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55人  大莲子

(一)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1903年出生於台山廣海老余村,她是大姐姐,脚下有一妹妹和一弟弟。                         

祖母沒有讀過書,她只有每天送、接弟弟返學和回家的份。她常透過窗口、門外聽先生講課,如《三字經》、《神童詩》,她可以背出幾段,像《增廣賢文》里教化人的詩句,她隨口就能一串串念出來,這也為她日后唱木魚歌打下良好的基礎。

祖母大概18歲那年嫁入陳家,她雖然是纖纖弱女,但在十年左右時間里,先後給陳家增添了三男二女,改寫了祖上世代單傳的格局,真是光宗耀祖。

我祖母48歲本命年年尾,她迎來了一個屬兔的周身像爛卓魚的潺弱孫女,承蒙一家上下里外不嫌棄,遍尋藥方救治,我成了家中大人們的掌上明珠,并為陳家在第二次土改時,贏多了一份田地。                             

當我呀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祖母時,"阿仁、阿仁⋯⋯"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們祖上先輩,是從"過海"那邊遷來的。所謂"過海"并不是大海,而是山背黃旗塘環海埠不遠處的渡口而已。家鄉人稱祖母為"阿仁"的人家,絕大多數都是從那個渡口遷過來的。(請允許我使用"阿仁"來稱呼祖母)                     

自我認識阿仁開始,就覚得她身體弱不禁風,老說頭暈頭痛,她食量相對很少,其理由是:"吃得太多會吃光壽源"。阿仁不是佛教徒,但在日常生活中,她處處用她祖母的清規戒律來約束自己。如家里灶鑊不能煮狗肉、蛇肉、卓魚、海豬、青蛙、雀鳥及水坑魚,她還有時常吃齋的習慣,如初一十五日,或遇家里有人發燒感冒之類的病痛,或親戚及村里有白事發生,都會成為阿仁吃齋的藉口。她的齋菜極其簡單,如我爺戲稱的"白切肉"和"黒仙丹",即腐乳加白糖,或薑絲蒸豆豉。             

若有老人老者仙逝,按過去村里舊俗要在家守靈三天,最後一夜其家人至親孝子賢孫是不能合眼的,這"午夜劇場"總是由阿仁包埸,她一杯清水可以唱足两個多鐘頭"木魚歌",從《蒙正淒涼》唱到《夢吉賣柴》;從死者十月懷胎"唱到"壽終正寢",也難得她記性好,把這些故事編成詩句唱出來,令眾人渡過凌晨一時至三時最難熬的時辰。                             

阿爺算是農村里的一大能人,做事手脚麻利,歷年𠄘包洋渡村后山砍松樹的任務。選樹、鋸樹、削樹枝、劈山坑、拋松樹干或托松樹下山、及鋤松頭,都是我阿爺獨自完成。阿仁只負責送午飯,及做阿爺最喜歡食的"托na"(即蕃薯糯米餅)當點心。   

家里有阿爺一力承擔,阿仁這纖纖之軀,極少做過繁重的體力功夫,慶幸上天給她一雙巧手,逢年過節做的糍糕真是一流,尤其是鵝糍,做出來栩栩如生,有鄉親BB滿月,預先就約定阿仁去幫忙。                                           

阿仁這輩子,最值得自豪的是做"上頭婆"。按舊禮教,凡有姑娘出嫁,必請一位"上頭婆"梳頭,梳洗完后才出門上橋或上車。并非會念"一梳長二梳長,三梳富貴又好命⋯⋯",就可以擔任這一角色 ,首先要符合两老齊全、子孫滿堂這两個條件,還要盡說好詞文,才能順順利利,把姑娘送到婆家去。

2005年,台山市政府授于阿仁"百歲老人"的光榮牌匾,令我陳家滿堂生輝。這一年年底,她親口對我說:"看來死后火葬的政策不會改變了,死后把我的骨灰龕放上靈湖寺吧"。接着,她又念出靈湖古寺大門两旁的對聯,"靈異訪前朝說彼岸見渡江蘆葦;湖山留勝迹問幾人悟無樹菩提"。一位百歲人瑞,沒有文化,全靠死記爛背,心中仍藏匿着這些知識,令在埸的親人無不感到驚訝和佩服!我阿仁修到了。

阿仁一輩子從來沒有住院,也沒有吃藥,像睡覺一樣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壽數一百有四歲(1903年8月一2007年冬至),家里人穿著紅衣給她辦了喜喪。只可惜幾十年來她給無數人唱木魚歌送行,却鮮有人會唱木魚歌為她送行。

