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非常害羞,原来小时候贴过这个表签
我家孩子去年幼儿园入学时做了一个认知评估测试,当时他被要求按规定垒积木,他并没有像别的小朋友乖巧,而是随手把看桌子的节目扒拉到地上,然后生气的要求我带他离开。当时我很抱歉地跟测试人员讲:孩子害羞,不爱跟人交往。
儿子社交力不足,之前走在路上,看到人多的地方,就有意躲开了,上了幼儿园后,这个状态稍微好一点,偶尔会和小朋友玩得甚欢。
我很担心他有什么病症,急了还要吼吼:怎么就不能跟小朋友玩玩?为什么总是一见人就跑呀?
孩子现在会发牢骚了。社交是我们睡前聊天的话题,每次提到和小朋友玩耍,他总是不情愿的说:我就不跟人玩,就不爱跟人玩,我一见人就跑开了呀。这话听着很刺耳,他是在报复我之前对他的抱怨吗?
儿子的言行,我觉得就是害羞。
害羞是社交焦虑的一种表现。
害羞的原因很多很多,害羞的人也很多很多,对于一个害羞的孩子来说,我们缓解的最好办法就是别给他贴上害羞的标签。
害羞的人很难和别人接触,不能清晰的思考,有效的交流,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维护自己的利益,使别人难以对自己的优点做出积极的评价,有时甚至在危险时都不敢向人求助。
《不再害羞》一书里提到,当你认为自己害羞时,你就是个害羞的人。
我就是个害羞的人。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排除遗传因素,我害羞就是因为奶奶给我贴上了这样一个标签。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爱带我走街串巷访朋拜友,见人就让我向别人问好,我当时就是觉得张不开口,说不出来。一次两次说不出来,奶奶便见人就讲,我是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慢慢的,我就接受了这个标签,每当我在人面前想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话,我不就是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吗?我为什么要说呀?奶奶的无数次否定,让我有了“不会说话”的自卑情结,我就当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好了。时间久了,我就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害羞的人。成人以后,我才慢慢的改变自己,一步一步试图从那个标签中走出来,到现在我还在努力的改变着自己。
我经常也在反思儿子在社交环境中的表现,尽管他害羞有好多原因,我最不应该给他贴上标签。
其实,父母和老师就是让孩子害怕社交的幕后推手。
记得好友小千读小学时总爱迟到,老师给她送了一个绰号叫“迟到大王”,生性活泼好动的她得了这个“桂冠”之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变得唯唯诺诺,班里捣蛋的男生欺负她,她都不敢言语。后来,她常常提起,她恨那位老师没能让她把学业专心读完,甚至害羞后面的自卑让她一直得意不起来。
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反逆生长规律的逼迫。在学校,老师无意中的忽略和不恰当的批评与鼓励都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孩子没有足够的信心力去适应他之外的一切。
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很强,我应该允许他的与众不同,理解和认同他的行为,在无条件的爱中,给们足够的自由,他们才会接受自己,社会适应力越来越强。自己才能变得更好。
每个孩子都需要归属感,他们常常游走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他们希望家庭和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可以发挥个性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孩子成长的乐园,获得爱的力量的能量场,学会学习的殿堂,而不是自我怀疑的滋生地。
某校的校训这样讲:“孩子需要自信和安全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学习。自信和安全感源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秩序和可预知性,在此基础上,孩子可以自由、灵活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并积极应对未知世界和新的生活。温和宽容的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分享生活空间、物品、玩具、爱和关注,并学习与其他孩子快乐相处。”
理想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将是帮助孩子克服害羞、提高社会适应力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