变得从容起来。一旦内心变得从容,人际关系也会随之改善,便开始了良性循环。有时候还会遇上完全意想不到的时机,从而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或许也有人觉得“如果这样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话,就不会这样辛苦了”,但是,“究竟是乐观还是悲观,只是立场上的细微区别”,不知大家是否能够理解这样的看法。

如果有人问“迄今为止总是悲观地看待事物的人,为何会如此悲观呢”,其实那只是单纯的习惯而已。一直能够保持乐观心态的人为什么有这种习惯呢?一种是因为自身的性格使然,另一种是因为父母、老师抑或是领导的教导。

无论怎样悲观地看待周围的环境并不停地抱怨,抑或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开朗地生活,环境都不会发生改变。全都取决于自己怎样想、怎样看待已经发生的事。为何不能尝试狠下心来,暂时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如何。

问题在于有的人即便明白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更好,却依然觉得“没办法保持乐观”。有些人或是因为一直以来不断遭遇失败,或是无法获得成果,或是因为被上司训斥,或是因为被同事和后辈嘲笑,始终无法保持乐观的心态,这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但是,直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全看个人的心态”。在我看来,无法保持乐观的心态,无非是个“坏习惯”和“毫无建设性的烦恼”而已。这样也只是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改变呢?

对于始终无法控制心态的人,我推荐的方法是,和乐观的人聊聊,听一下他们的思考方式,从他们身上获得启发。

事实上,单单是跟乐观的人见面聊天,就能让心情发生改变。即使认为“我的心态无法变得乐观”,但只要实际和乐观的人接触,就能够受到影响。

总之,有一点我非常肯定,那就是“乐观是会传染的”。所以,相信吧,只要付出努力,你就能够让心态变得积极乐观。

第六篇:别忽略|努力维持状态。

为了能够持续成长,保持稳定的状态非常重要。这里提到的状态不单是指身体状态,还包括精神状态,我们将其统称为“状态”。

首先,最重要的是必须弄清楚自己的最佳状态是怎样的。

最佳状态因人而异,在这里我们只列举一些普遍性的例子,这样能方便更多的人尝试。

1. 必须保证最低限度的睡眠时间

每个人的最低睡眠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人保证5个小时睡眠即可,有的人需要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才有精神。我们需要找出来自己的最低睡眠时间,并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达到这个标准。

2.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起床

在休息日也保持和平时一致的起床时间。这样能够帮助身体维持到最佳状态。

3. 每天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段摄取三餐

按时吃饭很重要,吃饭时间固定、有规律也同样重要。

4. 不要吃得过饱

不要吃得过饱也是保持状态方面的重要课题。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饱食,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满胃部,消化系统就得不到应有的休养。每顿饭8分饱是比较好的状态。

5. 保持定期运动

只要身为人类,就一定要保持定期运动。运动不仅对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有好处,同时还能缓解压力,使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运动的方式也因人而异,能够选择的运动有很多,如瑜伽、慢跑、游泳、高尔夫球、足球、排球,等等。最重要的是 “定期运动、出汗”,以及“在运动的时间里忘记所有事情,全力运动”。

6. 决定在“某天”做的事,要尽力在当天完成

只是依靠维持身体状态还不足以调整到最佳状态。决定在当天做的事,拼尽全力完成后,想着“这下可以休息了”然后睡觉,和一边想着“啊,糟糕。怎么办啊。我能够完成吗”再上床睡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所以,合理的安排时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大致了解自己的最佳状态后,重要的就是有意识地保持这种状态。只有将状态调整至最佳,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创造良性循环。这样一来,心态也会变得更加积极,这将直接关系到成长。

假如无法保持最佳状态,会导致积极性降低,心情变得低落。当然,工作效率也必定会随之下降。

应该将保持最佳状态这一行为视作“奖励”,而不是只要“能做到就可以了”。

在保持最佳状态的基础上,注意时常转换心情也十分重要。每个人转换心情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无法转换心情,那么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的低落。

比如,运动也是我最重要的转换心情的方式。这样做不仅对健康有好处,还能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舒畅。即便遇到了烦心事,只要我集中精力去运动,跑步或者跳舞,在运动的期间就能将烦恼抛之脑后。并且,压力会大幅减轻。