(二)我的姨婆

我真正認識姨婆,是在大表叔的婚禮期間。大表叔的婚禮,提前一天做禮,做禮就是親戚擔酒米、送禮、掛囍帳、布置新房等等,為結婚正日迎娶新娘作准備。(間中也有人家在做禮當天,給未過門新娘子家擔禮餅送去,女方就稱"領餅"。)

這一天午間,二叔用他的"克架露"單車,搭上我和酒米、囍帳一起到姨婆家。

姨婆家一共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已出嫁的女兒。做禮當天,送禮的、擔酒米的、掛囍帳的、辦事的濟濟一堂。姨婆收下二叔的酒米及禮物,留下我做她的"跟屁蟲"。到了凌晨時分,姨婆他們准備好"炒米碾和甜湯圓,姨公親自給大表叔"上頭",并把大號名牌匾高高掛在牆上,一切儀式做完后,姨婆才和我一起睡覺。

第二天結婚正日,放響炮仗迎娶新娘回門,正襟危坐拜堂、可檳榔、熱熱鬧鬧開席、敬酒、散席,飲完喜酒我們就打道回府。

回去的時候,阿仁還帶上一位講"過海聲談"的老太太,把她請到我們家里住幾天。

〈1〉老太太的"翻生女"

這位老太太家住斗山鎮口附近鄉村,阿仁教我們姐弟稱她為"伯婆"(曾祖母),伯婆是一位和靄可親的老婦人,與阿仁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從她俩的言談中,我第一次聽到"翻生女"這生澀的詞彙,再聽真一點,原來姨婆就是這伯婆的"翻生女"。我一頭霧水,似懂非懂,若干年後才解開"翻生女"之謎。原來"翻生女"并非死過又翻生,而是姨公之前妻去世后,姨婆嫁給姨公,即鄉間所說為"填房",姨婆做了"填房",就順理成章成為姨公前妻娘親的"翻生女"。

適逢農曆八月中秋后的季候風,伯婆來到我家第二天便開始打台風,跟著嘣塴水浸屋,伯婆終日窩在用廳堂幾張雜木椅拼成的床上。真是"人留假雨留真",伯婆在家住了幾天,講了幾天的故事,打完台風后,二叔才送她回家。

〈2〉沒有血緣關係的表叔

文革前憶苦思甜的年代,在台城工作的表叔,有天回來探望阿爺阿仁,他並且要求两位老人詳細憶述他孩童時期的一些情況。這故事一旦開講,便牽出姨婆一段鮮為人知的婚姻。

抗日戰爭前,姨婆嫁到城西某村一戶華僑人家,夫婿去金山謀生,家景殷實,她丈夫回鄉結婚時,被人謀算死于獄中。姨婆立心"好女不二嫁",留在陳家與家人同甘共苦。海外親人為姨婆丈夫之死憤憤不平,他們大嘉贊賞姨婆的貞節剛烈,還差族人到海宴一同族宗親陳姓村庄,領到一孤兒回來給姨婆做仔,并答應長期資助她母子两人的生活,希望能守護住這一門香火。

世事難料,抗日戰爭爆發,全面封了水路,海外錢銀匯不回來,加上干旱大飢荒慢慢便斷了炊煙。

剛開始時,大家勒緊褲帶,和衷共濟渡日,但苦日子過得太長久,貧窮家庭親人們的面色也變得難看,尤其妯娌之間更甚,從指桑罵槐到指名道姓下逐客令。姨婆有見如此光景,再長留下來也沒有意思,開始動搖了守寡的信念,經人介紹改嫁到城北某村,與一位失婚并帶著三個兒女的姨公共諧連理。

小表叔仍留在陳家,過着有上頓沒有下頓的生活,更刻薄的是,當鑊里蕃薯即將煮熟之時,大人們總是支開他去放牛或趕鴨子,當他回家一看,飯枱上留給他的是一堆薯皮。

有一天表叔飢餓難耐,來到我家想叫阿仁給一點東西填肚,我阿爺阿仁看見他已經餓到皮包骨,不似人型,當聽完表叔的陳述后,更加氣憤難平,當下便決意收留下表叔在家生活,阿爺還對着蒼天大聲說:"只要我有一啖飯吃,決不讓你吃粥"!

表叔實在瘦得似骷髏頭,村里的人看見都感覺害怕,形同見到猛獸或瘟神,快快躲避,一些嬸母也當阿仁面善意忠告:將來村里多只餓鬼,一切後果你家要負責啊!

