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直哭,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1、一只我们永远搞不定的小鬼
汤圆已经6个月大了,即便已经相处了半年的时间,我依然无法充满自信的单独与他相处。
有时候我们在床上玩得很开心,我们一起看“颜色与图形”这本书,他也满怀兴趣,会很长时间盯着我指着的粉色小猪或者红色的三角形房顶,突然间他开始哇哇大哭,我把他抱起来直视他的眼睛,安抚着他,但丝毫不起作用。
当大眼泪掉下来的时候,我心怀愧疚,却又手足无措。不知道到底是哪儿让他如此“不满意”。即使抱着哄也丝毫没有效果。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想一想前3个月每天晚上给他洗澡、喂奶哄着入睡,我以为我们已经建立了彼此熟悉又信任的关系。最后无奈,只得拿出手机把媳妇叫回来,汤圆回到了熟悉而又温暖怀抱,瞬间止住了哭声,不一会儿又在妈妈的怀里对着我哈哈笑,似乎刚刚我们之间的不愉快从未发生。
这种挫败感似乎我从未真正了解汤圆,不知道他的哭想要表达什么诉求,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不能很好地感受汤圆情绪的变化。当然,我也明白,当汤圆微笑或者哭喊的时候,我应该及时给予回应,但我需要很好的辨别他的情绪变化是什么,应该给予何种回应。我也应该在他对某个东西便显出足够的好奇心时,应该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我也明白,我应该通过游戏、我与他的交流帮助他形成健全的人格。
但,似乎这些道理我明白,但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让自己做到。与我一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在养育孩子的这条路上越来越用心,收到的回报却容易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我媳妇说我,空练就一身本领,却毫无用武之地。
英国顶级心理治疗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懂得无数像我一样焦急彷徨的父亲,“了解你的孩子”十分有必要,《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让我们观察牙牙学语的宝宝,了解宝宝在情绪上的起伏,明白在游戏中宝宝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是怎么发展的,帮助宝宝建立健全的人格。当然,也是帮助我们成为合格的母亲。当我们知道宝宝是怎么想的?理解了婴儿的心理,理解了婴儿成长的内在规律,也就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了。
2、变化的常态,我们只能接受
汤圆刚出生那几周,媳妇感到自己体力严重透支、心情极度低落,连续2周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我当时真的担心她会得产后抑郁症。没办法好好吃一顿饭,白天黑夜总在喂奶,总在抱着宝宝。那个时候我每天只睡不到4个小时,晚上随时准备起床,那短暂的一夜被切割成无数的小片段。我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汤圆,即使如此,他依然会在半夜发出巨大的哭声,就像一个不知道该怎么关掉的闹钟。晚上强打精神爬起来,给他换上干净的尿片,喂好奶,抱着他安抚,哄他入睡,看他睡得香甜,本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这时候,他突然又哭了起来。那一刻,真让人挺绝望的。
我们也看了很多育儿的方法,生产、哺乳、换尿布、哄睡,每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就可以解决一个新问题。我们期望这样一个个把问题解决,汤圆就会成为像广告上那样笑着的天使宝宝
直到看了《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我才意识到我们搞错了游戏的规则。
养育孩子是个协作游戏,孩子才是主角,父母只是配角。
我们希望宝宝能一夜好眠,能够做一个天使宝宝,但这是我们的想法。那宝宝是怎么想的呢?对于宝宝而言,是他的小天地彻底改变了,他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总是希望世界是稳定的,但婴儿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若让我们跟随宝宝不断变化,习惯稳定的父母自然会不适应。如果尝试让宝宝快点进入稳定的成人世界,那只能是徒劳。我们需要从心底接受,宝宝的世界变化是常态。
3、宝宝也是有情绪的
只有接受了婴儿总是在变化的现实,才能抛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力气用对地方。那么0到2岁这个阶段,我们最应该花力气在什么事情上呢?
有一次,汤圆啃牙胶的时候,被呛了一下,就开始哇哇大哭。我媳妇连忙冲进屋问:怎么了?我说,没事,啃牙胶的时候被呛了一下。然后我们就把汤圆抱起来拍拍。
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另外一部分信息,汤圆的情绪也不好了。宝宝呛着了,不只是嗓子不适,还可能感觉到恐惧、委屈、不安。
新生儿的父母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听到宝宝大哭,总以为哭声是身体痛苦造成的。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宝宝正在尝试用情绪跟他们交流。情绪交流是人的本能,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在尝试情绪交流了。宝宝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已经学会了跟母亲交流,他会用胎动向母亲传递信号。媳妇在怀孕期间,每天晚上我都会摸着媳妇的肚子,给汤圆讲故事、背诗,汤圆都会用强烈的胎动回应我。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教会了汤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交流本身。这种交流是超越语言的,它是一种节奏:倾听、回应,在互动中尝试相互了解。我们交流的内容当然不是语言,而是情绪。
出生之后,宝宝的情绪交流能力会越来越强。高兴的时候,宝宝会笑,手和脚会动来动去,有时候汤圆开心的时候会用脚快速的拍着床,我会问他,汤圆你是不是很开心,又跳舞了。生气或者害怕的时候,他就会大哭。
宝宝通过情绪表达自己,这个过程可以分解成四个步骤:刺激、情绪、想法、行为。
爸爸妈妈的微笑,或者肚子里饥饿的感觉,都是外部环境的刺激,刺激宝宝产生某一种情绪。然后,情绪会引发想法,反馈给身体,产生某种生理反应,宝宝就有特定的行为。这个过程叫“情绪链”。情绪链不断重复,宝宝就会形成更稳定的情绪,然后逐步形成更稳定的人格。
