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的修炼散文《人生感悟ABC》

品味《道德经》之三

2019-05-23  本文已影响13人  刘法欣
品味《道德经》之三

品味《道德经》之三

【原文】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大意解读】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推崇所谓贤良,让人们不产生争夺的欲望与行为。

不 贵 难 得 之 货,使 民 不 为 盗 ﹔

        不贵重那些稀有东西,让人们不产生偷盗的欲望与行为。

不 见 可 欲,使 民 心 不 乱 。

        不彰显那些容易勾起人们欲望的东西,让人们心地祥和安定。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因此,圣人的治理应该是这样的,引导人们扩大心量,保障人们吃饱喝足,心平气和,身体健康,使人们没有所谓贤良不肖、贵贱好坏等等那些知识标签和各种各样的欲望追求,让那些“专家”没有市场,不敢胡说八道扰乱人心。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按照天地自然之道做事,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理的了。

读后略议】

        从上一篇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谓的“无为”,简单说就是合乎天地自然之道,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寂静清明,随缘作用。

      人要合乎天道,首要的就是让心沉静下来,而最容易引起人心不安的则是对名、利、情的追逐。

        天地之道本来无贤无不肖, 如果推崇所谓贤良,人们就会去争取这个名声,人心因此难得安稳。

        货物可以给人提供生活便利和需要,本来无贵无贱,如果给某个东西贴上珍宝标签,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去据为己有,人心因此难得安稳; 

        如果彰显那些容易勾起人们欲望的东西,人们就会想三想四,人心因此难得安稳。

        心安则天下安。作为一方管理者,避免去做那些让人心不安的事,才合乎天地自然之道。

        对于那些修身养性的朋友,这个“一方管理者”,就是我们的心,而那些“民”,则是我们的那些心心念念和身体感受,“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则是调理身心体察大道的具体方法。

品味《道德经》之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