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土鳖”的特色…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其中,只有道教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也吸收了佛教的营养,但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特质,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道教的宗旨概括的说,就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以“道”为名,表明它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道”的理念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和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发展的原动力,是贯通天地人的最深层的本质所在,是宇宙和人间的最高真理。因此,最值得尊贵。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恒的活力,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只有求道修道,然后得到做到生道合一,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性而获得永生。
作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既被认为是天神,又被认为是创立道教的教主。老子所著《道德经》为道教徒所特别看重,始终是诸道经之首。道教强调内以治身,外以救世,即内修真功,超凡度世,外行善德,济贫扶危,所以它对社会生活是关心的。
道教有着与一般宗教相同的共性,例如有神灵崇拜、有神仙世界(彼岸),有祭祀活动,有教团组织,有经典教义等等。同时,道教自己又有独特的内涵和风格。
第一,从产生来看,其深层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创教教主和集中的创教时间。其孕育过程缓慢而分散。经过多种渠道,在不同地区发展逐渐汇合在一起。前史很长,上限极不易确定。老子创教是教内的说法,张陵创建道教也只是创了五斗米道。
第二,从教义来看,道教是诸多宗教中最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认为今生短暂而多苦难,佛教以人生为苦海,只有道教以生为乐。其修道以现实生命为基础,性命双修,使现实生命不断升华。道教反对生死命定的观点,提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口号,逆天改命,最讲究养生修命。发展出整套的健身长寿的养生之道。
第三,从文化来看,道教包容性强、影响深远广大。道教自身力量不大,教徒也是五大宗教中最少的,但道教通于百家,广纳博采,包罗万象,是传统社会三大精神支柱之一。道家不是道教,但道教始终倚重道家。道教又大量吸收佛教、儒学,并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两家中去。道教最与民间信仰接近,也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更与中医中药密不可分。由于道教与中国文化民族性格有密切关系,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