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24~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这些信号,父母要知道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kendaok

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孩子,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明白地告诉自己:我确定我能做好,同时确定事情在我的控制范围内。如果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哭泣、害怕与妈妈分开、过分黏人、胆小害羞,这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他们多半没有得到持续而稳定的陪伴,以及合理的爱的回应。以下这些安全感发展信号,可帮父母更清楚地读懂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安全感需求,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心理和情感支持。

01~1岁以后孩子吃手

1岁以后频繁吃手,多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就需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是否遇到问题。此阶段的孩子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另外,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孩子吃手的行为。当孩子吃手或想要吃手的时候,父母可以找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或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比如和宝宝玩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把小手占用起来。切忌用粗鲁或简单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这会造成孩子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脚丫,长大后还会出现贪吃、抽烟、喝酒、饶舌、唠叨等现象。(读这段的时候突然想到我的侄子,吃手非常严重,几乎指不离口,为此没少挨打,突然好心疼孩子,父母的无知给孩子带来太多的伤害,原来是安全感严重不足,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02~孩子爱哭闹、黏人或者看起来没事儿却总是喊身体不舒服

近来孩子总是闹情绪,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以前也不这样啊。”或者是:“我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带去医院就好了,或者一回家整个人就活了。是不是孩子故意在撒谎?”其实,不是孩子任性,或者故意欺骗,而是他们真的遇到了问题。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由情绪而引起的躯体化反应,都源自安全感缺乏。还有的孩子在情绪和言语上没有多少表达,却总爱生病,这是心因性疾病~就是孩子情绪上生病了,表现在身体上。这也是一种缺乏安全感,通过生病来引起关注。

孩子不仅会在某些阶段情绪显得更脆弱,还会愈发黏大人、爱哭,甚至生病。这时大人越是打骂,或者讲道理,孩子越是容易情绪失控,缠人的行为也会越重。因为孩子要的不是批评、道理,而是你的关注和爱。

学习日记:不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多抱抱,不去讲道理不去斥责她,给孩子留一些发泄情绪的空间,适当时机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理解你现在的心思,陪你一起度过这个不开心,孩子情绪恢复后进行引导,孩子遇到问题也就能自然而然的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注,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最近豆的身体不舒服,总是哭闹、哼唧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总是讲道理呵斥,没有给她足够的耐心,每天的学习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随即改正,争取做个好妈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