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子》读治平之术

(5)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首霸?管仲言三大治国核心奥秘

2020-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阳明悟行学宫

当初管仲初为齐相时,桓公与其谈论治国之道,管仲言治国核心奥秘有三,一为见而知人,二为知而能用,三为用而不疑。这三点桓公做到了,所以齐国能成为春秋首霸。然而,桓公在励精图治之时,对个人的修养德行却疏于关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也确实是行的“霸道”,而非“王道”。难以想象,一个行王道的君王能够律己不严,耽于享乐。

齐桓公最终的结局也昭示了“霸道”与“王道”最后的区别——“霸道”也许能逞一时之威,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王道”虽然是负重致远,但久久为功,终会大成。世人总是希冀轻轻松松就能成功,不免急于求成,投机取巧,为达目的不惜背信弃义,然而克勤克己,守正笃实,正是成功的“王道”,若是如桓公一般,既想成就功业,名垂后世,又想醉舞酣歌,安享逸乐,恐怕最终只会落得个为人嗤笑的下场。

管仲的思想都集中在《管子》一书中,《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在理民方面,管仲非常强调“利民”、“惠民”,认为只有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足强大。在《管子·牧民》篇中,他讲到:“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地方容易挣钱了,那么人就会朝这个地方流动,有了安居之处,人们就会长住下来,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礼义廉耻。管仲的这段话虽然过了两千多年,到即使是从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反而更加证明了管仲的睿智。今天中国的北上广深,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成为年轻人就业求职的首选之地,不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经济繁荣,资讯发达,发财机会多吗?

在治国方面,管仲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说,同是在《管子·牧民》篇中,他又讲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覆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在这一点上,管仲与孔孟所见略同,他们都看到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管仲非常注重用人,据说有一次,桓公问于管夷吾曰:“寡人不幸而好田(田猎),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夷吾对曰:“无害也。”桓公曰:“然则何为而害霸?”夷吾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于是专任夷吾,尊其号曰仲父……“害霸”指的是对成就霸业不利。

这里管仲指出了四个有损于齐国称霸的关键问题,但本质上只有一个问题,就是用人的问题。在管仲看来,作为一国之君,只要解决了用人的问题,治国理政的大部分问题就都解决了。而在用人的问题上,管仲着重梳理了四种用人不当的原因:一是不知人,二是知而不用,三是用而不任(信任),四是任用了又听信小人的谗言。管仲的这句话可谓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古往今来,只要是个领导,谁不知道用人的重要性呢,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贤者能人因为种种原因被领导疏远、废黜、驱逐的何其多也,除了那些因为特定的政治形势和利害关系不能用的人,即使是原本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才,也往往因为领导者自身的性格或心理、认知缺陷,最终明珠暗投,埋没了人才。正如韩愈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