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恐婚,已婚厌婚,我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
时代稳定下来了,但是人们对于婚姻的热烈程度反而没有那么强烈,一部分年轻人甚至已经开始恐婚,呼喊着“再也不相信爱情”。这种恐惧,不是像旧时代那样,恐惧自己嫁不出去,更多的是恐惧婚姻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让我们失去了自由。
身边已经结婚的朋友,度过了欢笑、幸福的时刻,婚姻已经进入了厌倦期。男人想要一个“停车场时刻”,在回家之前,独自一人在停车场待上一会,拉上车是自己,打开车门便是纷扰。用样地,女人也想要一个“卫生间高光时刻”,没有“妈妈妈妈”的魔音穿耳,没有和老公的针锋相对,关上门自成一片天地,购物追剧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当生活的琐碎打碎人们幻想中的婚姻模样,现实的婚姻逐渐浮现,便有人不肯接受,或忍耐,或逃离。
未婚恐婚,恐的是在感情中失去自我;已婚厌婚,厌的是没有了个人空间。
其实大家都想要“自我”,偏偏中国传统式婚姻就习惯性把两个人完完全全地绑在一起,甚至是两个家庭捆绑到了一起。我们在婚姻中总是过于强调整体性,无暇顾及自我。一方过于强调“我们是一个整体任何事情需要共同面对”;另一方因为责任和义务不得不去配合的时候,内心自我空间就被挤占,也会让人越来越疲乏和倍感压力。
婚姻的开始,其实只是两个人正当的结合,并不应该干扰双方原有的生活。
相比而言,西方的婚姻观就更为通透。在一段婚姻中,外国人认为婚姻和家庭的存在本该是让每个家庭成员更加优秀,而不是限制彼此发展的囚笼,家庭的首要职能就是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幸福快乐,并在家庭的支持下实现个人价值,所以在美国家庭中,个人自由是十分重要。
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伴侣之间需要一定的自由与个人空间。外国人在享受每天腻在一起的时光时,也会给彼此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由的灵魂、独立的人格、良好的朋友圈、丰富的兴趣爱好,都会使一段感情更加长久与美好。
正如《奇葩说》里高晓松所说的:“无论是一段还是一生,就是两个自由的灵魂相爱,才是最好的爱情。”
婚姻不是一个枷锁,需要有“我”,也需要允许对方有“我”。即使两个个人生活在一起,也是处于绝对的自由之中,互相不占有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