我们还可以选择做瑜伽、游泳、慢跑、散步等运动,进行任何运动都会有相同的效果。通过运动能够大量出汗,这样不仅对健康有好处,而且对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找到自己能坚持下去的运动,再制定计划,以便自己随时随地都能转换心情。

另外,关注我们的目标“是否超出限度”也非常重要。

追求更高的目标,用积极的心态满怀憧憬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在领导或父母的要求下,身心俱疲地追求更高目标的话,就很容易超出自身的承受限度。毕竟是被强迫这样做的。

衡量是否超出限度的标准有“是否抱有积极的心态”,以及“是否满怀憧憬”。如果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心情,那就没有问题。这样只要不停地努力就可以了,而且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会感觉特别愉快。

否则的话,追求更高的目标会让人感到痛苦,假如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叹气并想着“今天快些结束吧”,这就是危险的信号。

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偷懒”和“敷衍”。当然,都没怎么努力就认为自己已经“到了极限”并过早放弃,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做法。而是要懂得适度。大多数情况下,过于认真的人会拼尽全力完成别人交给自己的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个帮助我们保持状态的好方法,就是努力去结识能够商量任何事的人。

如果能结识值得信赖的、能够充当顾问和指导的人,在感到迷茫、烦恼时,或是无法做出决断时都可以找他们商量,这样就更加能令心情变得轻松。

在寻找顾问和指导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首先,从“同龄人”、“年长5岁”、“年长10岁”、“年轻5岁”、“年轻10岁”5个年龄段的人里面,各挑选出5名让你感觉“这个人会很合适”的人。在这时,不需要对挑选出来的人表达这件事。

2. 接下来,从这5个年龄段的理想人选中,分别挑选出更为理想的两三人,然后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邀请他们共进晚餐。有些人在收到邀请后,有可能要等到一至两个月之后才会赴约,不过通常来说,只要用心,一定就会成功。

3. 一边吃饭,一边进行两个小时左右的聊天,这样就能找出让你感觉“这个人果然十分优秀”“还想跟这个人商量更多的事情”的人了。原本我们邀请的人已经经过精挑细选,因此不会严重低于预期。如果感觉不够理想,还可以继续邀请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的人。按照这种方法寻找,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

4. 接下来就可以在感到迷茫或困惑的时候,礼貌地找他们商量。但是要特别注意频率,根据作者的经验来看,找人商量的频率大概在每年几次,这样就不会让对方感到很困扰。如果总是各种事情都拿去打扰别人,占用别人的时间,这就变成十分不礼貌、令人生厌的行为了。

或许也有人会说:“在这5个年龄段中,每个年龄段的候补者可能还不到五人。”我建议这样的人可以在平时多参加学习会,或是运动、读书会,多与人接触。重点是对方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只要积累起人脉,就能找到适合的人选。

可以说,对成长而言,这一举动是不可或缺的哦。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维持最佳状态,左右跳不出身体和心理的调节,以及外部人脉资源的支持。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去结识更多的人,同时更要学会真诚与感恩。

第七篇:保障|借助他人的力量,与同伴一起成长。

成长其实是一个很广阔的概念,有时候,独自一人能完成的事十分有限,并且容易落后于人。所以,为了有所成长,求助他人也是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选择。

但是,很多人会过度地瞻前顾后,或是过于在意他人的想法,难以向他人求助。

甚至一些“骄傲”的人,会认为“向他人求助就是认输”、“要是依赖别人,会被对方瞧不起”,因而无法开口向他人请求帮助。

这样一种“骄傲”,会很大程度地妨碍我们的成长。在我看来,放弃没有意义的“骄傲”更具建设性,这样才不会妨碍成长。

为了有所成长,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想向他人求助,就必须要放弃“自傲”这个有害的词。必须将“自傲”一词,从自己的字典中删除。

当然,对于一直在使用这个词语的人来说,恐怕并没有那么容易舍弃。然而,心态成熟、工作能力出色的人,很少使用“自傲”一词。因为没有使用的必要,这个词跟他们无关。他们能够在心里尊重自己,一直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一切与自傲有关的词都跟他们无缘。