人言可畏,阿仁想了個折衷辦法,翻出一些舊棉被和麻袋,把表叔帶到去團村分叉路口那間水廟崗里,找到一避風之處安置好,每餐送食物給他。

表叔身體狀況越來越好,阿仁又囑他,每日看到我家炊煙升起時,就自行上來吃飯。經半年時間調養,表叔身體慢慢康復,從死門關里走一圈回來。

家里有四條"化骨龍",正處在長身體發育的階段,"跨過門檻吃三碗"一點也不誇張。有一天,娘家是雙門臨田的一位嬸母上門說,她們村里想請人幫忙放大眾牛,各家各戶輪流供飯食,她想介紹表叔去做這份工。阿仁也覚得合適,便打發他去雙門臨田放大眾牛。

他果然能勝任這份工作。當時日寇仍未投降,家家戶戶日子過得相當艱難,牛的主人們所提供的飯菜,也難以填飽表叔的腸胃。有一天到沙崗邊放牛,表叔趁四下無人,在蕃薯地里偷了幾條充飢。

此事被人告發后,村中保長把表叔綑綁起來,吊在樹下毒打了一頓,仍未解恨,干脆用麻包袋從表叔頭上套下去,將袋口連同雙脚用力綑在一起,拖到水涌溝渠邊,用力推下去⋯⋯ 

此保長大概不是养兒育女之人,對一個孩子出手實在太狠!

上天有好生之徳,偷幾條蕃薯充飢,還不至於把他"處死"吧!

表叔在水涌溝里拼住呼吸,同時雙脚用力掙松繩索,藏匿在密密的水草叢中,待到天黑路上行人稀少之時爬上來,沿着山邊小路,摸黑跑回洋渡村,向阿爺阿仁訴說經過。   

他命不該絕,又一次從閻王殿里逃脫回來。

抗日戰爭勝利了,阿仁為家里的大孩子們四處尋找出路,吸取教訓,這次要在熟人中為他們覓生機。阿仁找到南灣一家,靠出海打魚為生的神親戚登舅公,登舅公他們船上正想請幫手,阿仁便把父親和表叔两人帶來,交給了登舅公帶他們出海作業。

父親和表叔下船后,表叔便覺天旋地轉,一直嘔吐不止,茶飯不思。而我父親在船上行走自如,感覺與陸地無異,為他日后一辈子航海行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暈動症與個體體質有關,任何努力都是徒勞。

登舅公善解人意,把表叔安頓在南灣碼頭基海旁,他們家的一艘退役的舊船上,待每次出海作業回來時,得多個人幫忙擔抬魚獲上岸。

表叔是餓過窮過的人,棲息在海灘旁,見別的漁船拍岸,便前去撿魚蝦。閒時沒有船只靠岸時,就到海灘上撿豬屎狗屎,好讓我阿仁每天送食物來時,把這些"米田共"擔回去給庒稼施肥。                                       

有一天傍晚,表叔像往常一樣,與一群窮孩子一起,擁到靠岸的漁船邊撿魚蝦,被船主命伙記用捉魚的飛鏢,擊中后脚小腿肌肉最厚的"脚腡"部位,(即俗稱"腳囊肚")成塊肌肉劏開了,鮮血直流,染紅了整條䃿子。第二天阿仁給他送食物時,見到此景嚇呆了,傷口紅腫開始感染。她趕快跑回家,到田頭田邊抓些大、小飛揚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田基黃等,洗乾淨加片糖一起搗爛,敷在傷口上包扎好,天天換藥,經十多天土法治療,表叔才可以下地行走。

全中國解放了,表叔也跟着工作隊四處活動去了,阿仁也松了一口氣。

過了不久,表叔回來與阿爺阿仁及家里人道別,他說已報名參加志願軍,要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他同時入伍的家鄉青年有三人,他們一齊赴朝鮮戰場作戰。

表叔要上戰場到朝鮮打仗,阿仁剛放下了的心頭大石,又重新回放原處,她吃不香睡不熟,初一、十五為他吃齋,天天為他祈福!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打過很多埸戰役,最激烈的是"上甘嶺戰役","釜山戰役"等,電影《上甘岭》、《英雄兒女》、《集結號》都有戰斗的埸面顯示,不再在此復述。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犧牲的、傷殘的、被俘的有幾十萬乃至百萬人,表叔却有幸運之神眷顧,胸部鑲崁着無數小彈片凱旋而歸,台城人民夾道歡迎英雄歸來,上天再次拒絕把他"收編",原來"天降大任於斯人"。

表叔在縣人民醫院療養期間,染上了麻疹病,待身體病症痊癒后,發覺上衣和褲子全部短了幾個碼,他老是埋怨護士把他的衣服剪短,鬧出不少笑話,就這樣被一個姑娘相中,她日後便成了我們的表嬸。

大興水利年代,當時政府計劃治理台城周邊低畦地方,准備挖個人工湖,供民眾漫步休息,這個任務落在剛痊癒出院的表叔身上。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干得很出色。人工湖建成后,他第一時間接阿仁去游湖覌賞。

