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等级
词语,也有了等级。普通词汇,高级词汇,高频词汇。这些术语本以为属于英语学科,外语的专属。没想到,早已浸润到汉语的疆域。语文,在评点语言的使用时,已然有了这样的区分。
说前景广阔,普通的很,高级的说法是葳蕤蓬勃;说继承发展,太没水平了,要拽文,说赓续绵延。提反观现实,太一般了,揆诸现实,就古雅了许多。仔细分析一下,常用,口语,打入普通级别,生僻的,书面的,甚至有点文言色彩的,就属于高级词汇了。在一些重要文章中出现的多的就是高频词了。就如“弃置勿复道”,是汉代时,诗人在写诗时的高频词。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群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频词吧。无论是普通词,还是高级词,高频词,应都是多多益善吧。高级词汇多了,显的有积淀,有文化,有学养,能唬住人。普通词汇多了,就显得土气,过于朴素自然吧。
这让我想起鲁迅的一篇文章《作文秘诀》,他批判的做古文的秘诀,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内容上,通篇都有来历,个人实际什么也没说;用词上讲究朦胧,难懂,缩短句子,多用难字。鲁迅评价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 这类文章:若剥去它外面的装饰,翻成白话文,试看那剩下的是怎样的东西呵!?鲁迅提倡翻一调,就是白描。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翻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无论高级词汇还是普通词汇,能较好表达意思就是好词,就是高级的。如古语所说,词达而已。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到,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力气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怎么下呢?到哪去积累语言呢,积累哪些呢?这个高级词汇,高频词汇不失为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当然不能滑入鲁迅先生批判的那种泥潭里去了,一味的求难,求朦胧。
词汇究竟怎样去丰富呢?多读,多观察,多练习,仍是不二法门吧。读经典,观察生活、自然,勤于运用所积累词汇,琢磨细品词汇的细微差别,丰富表达的方式。各级各类词汇都得去积累,使用时尽量找到那个最贴切的词、字。书面,口头的,中国的,外国的,都尽量去接触,去占用,比较,运用脑髓,拿过来,用起来,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