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同吗?耶鲁校长的“名言”
图片译文:理查德·莱文:“大学有义务帮助社会,让这个社会像大学一样,成为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实现自己潜力的地方”。
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
我觉得上面那句英文是对现实行为结果的极端讽刺。
大学的高昂学费,考大学和在大学没有金钱压力的学习并毕业的巨大成本,原本就是拉大贫富差距的帮手。
再者,竞争社会下,有几个人会毫不求回报的去干可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我说的是可能,当然如今社会机会众多,“徒弟”当中的绝大部分都不见得会去抢师傅的饭碗。但在当今人与人之间的间接关键如此广泛又紧密,甚至到大部分人都察觉不到的程度,谁知道“饿死师傅”的事情会不会不经意间就发生了?
所以,教徒弟一定要有回报,名声/人脉/升职加薪/当前收入……
换个角度说,当大学教育释放人类潜力的时候,如何确定放出来的潜力附带了人性不是魔性?
可能有人觉得大学帮助社会的话就有可能让没钱的人也接受高等教育。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在大学无论是任职,还是学习,如果想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好结果,都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谁还会有那么多时间考虑对社会的实际帮助?
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开展社区免费课程也好,扶贫援教也好,实际都是看起来美好,实际大多鸡肋的项目。不排除有人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往鸡群里随便撒几粒米也总能有鸡吃得到,解决贫穷或贫富差距的最根本方法绝不是知识传播。依靠看似公平的教育和考试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社会阶层属性,更像是一个美梦。
就算有不少学生凭借贷款等方式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受教育成果也很大程度上受学生的能力,家庭的困难程度与困难类型决定。
如果孩子资质平平,家里不仅仅是挣钱少才穷的,而是挣钱又少病人又多,全部的未来希望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那这孩子获得被社会大多数认可的成功,恐怕得有很好的运气。
再来说说从大学里顺利获得成果离开的人。
当初进入的时候就经过很多年的激烈竞争,学习的竞争、经济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的竞争,以及最容易被人不屑的家庭背景竞争。
经过一轮轮洗礼下来后,再来一轮大学“假象牙塔”的学习,能够保持纯真的思想的人……看看自己的四周,还有几个?
除非少数那些本就来自中产或中产上下的家庭,并且资质一般,将来也仍然只会是中产或中产上下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高阶层的人说出来的鸡汤本就是给中产看的,让中产们相信后,在他们的带领下,看起来很有效的帮助下层人士。
来自中产家庭的学生一般不太会为钱着急,导致难以好好学习,或是产生对“改变”的强烈欲望。
而相对稳定且周围人差距不太大的生活圈,更容易让人安心做当前的事,不会对差距很大的另一个领域的生活产生极度向往。
资质一般,则决定了学生不会想太多“有的没的”,不那么容易发现身边被隐藏起来的阴暗和真像。甚至不排除有些学生把这种阴暗和真像视为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规则,与他/她熟悉的世界无关,他/她也不打算,或说没能力进入那个世界。
于是,结果很可能就是原阶层踏步。通过对一些鸡汤的经常接触,这类人就很可能相信了鸡汤里的内容,并奉行之。
鸡汤能够经久不衰,与有人坚持奉行关系极大。
然而,毒鸡汤的广泛流传,甚至有超过鸡汤的架势,也证明了其实人们心里对现实的残酷还是有充分认识的。在喜欢毒鸡汤的人当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怕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不少。
只是毒鸡汤终究不会战胜鸡汤。因为大家都不愿,也不能放弃鸡汤给我们筑就的美梦。
美梦就是希望,就算实现不了也是努力好好活着的动力,没有了希望,活着甚至会失去理由。
写到这,我想强调:
我不是在否定努力,也不是说扶贫助困没有用。
我只是在否定高阶层人士的鸡汤。
那是给低于他们阶层的人编制的美梦,是“梦”。
民间的扶贫助困只是个机会,不是解决问题的真实路径。
想要改变自己和家庭的阶层状态、生活状态,就应该停止做梦,认清现实的冷酷与机会。实现“梦想”(或称为野心,抱负,理想……)需要——
自己努力。
实际上很多人即使在想法中并不会认同我的观点,但实际行动中也已经受到现实的影响并做出了正确的反馈。
孤独感,尤其在群体中感受到的孤独,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对现实冰冷的反馈,不是吗?
愿天下人都能找到让自己不感到孤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