由於沒有文化,表叔時時與上級及下屬起衝突,后被貶至台城園林處工作。因禍得福,他學到了一門手藝,成為遠近聞名的園藝師,乘改革開放之機,他與多處大型花圃簽訂承包合同,如中山某港口花圃綠化基地,廣海港花圃綠花基地等,成為名符其實的花王。

(三)我的舅公

我舅公與阿仁來往密切,他是個斯文人,說話時會靦腆害羞。我舅婆高高瘦瘦,說話細聲賢氣,還經常自言自語,待人接物和善友好,但大人們都說她是"神經質"類似的人。他們育有三子两女,他大兒子,我的表叔參加海軍,排行二、三的是我的两位表姑,排行第四的兒子與我同齡,還有一個與我弟弟一樣大的小表叔。他們一家與家鄉千千萬萬的農村人一樣,在生產隊出勤爭工分,勤勤懇懇,與世無爭。

家鄉實行大鑊飯過后,經濟最困難的那一年春末夏初,青黃不接,家家戶戶米缸空空,田頭山邊的野菜也幾乎挖盡,舅公家里早已斷了炊煙。有一天,他在一塊蕃薯地旁經過,見四下無人,便偷了幾條蕃薯回家充飢。此事被人告發,大隊治安人員把他抓起來,綑綁雙手,在全大隊範圍遊村示眾。

舅公是個愛面子之人,難以承受這種恥辱,默默地人間蒸發了。

阿爺在十字街頭廣告牌下貼出"尋人告示",一個月過去了,两個月過去了,仍然杳無音信。

大約半年后的一個早上,阿爺在街上看見人們交頭接耳,神秘且驚恐地議論紛紛,細作打聽,他即赴雙門臨田村,找到那位上山打柴婦人帶路,直奔"跌死馬"山看個究竟。根據之前舅婆的描述,那具腐爛發臭的屍體,無疑就是舅公。阿爺判斷,舅公死前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割斷一枝松樹放在當眼的石頭上,這枝松樹經過幾個月日曬雨淋,到秋天經風霜露打,遠看呈現暗紅色,那婦人眼尖看到,她一心想上山把柴火擔回家,哪知瞥見松樹旁的屍體,嚇到魂飛魄散⋯⋯

阿爺回來後,到街上買來"金埕"草紙香燭之類,磨利幾件刀具,第二天天未亮,便與阿仁和舅婆三人一同前往"跌死馬"山。

阿仁未到現埸,聞到散發出來的腐屍味,已經連連作嘔。

阿爺用汗衫包起鼻子和嘴巴,操起劏牛劏豬劏羊的各種刀具,把舅公的屍骨和腐肉分離,再用草紙把骨頭骨塊骨粒擦干淨,然後用細鐵线按人體骨骼順序一一串起,打點妥當成型后,小心安放在金埕里面,趕在漲潮前快快離開。

此時的舅婆,經幾個月煎熬,已忘記了失去至親的痛苦,仍然喃喃自語,自顧採摘漫山遍野熟透的棯仔果。

后記:阿仁不愧為大姐姐的典範,老余村人對她非常敬重,大人小孩看見她"大姊""大姑"、"大姑娘"叫個不停,阿仁每次回娘家,村里各家各戶送來一大堆南瓜冬瓜,或其他蔬果農產品,二叔要分數次才能搬回家。

在姨婆彌留之際,阿仁不顧九十多歲高齡,堅持要見妹妹最後一面。

阿仁、姨婆、舅公,她們老姐老妹老弟三人,已先后在極樂世界重逢,表叔也尾隨而去。從此以後,她們擺脫戰爭、殺戮、飢餓的生活。

阿仁在生之前两個月,我曾回去探望過她,她逝世后,我臨時找不到人替班,沒有回去參加她的葬禮。

記得送我家婆上山之前,阿仁教我唱過很多木魚歌,廿多年來,我只牢牢記住這幾句唱詞:"為我親人送帛金,有情有義似海深,洗(用)了一文(元)返一百,洗了一百返一萬⋯⋯"家有白事,為答謝親友街坊鄰居,翻遍中外詞典,也找不出比阿仁這"語录"更一本萬利的謝詞。

阿仁不死,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政府奬給阿仁的百歲牌匾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家鄉婚禮必備的物品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姑娘出嫁上頭用的物品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可裝一斗米的酒米籃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結婚新房的門簾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新郎上頭用的甜湯圓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家鄉咸湯圓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新郞上頭用的炒米碾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家鄉煎堆仔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阿仁最拿手的家鄉蕃薯糯米餅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BB仔滿月用的鵝糍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我的祖母和她的弟妹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