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读后感 - 需要

2020-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Incredibles

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呢?
我常看到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批评的方式,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例如家长告诉孩子:“你成绩不好让爸妈伤透了心!”,意思是他们的快乐/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
这样孩子看到父母的痛苦,可能会感到内疚,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
遗憾的是,这种方式从来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上述例子中孩子仍然不会有对学习的喜爱。
但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选择:

  1. 责备自己;
  2. 指责他人;
  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通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会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在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说他是懒虫。
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这倒是和我之前的一个理念相符,你究竟是想吵架还是想解决问题
如果是后者,不要一味的评判/攻击/抱怨,应该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去理解,体谅,提出符合双方利益的真正的需要/请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基本需要:

  1. 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
  2. 庆祝(梦想的实现/纪念人生的得失)
  3. 言行一致(真诚,创造,自我肯定)
  4. 滋养身体(休息,住所)
  5. 玩耍(乐趣,欢笑)
  6. 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 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体贴)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

  1. “情感的奴隶” —— 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 “面目可憎” 时期 —— 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 “生活的主人” —— 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仍然是一些例子,发言者是否表达了自己的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