面对0到2岁的宝宝,首先要识别宝宝的情绪,然后搞清楚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一开始,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宝宝为什么哭,不知道他是愤怒、恐惧还是伤心。慢慢地,妈妈掌握了宝宝的情绪表达,她知道某一种哭声或者动作,代表饥饿,而另外一种哭声是困倦烦躁。识别对了,妈妈就能很好地回应宝宝的情绪,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看到宝宝开心地笑,父母会自然地笑出来。父母笑的时候,宝宝也会用微笑来会回应。如果妈妈的心情很焦虑,宝宝也会焦躁不安;而宝宝不安,妈妈就会更焦虑。妈妈的情绪稳定,对宝宝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妈妈情绪稳定,宝宝才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宝宝希望妈妈时刻在身边,能保护他、照顾他,这也是宝宝经常哭着找妈妈的原因。
3、挖掘宝宝的好奇心
随着宝宝的身体逐渐发育,他慢慢意识到自己有了更大的能力。这时候,有安全感的宝宝才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驱动他去探索的就是好奇心。
一旦宝宝在安全感和好奇心之间找到了平衡,他就会越来越大胆,越来越自信,好奇心的驱动力就越来越大。宝宝就会勇敢的迈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能够去探索未知的事情,对宝宝而言,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对成人也一样。你想想,你到一个新的地方旅行,整个人是不是就会进入一种有点亢奋的状态,会特别主动地去听、去看、去参与。因为新环境刺激了你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是创造力的基础。
我经常带着汤圆踩他的玩具琴,汤圆的脚踩一下琴键,电子琴就会响,他会觉得很好玩。他会好奇,接着他会让另一只脚也踩一下,看一看会不会也响呢?得到了回应,他会非常兴奋,他的脚开始疯狂的踩着玩具琴,有时候我都很担心他的脚是否能够经得起这样拍打。这时候,他肯定是在乱弹琴,但是请千万别打扰他,即使很乱,但这依然是独属于他的旋律。等到他再长大一些,他自己就会发现,有秩序的旋律更悦耳。之后他就开始对琴和音乐感兴趣。
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他才会开始新的创造活动。所以,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满足好奇心。
对充满好奇心的宝宝来说,不管做什么都是玩。在父母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像吃饭、走路,他们都能把它当成游戏。
孩子的每一种游戏都是有意义的。彩色的积木,不仅锻炼宝宝的精细运动发育,让他的手指更灵活,还能帮他认识形状、颜色等等概念。甚至你给他买一只小兔子,他每天都能和兔子玩的很开心,还能和兔子开展对话,也许在与兔子玩耍对话的过程中,他已经开始思考什么是陪伴,什么是友谊,应该如何对待朋友。
作者在书里说就提到了一个2岁的宝宝山姆的故事,起床之后会先跟自己的彼得兔说一会儿话,然后再到卧室去找爸爸妈妈。山姆在学习独处,也是在体会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4、建立独立完整的自我意识
作者在书中提到,宝宝在1岁以前,大部分的时候只是自己玩。越是长大,他就越需要玩伴。有一次我在学校的操场上跟一位宝爸聊天,他说他根本不知道旁边这些小朋友叫什么,因为小朋友太多了。而他的宝宝却能够把每一位小朋友家住几号楼,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爱吃什么都能说一遍。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惊讶,因为宝宝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
这个过程,也是宝宝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懂得了说“要”和说“不”的力量,他开始使用自己的力量。父母要做的是引导这种力量,而不是对抗它。宝宝每一次表达自己的意见都是在发展自我认同,他正在认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爸爸妈妈似乎也能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特质了。但是,这种特质似乎又不太稳定。有时候,宝宝会像换衣服一样,实验不同的感觉,时而爱出风头,时而又特别羞涩。探索的过程对宝宝来讲特别重要,因为他需要按照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做他自己。
今天的父母大多都有这个意识,知道要鼓励孩子有主见。宝宝的坚持只要合理都应该支持。但是,执行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宝宝的喜好很可能跟父母的不一样;其次,宝宝会坚持要做一些有危险或者惹麻烦的事情。如果是玩什么玩具,决定权交给宝宝就行了,但对待危险的事情,要及时跟宝宝说不,本质上,这是边界的问题。
对一两岁的宝宝来说,表达自我和搞破坏,只有一线之隔。正是在这些边界模糊的地带,宝宝开始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
书中举了一个抢玩具的例子,父母会先给宝宝划清边界,不能拿别人的玩具,因为别人会不开心。但是,如果其他的宝宝想要自己宝宝的玩具,父母又会鼓励他分享。成人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对宝宝来说这可是双标,他会非常难接受。他必须得处理这些难受,才能真的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父母跟宝宝讲道理没用,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极端一点的还会发脾气,甚至动手。动手肯定不是好办法,不仅会伤害宝宝,而且错过了给宝宝上课的好机会。
虽然宝宝很顽皮,但千万不要低估宝宝的理解能力。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看大是说孩子长到三岁,性格就基本定型了,父母跟孩子的亲子关系也基本定型了。
养育0到2岁的宝宝就像是在打地基,父母跟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会影响他未来的人格和人际交往模式。
如果我们明白了婴儿总是在变化,就不会因为解决不了某个问题而崩溃。明白婴儿是用情绪表达,我们就能跟宝宝交流,;明白好奇心是创造力的起点,就知道怎么陪宝宝玩,怎么教育他。明白自我意识不能压抑,父母就能懂得该用什么方式鼓励宝宝,又该用什么方式对宝宝说不。
对于初为父母的你,特别需要有专业的指导,《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曾向我的好几位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因为我知道,新手,需要一位贴身的育儿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