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有病之吟旅行散文

你一定也想来看看童年的样子

2017-07-20  本文已影响11人  青草小子是个丫头

      在外求学,我大抵最讨厌夏天了,闷热的天气,嗡鸣的夏蝉,抬眼望去,柏油马路上方似是浮着一层火焰,燎烈虚晃,烧得行人步履匆匆,车辆飞驰。即便在室内,空调风干燥空泛地吹着,微不见影的蚊子时不时叮咬得皮肤一片片红肿,一切都叫人烦躁不安。每当这时,我都无比急切地想回到家,回到那个小小的、可人的村子――南峪村。

      印象中,在家里度过的夏天都很生动,不似城里那么酷热,微风不燥,心情舒畅。许是因为村子处在山坳里,气温总要比天气预报低几度,小孩子聚作一团,打卡弹球。正午时分,随着妈妈的一声呼唤分头归去,跑到家,额头微微冒汗,抓起桌上切好的西瓜,大快朵颐,阵阵微风从院墙的一角吹来,伴着绵长嘹亮的蝉鸣,享受着安逸美好的童年夏日。这样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早已远去多时,大学毕业了,迫切地想要重温一下旧时的光景,于是和母亲约定,明日一早一起爬山。

      是的,爬山。扎山,原名朝阳山,是我们这里颇有名气的一座山,海拔886.5米,山不算高却是临近地区最高的山了,加之树繁石怪,足以用巍峨来形容,爬到山顶,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我和母亲六点出发,出家门口行数十步便至山脚下,眼前葱翠的草色和青白的路石衬得我满心欢喜,不由得放缓脚步慢慢欣赏。往前,是一块块错落有致的田地,庄稼凝结着农人无数的汗水与智慧,长得喜盛。行至半山腰,往山下望去,整个村子和远处的高山层层浸染,颜色明暗有序,俨然一幅绝美的水墨画。

远山像是一幅水墨画

      继续往上爬,便看到宽敞的戏台,旁边散落几座石屋,以前的戏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人为毁坏,记得上次来,这里还只有残存的断臂碎石,此时已是修整一新。我的思绪开始往记忆深处飘荡,在家乡,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是香火日,也就是赶庙会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很期盼这一天,因为这时候村里总会请来戏团唱戏,沿着山路会莫名出现很多小商贩,卖各色小吃和新奇的小物件,我不懂戏,对商贩的小摊却十分热衷,挑一个面具,挂一串项链,再吃几块酥糖,真是美的很。扎山上有许多庙宇,始建于明清时期,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和文革时期的人为破坏,庙宇残损严重,却依旧吸引临近村庄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朝拜……

石屋 戏台后景 戏台前景

      站在戏台边向东望去,十余座庙宇早已不是记忆里残破的模样,换之青砖黛瓦,庄严肃穆。据功德碑记载,方知是由甘泉村善士陈公继房和南峪村孙公明波、明菊带头修葺,其余捐助善士碑上具有记载。疾走几步,来到第一座庙前,此庙名为玉皇庙,人字形屋顶飞檐翘角,古朴生香,梁上的画精美细腻,惟妙惟肖,小院干净利落,立着两棵苍翠的青松,更显清幽。庙前的石碑吸引了我的目光,据介绍,这是清朝乾隆九年立下的石碑,彼时篆刻的碑文现在依然清晰可辨,“皇清”二字昭示着无尚的威严。

蓝天白云  飞檐翘角 庙宇 清朝石碑 功德碑 爬山途中 庙宇 庙宇一景

      “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山间的青石板路均由原始的山石凿制而成,古朴幽美,仿佛走在上面,回眸便会遇到钟情的姑娘。连续转了几圈,泰山行宫、观音庙、石大夫庙、张老师庙、三官庙……数座庙宇各不相同,但都寓意深刻,历史悠久,让我对先祖的智慧肃然起敬。母亲告诉我,如今香火日,远至青州和周村的善男信女都会来此朝拜,望着方形香炉里残存的香屑,我仿佛看到她们心怀善念,虔诚真挚地祈福、跪拜……

山石凿制的台阶 山石凿制的台阶

      来到扎山,就不得不提起扎山大洞,此洞名为旋罗洞,位于泰山行宫旁边的悬崖之上,站在洞口便觉凉风习习,甚是舒爽,从西向洞口进入,正是应了《桃花源记》里的描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中十分宽阔,很高,一束束阳光从洞顶的几个小洞口投射进来,洞中稍见明朗。旋罗洞的美妙之处在于洞中有洞,借着石梯往上爬,通过一个极窄的洞口,又是一个宽阔的洞穴,里面很暗,眼睛适应了许久方能分辨洞中之物,借助手电筒的光,环顾四周,我不由得惊呼出声,这里竟布满钟乳石,精美的物象使我不舍移开目光,小洞顶端有一处景象十分奇特,白黄色的钟乳石仿佛一只雄鹰,振翅待飞。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洞顶一角 洞中有洞 鹰形钟乳石 振翅待飞

      从洞中出来,母亲用扎山特有的黄石块堆了一座小塔,楚楚动人,精致别样,算是此行的句点。

扎山特有的黄泥石 母亲堆的小塔

        苏轼有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扎山脚下,南裕小村,吾心安处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