当然,为了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信,或者说必须有自我肯定的意识。毕竟缺乏自信和自我肯定的话,就会感觉“输给他人”“被人轻视”。这样一来,自傲便会作祟,导致无法向他人求助。

只有不断累积微小的成功经历才能逐渐消除不自信,因此这方面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回到今天的主题。只要有同伴,做任何事都不会容易掉队。无论是一起学课程,还是一起读书,只要有同伴带动,就比较容易能够坚持下去。

我在大学的社团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活动,在同伴们也都拼尽全力的情况下,无论练习多么艰苦,我都没有动摇,成功坚持到了最后。

在我加入朝华读书的工作后,这种体验更加的明显。每天小伙伴们一起读书、学习、拆书、录音,好像原本还是很难坚持的事情,渐渐就变得容易起来。即便这个过程很辛苦,我也从未产生过“中途放弃”的念头。原因就在于有同伴和我在一起努力。这段经历也成为我自信的来源。

只要有同伴,就能够一起成长。学习育儿、参加情绪力的训练营、读书等等,是否有同伴一同完成这些事,有着很大的差别。

为何与同伴一起就能够一起成长呢?乍看之下,好像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不过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人却并不多。

首先,同伴间可以共享彼此的创意和方法。

比起独自一人不断地盲目尝试,共享彼此的创意和方法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找出“应该这样做”的方法。这是先进的企业大力实施的“共享最佳实践”。

让大家尝试模仿某人的成功方法,然后加以改良,因此能够急速累积行业经验。人类无论是开始农耕,品种改良,还是创造出工具和文化,都是依靠这种方式。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成长的速度。

其次,高效收集信息。

有同伴便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因此从整体来看,通过网络、对话、学习会等途径收集信息时,能大范围、更快速、更有效地看到成效。

这样做不仅能够收集到准确的信息,周围人也会提醒我们“这个信息很重要”,从而对于从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或是疏忽的信息变得更加关注。

第三,找到竞争对手后充满干劲。

有同伴也就意味着有了“对手”,整个人就会充满干劲,这正是人的天性。在竞争的同时,双方会获得快速的成长。

这种感觉不是嫉恨或嫉妒,只是拥有共同目标的伙伴中,存在能让人不断涌现继续努力的念头的对手。只要有对手,努力就逐渐不再是一种痛苦的行为了。这样必定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另外,并不需要刻意邀请对方成为我们的对手。而是在和同伴一起为某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自然会诞生出对手。

第四,为了同伴而努力。

只要有同伴,就容易产生“为了那个同伴而努力”的情况。由于不是独自一人完成,就算很辛苦,也能够坚持下去。

想必也有人觉得“与人打交道很麻烦”、“可能的话最好不与人接触”,然而人类无法脱离群体,独自一人生存下去。刻意参加这类能够找到同伴的活动,其实也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乐趣。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

保持“积极的心态”,对我们来说,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极其重要的事情。积极的心态简单的说,就是“说不定我也能做到。虽然说不清原因,不过就这样尝试一下”这种心态。

与之相对的是“消极的心态”。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抱着“绝对会失败”“反正做不到”“强行去尝试,失败了便会被人嘲笑”“只是想尝试就会被嘲笑。大家一定会说我不自量力”这样的想法,不断地找无法成功的借口,到头来一事无成。

想要成长,必须从保持“积极的心态”出发。因为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自己就能够付诸行动,然后就会开始产生想要尝试解决问题的想法。

也许有些人上一次感受到有所成长的时刻还是在遥远的学生时代。或许还有人会说迄今为止从未有过这种感受。但是,我始终认为,即使大家的工作、学历、家庭环境等背景有所不同,只要积极地付出行动,无论是谁都能获得成长,而且还能获得正在成长的真实感受。

自己正在成长的真实感受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感觉。在我们感受过的所有体验之中,这或许是最让人愉悦的体验之一。同时,还会带来“再继续努力”的想法和为此喜悦的感受。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体会到这样的喜悦。

“打破成长障碍的7个行动”。从建立自信到创造良性循环,再到降低目标的难度,以及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都是很简单不复杂的行动指南。只要实践其中的几项就能够克服障碍,获得正在成长的真实感受。所以,让我们积极的行动起来吧,让接下来的每一天,接下来的人生都充满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