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纪伯伦《先知》(节选)导读
一、内容概括
《先知》塑造了一位智者的形象,他准备返回阔别已久的故乡。就在他站在岸边依依不舍时,城里的男男女女来到船前,请求他讲说真理。于是他一一回答了人们请教的问题,涉及人世中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施与、婚姻、自由、法律、工作、哀乐、孩子、苦痛、理性与热情、生与死等26个话题,把人类的“真我”披露给人们。这些命题既关涉日常生活,又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虽然跨越领域极大,但中心与旨归是歌颂生命、自然、大真、纯洁、美和爱,表达了对和谐完美的向往,对丑恶黑暗的憎恶。本文选自《先知》的第一、二、三节。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旅美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1920年,在纽约与志同道合者建立“笔会”,旨在通过团结其他海外侨居的阿拉伯作家,革新阿拉伯文学。文学界称该会成员为“旅美派”,纪伯伦作为其代表作家。纪伯伦前期以创作小说为主,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还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从20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转向了散文诗创作,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作为纪伯伦的代表作,以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问题为主题,充满了人生哲理。
三、本文选取的主题
本文选取了智者关于婚姻、孩子、教授三个方面的讨论。
在对婚姻的看法上,智者主张“有间隙”的亲密,这与传统上的“白头偕老”观念相异。
“噫,连在静默地忆想上帝之时,你们也要合一。不过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智者认为,即使在婚姻生活中,个人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爱情在有弹性的空间里成长才会枝繁叶茂。
在对孩子的看法上,智者指出,孩子是“凭借你们(父母)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意思是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拥有独立的灵魂与品格。父母可以庇佑他们的身体,却无法左右他们的思想。父母真正的职责是授之以爱,而非教授给他人生的全部,世间的冷暖和荣辱都需要孩子在日后自己去体验。“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智者并不鼓励父母倾其所有的付出,过度的介入可能适得其反,这种教育理念是十分先进的。
在对教授的看法上,智者秉持与孩子教育相类似的观点。
教授不是将知识填鸭似的塞给学生,优秀的教师“不是在传授他的智慧,而是在传授他的忠信与仁慈”。智者所要表达的就是,知识可以传递,但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洞悉真理的能力却需要自己摸索,“因为一个人不能把他理想的翅翼借给别人”。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智者主张独立、自由、自主的健康人格以及人与人之间适度的关系。婚姻上,亲疏得宜的关系可以保持夫妻各自人格的完整;对待孩子上,培养其独立的品格比无度的溺爱更有益于孩子成长;教授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更为合理的教育方式。
四、艺术特色
本文选取的三节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首先,其语言风格独特。
《旧约》式的凝练文笔和宗教式的虔诚情绪使得说理更具神圣性和权威感,文章因这种仿拟而具有典雅静穆的古典美,自然营造出庄严的气氛。
其次,文中用多个美妙的比喻来启示哲理,平易中更显隽永。比如智者形容夫妻之间的爱,应该“只让它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严肃的说理立刻变得浪漫而意境深远。这些比喻的运用不仅启发读者思考,同时带来审美的愉悦。
五、知识链接
旅美派。又称“叙美派”。是20世纪20年代由旅居美国的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作家和诗人所组成的文学流派。1920年这些作家和诗人在纽约成立“笔会”,后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因而得名。该派作家对阿拉伯在外国人压迫下的落后状况表示不满,号召人民反对外国统治者;真实描写了阿拉伯人在北美的奋斗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该派代表作家有纪伯伦、艾敏—雷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