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故事 | 可以爱着点什么
分享两个2020年的小故事——
01
周末在录音棚,认识了65岁的凡大姐。
第一眼见到她,穿着大红长裙,配上红色浅口小皮鞋,感觉这个阿姨还蛮飒的,坐在棚子旁边的小凳上认真翻阅台本。看一屋子的年轻人,她应是今天的配音指导。
看我走进来,她扶了扶眼镜,主动和我说话。
后来才知道,樊大姐是以新人身份加入的,配音是她年轻时候的梦想。
她说自己每天往返天津、北京。每天?我不由得重复问道。惊叹凡姐的毅力,也立刻联想到自己每天5公里的上下班途中,都时常觉得好疲倦,何况是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尽管交通很方便。更何况,年过花甲,还能记得并愿意追随年少青春的那个梦。
丝毫看不出凡大姐的疲倦,也没有流露出遗憾、羡慕的神态,只是很欢乐地对着我们说:“你们多好,还年轻,有很多机会可以尝试、把握!”
不知道凡大姐年轻时有过怎样的尝试和结果,也难以想象多次与梦想失之交臂的无奈和失落。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她现在重新出发了,并且那么享受。
Shining by A.Fang02
我把凡大姐的故事说给朋友听,她说:真的很羡慕这些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直坚持的人。她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BF,日常就是:学完荷兰语学德语,最近因为接触到瑞典客户又开始学习瑞典语,并且乐在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开始回溯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警察,希望能够为少数主义者做些什么。于是他开始给警局写信,收到暖暖的回信后,更是充满动力,每天下班健身、练习,上网做练习……
这种没有功利性的热爱,对成年之后的我们来说,似乎成了一件奢侈品。
是真的没有热爱了吗?未必。无法坚持,可能是太期待快点有结果。
其实,要说记录这些人和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也没有想好,单纯只是觉得打动了我,并且也许也能打动你,那我们就分享给愿意听的人,若能再产生点什么正向影响,那便是更好了。
这个念想,源自于几年前偶然间得到了彼得·海斯勒的《江城》这本书,读完第一遍,我就对自己说: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从参与者、旁观者的角度记录在那里发生的、听到的故事。
彼得的《江城》,记录的就是一位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小镇涪陵。距离他描绘的涪陵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读它的时候仍然会有很多细节和场景让我有共鸣,这种共鸣甚至可能是自己已知却未必察觉到的。
于是,我开始逐渐养成了观察、记录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世界,很喜欢的。有些人也许只是匆匆一面,有些人也成为了朋友,但在记录的故事里,他们都是主角。
每每重新翻起这些故事,还会有惊喜:原来独一无二的他们经历过这些……原来我还写下了这样的话……原来我还有过这些思考……
匆忙走过北京的一年,我开始努力恢复自己想要的节奏。
什么时候是正确的时间呢?
越早越好,或者,就是现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