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50阅读7||《了凡四训》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从文殊院出来时,随手请了基本关于国学的小册子,其中一本就是关于《了凡四训》的。《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是书为袁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原本为教育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又名《命自我立》,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c39d976644302097.jpg)
我拿的这本小册子是学袁根据录音讲稿翻译的。《了凡四训》原为文言文,这个小册子全把文言文翻译过来了,四个部分翻译过来就是:命运的创立、错误的改正、善业的积累和谦和的效益。
一、命运的创立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因生活困难,母亲让她放弃学业,改学医,希望他学成为能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救人。后来有一天,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相貌非凡的老人,告诉他明年他,他是官场之人,明年就可以中秀才。这位孔先生为他推算考试的名次都分毫不差,经历的事情也分毫不差。并告诉他只能活到53岁,而且命中无子。这让他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思想也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
直到他在栖霞山遇到云谷禅师,和他对坐三夜,云谷禅师说自己认为他是豪杰,却不料袁先生是个凡夫。并告诉他:现在你既然知道自己过去的缺点,就应该吧想来不能登科弟,不能有子的作风尽量改掉,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你只要尽力去作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的福,哪里自己会得不到享受呢?
接受了云谷禅师的教导,他把自己往日的罪恶在佛前尽情发露忏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发誓作三千善事以赎罪。并按照云谷禅师给的《功过格》严格记录自己的功过,竟然货到了六十九岁,而且有了自己的儿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875b5dac577c120d.jpg)
所以,我们经常说,人的命,天注定。这句话是对凡夫说的,如果一个人要想改命,只需要多做善事就可以。因为行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错误的改正
当幸福快要到来,只须观察他的善行就可以预知;灾祸将要来临,观察他所作的恶事,也就可以预先知道的。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袁先生认为:我们要想得福而远祸,必须决心改过。如何改过呢?
第一要发羞耻心。因为知道羞耻就能够勇于改过,使道德天天增长,可以逐渐成为圣贤;不知羞耻则随意妄行,人格丧失,成为禽兽。所以知耻改过是得福远祸的最切要的一着。
第二要发畏惧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要相信三尺头上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古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足以说明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第三要发勇猛心。我们必须奋发振作,不用踌躇、等待、疑惑,不要拖延,错过光阴。要雷厉风行,直接痛快地去做去改,是容易得到效益的。我想起曾经跟着段常霖会长学习传统文化时,他提出的“找错-道歉-改错”这个方法,的确和袁先生的方法如出一辙。遗憾的是,我都没有做到坚持。反而觉得这种苦行僧似的做法,让我倍感不适和压抑。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84884301f5a0848d.jpg)
现在想来,还是自己没有坚定的改过之心。袁先生说,过失都是从心里造出来的,所以还必须从心上去改,像斩毒树,必须断其根株。要学会治心,一切不合理的念头,才一动起来,立即发觉,一觉就立即加以消灭。所以,我们要先修炼自己的觉察心。学会内观。
三、善业的积累
随缘救济世人的事业门类是很多的,举起大纲约有10条: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佛法,第九、敬重师长,第十、爱惜物命。
关于善恶的论断,袁先生提出来:凡是对人有利益的是善,只对自己有利的是恶。对人有益,就是骂人打人也是善的;只对自己有利,就是敬人礼人都是恶的。所以,人们行善,利人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就是私,私就是假。所以真正的善,一定是利他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a83373f22f30dc02.jpg)
第四、谦和的效益
这一章主要介绍袁先生的人生经历,说明一个人谦和的人是会有好报和福报的。趋吉避凶,是由我们自己做主的。因此,我们需要自己经常反省,约束行为,思考不得动恶念、行恶事,这样才是受福的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a4137c35e68fba85.jpg)
行善之家必有余庆,行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总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