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乡土故事乡土

闹“军坡”

2018-03-02  本文已影响34人  晴晖映雪

惊蛰过后,阳气渐生,春雨纷下,万物苏醒,惊雷响,龙抬头。才过大年,又过小年元宵。元宵的由来,有不同的板本,但我以为元宵就是新年元月的十五宵夜,故称元宵。我记得小时候过大年不比过元宵快乐,因为过大年是在家里过,但元宵却不同,可以到街上、到集市、到空旷的坡地上过,可以看舞狮,看舞龙,看社戏,看元宵灯。我印象最深的是元宵后“抬神游街”的庙会。所谓“抬神游街”,就是有几个人抬着社庙里的神像在游街,后面有三五个“神子”,从嘴巴侧面的脸颊穿过一支圆形长钢钎,“神子”口含着钢钎在街上游行。路旁很多当地或外地闻讯而来的信男信女,纷纷把红色的百元大钞从钢钎的尖端穿在“神子”的嘴巴旁,表示嘉贺和点赞,同时也可得到神的呵护。

但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一个地区几年才有这样的活动,这种祀社庙活动,不是随便想搞就搞,是有村规乡俗的。有的村子为了面子要花钱买这样的活动,海南人叫发“军坡”。我以为所谓“军”是指人山人海,象军队那样庞大的人群,“坡”是指在平坦广阔的坡地上举行这样的活动。唯其人多,才需有广坡。在指定的活动地点,临时搭起帐蓬,有卖各种时装的,卖当地特产的,卖小吃的居多。小吃有海南的糯米糕,有椰子卷筒糕,有香芋头等。

明月悬中天,这时,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最注目的是坡地高处临时搭起的露天戏台,白炽的灯光照得人眼晴生痛,台前的高桌上排坐的列神却眼睛一眨也不眨,神情庄重,微闭双唇,威临人间。

高处的台上,正在演琼剧,是花厚资请“大班”出演的,剧名是《三子登科》。我总想不通,为什么要上演这样的剧目,难道庙社神也要考状元进士么?

高音喇叭传来刺耳的唱戏曲调,咿咿呜呜唱的不停,台上走马灯似的人影晃动,正旦长袖善舞,含情脉脉,音调动听委婉;男主角唱腔宏亮,手中拿着长鞭,作骑马状,象是金榜题名,得举驸马状元,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随着剧情的发展,罗鼓声越来越稠,人们的呼唤喝釆声也越来越高。

所谓社戏,是演戏给社庙的神看。表面上看来很严森的神也会娱乐,“抽空”来看戏了。但神乐不乐,人应该是很乐的。本地有亲戚的,不远几十公里骑摩托车赶来凑热闹。谁家亲戚来的多,主人是光彩的。

台下黑压压的人,每人屁股下都坐着一张自带的板凳。有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旁边还有亲戚。老人抱着孙子在看戏,小孩子不看戏,在吃小吃,有烧烤肉串,有甘蔗,也有吃海南糯米糕的,还一边吃东西一边嚷叫,被爷爷奶奶大声吆喝:“别嚷嚷,我要听戏!”孙子静了一会,又闹着要到外面玩去。爸爸或妈妈只好不看戏,带小孩到外面去玩或买小吃。

明月当空,暗香浮动,鱼龙灯红。悉悉衣裙响,喧喧人声闹。年轻小伙子在灯火璀璨处穿梭,寻找他心仪的人。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爱热闹,也有人怕热闹;爱热闹的人想见她,她不想见爱热闹的人――有不少人是借机百里来寻亲的。春天是青年人春心萌发的季节。有找到第一印象合眼的,相互搭讪,交换手机号码,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也有一见锺情的,有相见恨晚的,更有一见如故的,一对对散落在灯光零落暗淡的旷坡边缘。这情景,令那些过了年龄的男女又羡慕又心生妒恨。

月斜人困,社戏也要收尾了。台前的场地上人已疏了不少,小孩子都躺在父母怀里入睡了,只有那些老人还张着嘴巴看得入迷。实在熬不下去了,把小孩叫醒,拉着回家,但有人还是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看戏台:不只道是咒它早该收场,还是想再看一看是否有高潮的热戏……

海南的“军坡”每年都有,但有不同的时间和地点。

闹“军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