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职责是什么
现在的父母,总觉得孩子教育是件头等大难事,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管,有的还身体力行,什么都要自己教,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经常不买帐,收效甚微,父母自己也很头疼,怎么带个孩子就那么难?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其实不是困难,是父母自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以下几点做法可供父母做做参考:
一、父母要把自己的角色在定位好。父母就是父母,不是学校,也不是老师,不要把属于学校和老师的职责都往自己身上揽。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已经够累了,有些已经厌倦了学习,如果回到家的感觉不是放松,而是要和学校面临同样的学习压力,那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别轻易给孩子的学习“加餐”。特别是一些父母本身就是老师或者有专长的,更是要注意量度而行。
二、要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德育的主角本来应该是学校,可是现在学校的“德育”和官员的套话差不多——假大空,德育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让孩子产生更多的社会疑问。在这个利字当头、物欲横流的时代,学校也不能免于俗,因此,这个最为重要的教育主角学校大多担当不起,父母就义不容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观察者和监督者。父母做什么事,别忘了有一双童真的眼睛在注视着……
有位长辈曾经对我说,“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坏事,起码少做坏事”,这一句影响了我一辈子,成了我一生的做事指南。有时候,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足够让人受益终生,这就是德育,其实并不难,但一定要真!
三、要让孩子过得快乐些。中国孩子的快乐量往往与年龄和学习成反比,我们严重畸形的教育体制,让本来应该是快快乐乐的孩子,一个个成了填压式的考试机器。大人八点上班,小孩七点就要早读,大家五六点下班,小孩(部分)还要晚自修,大家下班了时间自由安排,孩子放学了作业还要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而且时不时还有考试的压力,考不好,还要面对家长的责怪,老师同学的“另眼相待”。大人都在经常感叹日子过得真累,对比一下,孩子过的都是些什么日子啊?!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孩子怎么能快乐得起来?
一个人的成长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跟他的童年快不快乐是很大的关系。有快乐童年的成年人一般来说人格相对健全,心理相对健康,性格相对包容和宽容,反之,则容易出现孤僻、抑郁、刻薄、极端的个性。因此,千万不能因为成绩和分数而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学校做不到让孩子快乐,那么父母就责无旁贷了。父母要对孩子“大气”些、包容些、宽容些,别太在意孩子的成绩,别太在意孩子的作业,多给孩子减减压,多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多让孩子自己去玩吧,只要他们开心。一两次考不好不是天大的事,一两次作业没有完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太过于荒唐(比如抄写试卷三遍之类的),可以替他写。不要在孩子身上寄予过高的期望,更不要把自己未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
四、尝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定时学习,定时完成作业,定期复习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父母应该尝试帮助孩子养成,注意不要安排孩子太长的学习时间,可以多安排孩子看看课外书,背背诗词等等。总之,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孩子适应的、喜欢的,而不是父母强逼的!
让孩子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孩子过得快乐一些,父母能做到这两点,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